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顿·古尔德《科普兰、格罗菲作品》
79

莫顿·古尔德《科普兰、格罗菲作品》

这张专辑是莫顿·古尔德和他的管弦乐队演奏科普兰的《小伙子比利》、《牧区竞技》和格罗菲的《大峡谷组曲》。 科普兰《小伙子比利》组曲以舞剧音乐编成,共包括:1.一望无际的大平原,这是舞剧的序曲。2.拓荒者小镇的大街,中板,由5支民歌连奏,也运用了墨西哥女郎的舞曲,表现美国西部民间生活风俗画面。3.夜晚的纸牌游戏,极中板,表现比利与同伙的赌博。4.枪战,快板,由大鼓与定音鼓奏出强烈的音响,钢琴在低音区模仿枪声。5.比利被捕庆功会,为全曲中最壮丽的部分,快板。6.后奏曲,回到大平原广袤的景色,中庸的缓板,在悲伤中结束全曲。 科普兰《牧区竞技》1942年10月16日,由亚拉斯指挥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乐团首演。科普兰据舞剧音乐选出4曲,编成组曲。这套组曲包括:1.牛仔的假日,C大调,精神抖擞的快板。引入西部牛仔的歌谣,然后是自由的回旋曲式。第一插入句出现时,速度转慢;第二插入句为快板。2.牧场夜曲,A小调,中板。3.周末夜的圆舞曲,降E大调,3段体,起先是快速的序奏,然后是圆舞曲主题呈现,中段转为降E大调,速度加倍,第三段再回复降E大调。4.舞蹈,D大调,快板,竞技比赛当晚所跳的舞蹈,中心主题为Bony Part的方块舞曲,3段体。 美国当代著名作曲家格罗菲曾多次赴大峡谷旅游。他怀着激动的心情,决心以音乐来描述大峡谷变幻无穷的美。 经过多年酝酿后, 格罗菲在1921年写出了第一乐章“日出”,但到这部组曲全部五个乐章最终完成时,已是十年后的1931年了。总的来说,格罗菲的《大峡谷》组曲是一部绘画般的作品。作曲家在曲中适当揉合进了一些爵士乐的手法,既丰富了乐曲的内涵,又为乐曲带来了轻松活泼的气氛,更重要的是增添了乐曲本身的“美国气质”。
节目(18)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佩拉西亚《舒伯特三部晚期钢琴奏鸣曲》
---
这张专辑是著名钢琴家佩拉西亚演奏舒伯特最后的三部钢琴奏鸣曲。 舒伯特留下不少钢琴作品,但是地位始终没有办法与他的艺术歌曲相提并论,直到二十世纪下半叶后,人们才开始重新认识舒伯特钢琴作品里独一无二的热情、抒情与即兴。    舒伯特三部晚期钢琴奏鸣曲:D.958,C小调; D.959,A大调; D.960,降B大调均完成于一八二八年。晚年的舒伯特对于以前靠“直觉”谱写作品的方法开始不耐,他开始研究自己最弱的对位,并且深入研究贝多芬的作品,因此一般认为,钢琴奏鸣曲,D.958,C小调第一乐章有贝多芬钢琴曲《三十二段主题与变奏》的影子。钢琴奏鸣曲,D.959,A大调题献给钢琴家胡梅尔,因此演奏技巧相当华丽。至于著名的钢琴奏鸣曲,D.960,降B大调,单第一乐章就被赞誉为“贝多芬以来最完美的钢琴奏鸣曲”,内涵也是居舒伯特所有钢琴奏鸣曲之冠。 这些钢琴奏鸣曲篇幅长大、结构严谨、气质崇高而内省,速度从容而富于变化,充满活力与幻想,表现出舒伯特的创作已完全发展成熟至炉火纯青的阶段。特别是他在逝世前创作的最后3首钢琴奏鸣曲,在古典主义严谨形式和浪漫主义丰富情感之间实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使奏鸣曲恢复了传统的四个乐章,但将其规模、内容大大扩展充实,以与自己宽广而极富诗意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表现方式相适应。而这几首奏鸣曲也因此被誉为代表了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顶峰之作。
马舒尔指挥莱比锡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录音辑
8
这套合辑是德国指挥家马舒尔与莱比锡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合作,1971年-1981年的演奏录音。曲目包括舒曼的交响曲全集(四部)、门德尔松交响曲全集(五部)、布鲁克纳交响曲全集(九部)、贝多芬歌剧《费德里奥》全本。 库特·马舒尔(Kurt Masur,1927年7月18日-2015年12月19日)波兰裔德国指挥家。他是20世纪最重要的德国指挥家之一。1970年-1996年,他一直担任莱比锡格万特豪斯乐团的首席指挥。20多年来,在他的领导下,乐团重整旗鼓,重攀音乐新峰。他以富于动力和热情洋溢的指挥方式把这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厚传统的乐团带入了新的时期,特别是在唱片录音方面,一改以往的旧貌,积极开拓唱片市场,推出了许多令人赞叹的名盘,其中布鲁克纳的全套交响曲让他们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佩拉西亚《肖邦·第一、二钢琴协奏曲》
