“黑衣宰相”和“大明奇才”——《永乐大典》背后的关键人物

00:00
11:25
听完整版
节目详情

上一期我们了解了《永乐大典》编纂的两期工程,编修《永乐大典》,属于皇帝本人授意、直接由朝廷承办的钦差重任,按照历代制度传统,应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总揽其事,担任总编。大典前后“两期工程”,先后担任总编的解缙和姚广孝都是位极人臣的重量级人物,在中国历史上也极具传奇色彩,他们又有哪些故事呢?


我们这期来看看。 


“大明奇才”是解缙,他是 “无宰相之名的宰相”,因为他的正式官职之一就是内阁首辅。这里的大约相当于以前的宰相或丞相。 姚广孝则被称为“黑衣宰相”,他虽然只是一个和尚,从未担任过实职,但一直作为明成祖朱棣的幕后国师,深受朱棣信任,因为由于一直穿着黑色的僧袍,被人称为“黑衣宰相”。


虽然解缙和姚广孝都一度位高权重,但两人的命运却有着天差地别。我们先来看看年纪较大的姚广孝。作为《永乐大典》的主编之一,姚广孝可以说是个百科全书式的人。他精于儒、释、道三家学说,是诗人、书法家、画家、医生,还是政治家、军事谋略家、阴阳术数大师,甚至还可能是自然科学家。


他本名姚天禧,生于元朝末年的苏州,祖父和父亲都是贫穷的乡村医生。本来家人希望他读书做官,但终因贫辍学,出家为僧,在18岁时正式剃度,这一年是公元1352年,正是和尚朱元璋还俗、参加反元起义军的那年。出家以后,姚天禧就使用“道衍”的法号行走世间,直到70岁明成祖朱棣赐名为“姚广孝”,一直使用到他84岁时高龄去世。


作为政治家,姚广孝一直辅佐明成祖朱棣,与姜子牙、诸葛亮、刘伯温这些名相不相伯仲。朱棣的“靖难之役”的成功,与姚广孝的出谋划策密不可分。建文帝在位时,开始了削藩之举,降服了好几位藩王叔叔。此时的朱棣还只是燕王,目睹年轻的侄子屡屡削藩之后,担心即将轮到他这位四叔,虽然有反抗之心,但也不敢贸然起事。这时,姚广孝为他积极谋划,暗中准备,力促朱棣当机立断,可以说整个战略谋划,均出自姚广孝。


之后,朱棣在外征战,开始了志在夺权的“靖难之役”,姚广孝带着世子留守北平,看护大本营,源源不断地为前线提供军需补给。战争的前三年,朱棣的活动范围始终局促于华北地区,在战局中处于被动,一度心灰意冷想偃旗息鼓,是姚广孝不断鼓励督促朱棣坚持不懈,又献上绕开敌军、快速南下、直扑南京的方略,这个举措,终于使得朱棣在起兵后的第四年一战定乾坤,夺取政权,即位为明成祖。


正如没有诸葛亮的辅佐就没有刘备的蜀汉基业,可以说,如果没有姚广孝的老谋深算,朱棣也不会成为永乐大帝。


起兵的这年,朱棣39岁,正值壮年,而姚广孝65岁,已是花甲之人。然而壮年王爷虽有雄才大略,但当时反叛朝廷,更多的是为了谋求自保,是出于被迫。而姚广孝这位迟暮僧人,表现出比朱棣更多的积极、坚定和热情。后人揣测他此举是为了权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大事已定后,姚广孝拒绝高官厚禄,不愿还俗。虽然对他极为信任,几乎言听计从,但他只愿作为皇帝的幕后国师、政务咨议,并不在朝堂主政。由于姚广孝一直穿着黑色的僧袍,因此被人称为“黑衣宰相”。


姚广孝病逝后,朱棣伤心哀悼,罢朝三日,命朝廷治丧,以高规格追赠荣誉头衔,并亲自撰写陵墓碑文。太子朱高炽继位后,又将姚广孝的灵位配享太庙,封姚广孝的家人为官。


与姚广孝享尽盛宠、高寿而终相比,《永乐大典》的另一位主编解缙的命运,仿佛是另一个极端。


解缙,字大绅,江西吉水人。从小就是有名的“神童”,天资聪颖,成绩优异,被人称为“大明奇才”。二十岁时,解缙就与哥哥同时进士及第,受到朱元璋的赏识,颇有重用之意。不过,由于年轻气盛,此时的解缙恃才傲物、个性张扬,朱元璋为了磨练他的秉性,将他遣回老家静心读书。


直至建文帝继位时,解缙几经周折,重返朝廷。朱棣夺取政权后,解缙终于迎来了人生的巅峰,与其他六位大学士一同在文渊阁当值,协助皇帝处理公文、参与政务。而解缙是七位内阁学士之首,完成《永乐大典》的一期工程“文献大成”后,更是位极人臣、备集恩宠,是永乐初年皇帝最重新的当朝大臣。


然而,伴君如伴虎,几年后,解缙逐渐失去了朱棣的宠信,再加上他支持太子朱高炽,得罪了觊觎储君之位又深受朱棣宠爱的次子朱高煦。朱高煦在朱棣面前诋毁解缙,说解缙曾在皇帝远征蒙古时,私见留守京城的太子,图谋不轨。朱棣龙颜大怒,命锦衣卫捉拿解缙,关入大牢。解缙在狱中受尽了折磨,更荒唐的是,他的案子后来又被皇帝忘记,很久不再过问。


这位“大明奇才”只能一直被关在监狱里,不杀、不放、不审问。直到四年后,也就是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底,锦衣卫官员向皇帝做例行工作汇报时,朱棣偶然看见了解缙的名字,随口说了一句:“他还在牢里呀?”谁知锦衣卫却会错圣意,以为皇帝是在暗示要杀掉解缙。于是,他们把解缙灌醉,埋在雪里活活冻死。


一代才子、曾经的内阁首辅就这样不明不白地凄惨死去,时年46岁。死后还被抄家,家人被迫流放,直至二十多年后,明英宗时才赦免解缙的家人返乡。又过了近三十年,明宪宗成化年间,解缙本人才正式平反,恢复名誉,但此时距离他的惨死,已经过了半个世纪了。


同为《永乐大典》的主编,也同为大明王朝不世出的传奇人物,姚广孝生前备受宠信,身后也是光辉显赫、极尽哀荣。解缙却在最当有所为的壮年时就被收押大牢,死后也家人流放、魂魄难安,解缙与姚广孝的人生结局,可谓天差地别,令人唏嘘。


尽管姚广孝和解缙的人生截然相反,两人的命运却在《永乐大典》上交汇,为这部明朝百科全书倾尽心血与智慧。


最终,由解缙和姚广孝主编的《永乐大典》,全书规模达到了22877卷、11095册、3亿7000万字,可谓煌煌巨作。然而时至今日,《永乐大典》已近乎全部被毁,幸存册数不到全书二十分之一,到底什么样的劫难,让《永乐大典》遭此噩运?


请您持续关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与蜻蜓FM联合出品的系列文化音频节目——故人故纸,和我们继续探寻《永乐大典》的传奇。


撰稿 | 谢 非

修订 | 朱默迪、赵大莹


展开
大家都在听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