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

00:00
08:52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风子

风子

江上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关注
万籁之声 —— 放空你的身体和灵魂
3197.2万
闭目而憩,静心而息,聆听风的声音..............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霍洛维兹《最喜爱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
霍洛维兹《最喜爱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
这张专辑是霍洛维兹演奏的三首贝多芬最著名的钢琴奏鸣曲:《月光》、《热情》和《悲怆》。专辑录音却没有那么令人深刻的印象了,也许是考虑到各个作品的平衡性,反而没有专心致志的演绎一首作品来的自由吧。很多人认为霍洛维兹弹得不是贝多芬而是他自己,但是喜欢他的人谁在乎呢?专辑还附带了舒伯特的两首《即兴曲》,霍洛维兹演奏得随兴而浪漫,有歌唱般的旋律,非常有味道。 《c小调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这是达到了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之顶峰的杰作,也是因其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本曲无论在内容、旋律和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渗透着一种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这也是贝多芬等德国音乐家共有的特质。本曲的演奏技巧并不太难,因此被演奏的机会也非常之多,更是许多钢琴初学者爱不释手的曲目。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悲怆》是第一首由他本人亲自写上标题的作品。关于“悲怆”这个词汇,与贝多芬后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凄怆深刻的悲剧性生活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因为这毕竟是他的早期作品。 《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作于1801年。几乎没有一首名曲像这首奏鸣曲一样,因“月光”这一俗称而名满天下、家喻户晓。《月光》这一名的由来众说纷纭,但最多的是源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雷尔施塔布(1799-1860)形容这首乐曲的第一乐章为“如在瑞士琉森湖那月光闪耀的湖面上一只摇荡的小舟一样”。这部作品,贝多芬自己称为“好像一首幻想曲一样的”。 《热情奏鸣曲》作于1804年至1806年间,是贝多芬中期奏鸣曲创作中的代表性杰作,正是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时期。也是整个钢琴音乐史中占有最高峰的经典作品。它不仅是内在的感情狂澜和选材的紧凑使人震惊,而且是那些最富于表情的音乐手法把全部汹涌狂暴的因素完全置于了一目了然的形式里令人赞叹。《热情》以其生动而深刻的音乐形象,概括了十九世纪初期欧洲人民反对封建,反对侵略的英雄面貌。他的深刻、巨大的乐思和雄伟的形式在这一时期突出的表现出来,在贝多芬和其他的同类体裁作品中是非常罕见的。《热情》通过完美的艺术形式,充分地表现了成熟时期贝多芬的思想感情,表明了贝多芬对他生活的时代和社会有着复杂的体会及不满。十分明显,贝多芬最终还是感觉到了人民的力量和时代的前进步伐,以无比巨大的热情寄希望于新的未来。从作者本人到公论都认为 “热情”是登峰造极的钢琴奏鸣曲之一。
2.6万11
伯姆《舒伯特·八部交响曲》
伯姆《舒伯特·八部交响曲》
这套合辑收录了卡尔·伯姆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舒伯特八部交响曲的录音。 舒伯特一生写了九部交响曲 (以及一部所谓真正未完成的第十交响曲,暂且不算在内),其中第七部的原稿早就遗失了,仅有八部传世。舒伯特的交响曲有个很显著的特点,即前六首交响曲形式是古典的,受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人的影响很大,在配器上也多有仿效;到了第八、第九号交响曲时却有了较明显的浪漫情韵,独特的配器风格突然成熟,配器温暖而多彩。 舒伯特的交响曲,在伯姆和柏林爱乐乐团这对黄金组合的演绎下,散发出了非常美好的芬芳气味和温润的色彩,即使它其中多多少少总有那么一丝丝忧郁。 在面世的各种舒伯特交响曲辑中,伯姆指挥的这套综合水平是很高的,风格也是最适合的。 伯姆这套录音完成于大师60-70岁之间,这对于指挥家来说确实是黄金时期。封面上的写法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舒伯特八部交响曲》而并非《舒伯特交响曲全集》,这样写是最为严谨的方式,因为现存的这几部舒伯特交响曲,加上手稿遗失的《第七交响曲》是否是舒伯特的全部交响乐作品还存有疑问。伯姆和柏林爱乐乐团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柏林爱乐乐团的纪律性被大师津津乐道。伯姆处理舒伯特交响曲时十分注重乐曲结构的均衡,因为这可能是舒伯特交响乐作品的硬伤,只有体现出更完整和清晰的结构,才不至于使作品显得过于分散。对于早期作品,大师处理的很生动和优雅,旋律流畅自然,木管的演奏生动可爱,弦乐表情细腻,全奏富有能量,快乐章的演奏拥有滚滚向前的动力,生机勃勃。第八和第九交响曲似乎一下子跳到浪漫主义滚滚洪流之中了(也许遗失的第七交响曲是舒伯特的转型作品)。《第八交响曲》大师选择的速度偏慢,但也并没有使音乐流于悲伤,首乐章神秘而略带压抑的气氛烘托的十分到位,每次聆听舒伯特的第八交响曲总觉得这是一部“神秘主义”的作品,这部作品中有着马勒式的迷茫和彷徨,但并没有恐慌和不安,忧伤中透着一种静谧和安详,这部作品似乎在整个交响乐的历史中始终有着一种独特和难以言说的气质。《第九交响曲》是一部史诗般宏大的作品,伯姆把握宏大作品的能力在这里一览无余,除了对于铜管乐处理显得有些谨慎以外,大师对于“伟大”交响曲的诠释着眼大局,并没有过分强调音乐的外在效果,柏林爱乐乐团的演奏似乎也比较克制,但音乐表达到位即可,过于极端有时候会适得其反。
2.2万30
别梦
别梦
别梦 张维良/王佳/谭利华/中央交响乐团/中国音乐家大系 当代笛箫名家张维良 笛箫创作精品首演音乐会 谭利华 指挥中央交响乐团协奏&王佳钢琴伴奏 笛箫大师张维良是中国音乐学院器乐系主任、华夏室内乐团团长、南京东南大学名誉教授。他是集创作与演奏于一身、极富个人魅力的音乐艺术家,在笛、箫、埙的演奏和创作上斐然有成,被冠以「圣手箫王」之美誉;1987年在北京音乐厅举行,由中央民族乐团协奏,韩中杰先生指挥的个人独奏音乐会中,他首创将箫以独奏的形式搬上舞台,并划时代完成与交响乐队的合作。 在「别梦」音乐会上成功发表的数首笛箫协奏曲具有不凡之里程碑意义,音乐会上演奏的由张维良与黄晓飞、高为杰、施万春、杨青诸位知名作曲大师通力合作的笛箫作品:《草》《随想曲》《夕阳箫鼓》《忆》《行云流水》《苍》《别梦》融合现代交响乐或钢琴演奏的创作极具深度内涵、风格式样多采、演奏技巧淋漓尽致发挥,在在展示了中国古老的笛、箫已幻化出现代独奏乐器的素质,并推向一个新的艺术境界;赋传统以新意,历艰辛而拓展,一派新姿已绰约可见,犹如凤凰涅盘后之再生! 张维良大师将自己从事演奏专业的体会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由人民音乐出版社为他出版了【笛、箫演奏法】一书,成为后进普遍学习经典;其研究论文「笛箫乐器呼吸理论及其实践」亦获得专家的高度评价。尤其近年来培养出的学生或在中国境内各项重大比赛中获奖、或跻身于各专业文艺团成为骨干力量!
33.0万7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