29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佩拉西亚与梅塔指挥的以色列爱乐乐团合作,演奏肖邦《第一、二钢琴协奏曲》。佩拉西亚的演奏犹如教科书般稳重,气息流畅而自然,并拥有其他演奏家少有的戏剧性对比。梅塔突出的指挥功力,让以色列爱乐乐团的协奏波澜壮阔。佩拉西亚在整体与细节的把握上,都将自己的情绪融入其中。美中不足的则是录音的整体音域狭窄,气氛略显单薄。而佩拉西亚的演奏四平八稳,情绪略欠饱满。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科普兰《指挥科普兰作品》
科普兰《指挥科普兰作品》
这张专辑是科普兰指挥伦敦交响乐团,演奏自己创作的《小伙子比利》、《牧区竞技》和《阿帕拉契亚之春》三部芭蕾舞组曲。 阿隆·科普兰(AaronCopland,1900—1990),美国作曲家。祖籍俄国,是第一位被认为有本土风味的美国作曲家。30年代多次访问墨西哥,1936年根据墨西哥流行曲调创作管弦乐幻想曲《墨西哥沙龙》,十分成功。用这一风格写作的其他作品尚有芭蕾舞剧《小伙子比利》、《牧区竞技》和《阿帕拉契亚之春》。晚年少创作,转而从事指挥。科普兰是国际上公认的第一位具有美国本土风味的作曲家。音乐创作涵盖了他一生的各个阶段,时间达60年之久。作品风格展示出他一直不断创新、开拓的特征。从早期使用爵士乐素材为作品贴上“美国音乐”的标签,以具有现代音乐语言的和弦、和声进行、节奏、速度来体现音乐创作的求新及强调对古典音乐模式的突破。到开始在旋律、节奏、调式调性等方面作出极富实效的探索,最终以其卓越的成就和贡献而成为美国专业音乐发展中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舞剧《阿帕拉契亚之春》是科普兰与美国著名舞蹈家玛莎·格雷厄姆紧密协作的产物,是科普兰受伊丽莎白·斯普拉格·库立基基金会的委托、以摄取玛莎·格雷厄姆的个性为出发点而写成的。科普兰曾以美国边境生活为题材写过三部舞剧,《阿巴拉契亚之春》是其中最后一部也是最美的一部。舞剧《阿帕拉契亚之春》本身实际上并无情节,人物也只有新娘及其农村丈夫、老拓荒妇人、牧师及其信徒。原来的舞剧总谱是依照小型室内乐队编制写的,其音响效果干净利落、优美清晰。 《小伙子比利》组曲是科普兰在1938年受美国芭蕾舞团经理林肯·卡斯坦委托所作的独幕舞剧《小伙子比利》的音乐。该剧在当年十月于芝加哥首演并大获成功。作品取材于美国西部的真实故事,“小伙子比利”又称“比利小子”,在美国是位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有人说他是位神枪手,是个除暴安良的西部牛仔英雄;也有人说他是个不法之徒,曾经谋杀了21个人。好莱坞也曾经以他为原型拍摄了同名电影。 牧区竞技是美国西南部草原牛仔们的竞技项目。星期六下午,牛仔们驾烈马飞越障碍物,或是比赛投掷绳圈的技巧等,然后牛仔们与观众共享晚餐,跳舞作乐,共享夜晚。这部组曲为蒙特卡罗俄罗斯舞剧团而作,此舞剧叙述一位牧牛人家姑娘仰慕一位牛仔,为接近牛仔竞女扮男装,一举一动摹仿男人,遭牧场的牛仔和女人讨厌。最后,这位姑娘恢复女儿样,终于获得了白马王子。
6018
20世纪伟大指挥家《卡雷尔·安切尔》
20世纪伟大指挥家《卡雷尔·安切尔》
这张专辑是捷克著名指挥家卡雷尔·安切尔的录音精选辑。 卡雷尔·安切尔(Karel Ancerl,1908年4月11日-1973年7月3日)伟大的捷克浪漫主义指挥大师。安切尔以他对音乐的理解营造出了独特的音乐效果,并将这些效果应用到他所指挥的交响乐团中;他特别擅长利用戏剧的情节插入来增强大型作品的韵律,从而让人感受到音乐中永无止境的魅力。 专辑中的雅纳切克《塔拉斯·布鲁巴》,几乎没有任何杂音。从各种独奏乐器柔和甜美的音色中可得知这是一套杰出的立体声录音。听《奥斯塔普之死》(第7首)小提琴冰清玉洁的天音和竖琴不断重复的伴奏。 安切尔还录制了诺伐克的《斯拉夫舞曲》,制片人斯蒂芬·赖特和约翰·帕特里克选择了超凡脱俗的《在塔特拉山》。安切尔在选曲上大胆创新。诺伐克通常被视为是塔里赫的领地。尽管安切尔曾师从塔里赫,就象汉德雷向博尔特学习一样,但这仍然是勇敢的一步。 克雷吉的《小夜曲》是为乐队创作的。这部写于1950年的三乐章作品充满了细腻的独奏和外乐章嘲讽的动机,这使它成了米约(《房顶上的公牛》),肖斯塔科维奇(《第一钢琴协奏曲》),哈恰图良(《假面舞会》),改良后的罗西尼甚至伯恩斯坦的捷克同类。中乐章的行板是段宁静动人的间奏。安切尔还录制过克雷吉的《第二交响曲》。 安切尔的马替努《第五交响曲》是在1968年他迁往多伦多之后的两年录制的。前苏联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入侵与杜布切克改革试验的结束坚定了他离开的决心。安切尔的前任是小泽征尔,继任是安德鲁·戴维斯。他于当年1月与多伦多交响乐团签约。他原打算在多伦多和布拉格同时任职,但前苏联8月份的入侵使他的计划泡汤了。能拥有安切尔的马替努第五立体声录音是件幸运的事,它具有其所有的优点——欢快热忱,节奏分秒不差。 《伏尔塔瓦河》的录音每一分钟都得到了优雅的润色或加强。安切尔的演奏速度不快,但充满耐心和诗情画意。在“乡村婚礼”的插曲中,你可以从维也纳乐队的演奏中听到斯特劳斯般的泛音。 安切尔的德沃夏克《第八交响曲》是与音乐厅管弦乐团的实况演出录音。欢快活泼,象勃拉姆斯《第三交响曲》一样充满秋天的气息。优美的快板中温暖的微笑与歌唱烘托出一种类似于斯拉夫舞曲的情调。
378018
罗饶、科恩戈尔德《小提琴协奏曲》
罗饶、科恩戈尔德《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英国小提琴家马修·特鲁斯勒与日裔指挥家筱崎靖男率领的杜塞尔多夫交响乐团合作,演奏罗饶、科恩戈尔德的小提琴协奏曲,附带马修·特鲁斯勒独奏的三首小提琴小品。马修·特鲁斯勒演奏的弓曾经属于海菲兹,是赫伯特·阿克塞尔罗德送给他的。马修·特鲁斯勒演奏的20世纪作品尤其受到赞誉。 米克洛什·罗饶(Miklos Rozsa,1907.4.18-1995.7.27)出身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大地主家庭,从小就在极其奢华且具文化气息的环境下长大。其母亲是钢琴家,曾师从李斯特的学生;父亲也是音乐爱好者,热爱匈牙利民歌。罗饶5岁开始学小提琴,以后也学了中提琴和钢琴。他8岁就会演奏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而被视为音乐神童,因此他接受正统古典音乐的训练,师从巴托克、科达伊等人。罗饶也曾在郊区的别墅附近搜集了不少匈牙利民歌素材。和莱纳、塞尔、索尔蒂等著名指挥家算是同乡且背景相似,后来另一个共同点是二战时都流亡到西方国家。 埃里希·沃尔夫冈·科恩戈尔德(Erich Wolfgang Korngold,1897.5.29-1957.11.29)犹太血统的美籍奥地利作曲家。其父是著名的音乐评论人,自幼学习作曲,天赋秉异,被誉为二十世纪的莫扎特。据说他11岁时一次去歌剧院听了理查·施特劳斯的歌剧《埃莱克特拉》后,回到家中竟可以在钢琴上全凭记忆把歌剧中的所有音乐弹奏出来。后师从策姆林斯基 及罗伯特·富克斯。他的作品以室内乐及乐队作品较多,后浪漫风格,充满华彩、瑰丽优雅,得到过马勒及理查·施特劳斯的赞赏。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35,作于1945年,提献给马勒的妻子爱尔玛·马勒。从1938年到二战结束这段时间,科恩戈尔德大多数的创作大都集中在好莱坞的电影配乐。此曲受友人犹太裔小提琴家胡贝尔曼的建议而作,算是他在严肃音乐领域的继续挥洒。
3099
希拉里·哈恩《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
希拉里·哈恩《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希拉里·哈恩与大卫·辛曼指挥的巴尔的摩交响乐团合作,演奏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伯恩斯坦《小夜曲》。希拉里·哈恩的演奏,不仅风格刚健、技巧圆熟,更难得的是,她那清新脱俗的提琴音色和音乐性格,她的演奏完全不曾受到不良音乐习惯的沾染,乐思稳健且直观,见解独特并能兼顾传统。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1,1806年完成。这是贝多芬唯一的一部小提琴协奏曲,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首,自古一直被誉为小提琴协奏曲之王。这首乐曲旋律柔美、格调高雅、规模宏大,颇具王者风范。 伯恩斯坦《小夜曲》,副标题“根据柏拉图《会饮篇》为小提琴、弦乐队、竖琴和打击乐器而作”。创作于1954年,题献给美国小提琴家斯坦因的夫人。此曲接近小提琴协奏曲,透过它,我们能清晰了解伯恩斯坦不俗的作曲才华,既使属标题音乐,我也愿意把它作为纯音乐来听,它的确带有描述性,但我感觉其内发源点更多的来自于音乐自身的逻辑,也可以这样说,创作灵感源于柏拉图作品,但音乐的走向更多的得益于纯音乐的律性,语言阐述方式与纯音乐的内发性表达难分难解,也由于结构相对紧凑,律性十足,颇有引人入胜处,听者基本可以脱开柏拉图原作来欣赏,这是不同于理查德·施特劳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地方。
3.6万8
威特、洛温斯坦《为管乐与弦乐而作的作品》
威特、洛温斯坦《为管乐与弦乐而作的作品》
这张专辑是德国室内乐团演奏弗里德里希·威特、卡尔·弗里德里希·祖·洛温斯坦创作的室内乐作品(为管乐与弦乐而作)。 弗里德里希·威特(Friedrich Witt,1770-1836)出生于德国符腾堡公国的尼德斯泰廷村。他和继父一起学习,后来和安东尼奥·罗塞蒂一起学习,并在宫廷管弦乐队担任大提琴手。在定居到维尔茨堡担任音乐总监之前,他进行了几次巡回演唱会。和大多数同时代的音乐家一样,他是一个多产的作曲家,写了大约23首交响曲以及大量的室内乐和教堂音乐。威特的作品在他的一生中享有相当大的知名度,并经常被表演。 威特的《七重奏》是1816-1817年创作的,这几乎是肯定的,他显然对贝多芬的《七重奏》很熟悉,那是非常受欢迎的。这是贝多芬最成功的作品,贝多芬说他希望自己从来没有写过它。无论如何,贝多芬《七重奏》的流行为许多其他作曲家树立了榜样,他们努力复制贝多芬的成功,用同样的乐器创作了六个乐章的七重奏。正如所提到的,威特使用了稍微不同的乐器,并且只写了四个乐章。作品以一段慢板的引子开始,接着是一段强有力的快板,在快板中,管乐器起到了述说效果。第二乐章,慢板如歌,是一首小夜曲,利用管乐器来展示其歌唱能力。欢快的第三乐章是一首标志性的德国小步舞曲。优美的终曲是快板。
3414
茱莉亚·菲雪儿《俄罗斯小提琴协奏曲》
茱莉亚·菲雪儿《俄罗斯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菲雪儿与克雷兹伯格指挥的俄罗斯国家管弦乐团合作,演奏三部俄罗斯作曲家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包括哈恰图良、普罗科菲耶夫、格拉祖诺夫的作品。 哈恰图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完成于1940年夏季,由传统的快-慢-快三个乐章构成,首尾两个乐章的基调是朝气蓬勃、快乐欢腾的,并贯穿着舞曲节奏。中间的慢板乐章抒情、沉思的、富有诗意,辉煌的提琴技巧与作品内容完全融合在一起,生机勃勃,十分感人。 普罗科菲耶夫《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19,构思始于1915年初,此曲可以归入青年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成就之列。作为一个革新者,他在这首作品中进行着很多大胆的尝试,首先,这里的乐章排列就很不一般:它不是通常的快—慢—快结构,其中的第一和第三乐章以温柔如歌的主题占优势,而当中的第二乐章不用传统的慢板,反而是快速度的逗弄和怪涎式的诙谐曲。还有,为了体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对比的事物,例如,青年人的美丽幻想和对大自然的崇高、静观以同尖锐的怪诞形象相对置,作者悉心研究小提琴演奏的各种可能性,采用了一系列富有独创性和异乎寻常的技巧性效果,从抒情宽广的咏唱到令人头晕目眩的快速乐句和拨奏与用弓拉奏的复杂变换,从滑音到极度清晰(Marcato),从靠近琴马的特殊奏法(Ponticello)到清澈的泛音,所有这些引人入胜和富有诗意的技巧同清新的色彩效果的结合,使整个作品增添了不少魅力。 格拉祖诺夫《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82,作于1904年。此曲明显体现出作者后期创作的一些特征,它力求加深抒情的表达,开拓情绪饱满的旋律,同时也要求具备古典式的明晰风格。作者以高超的专业作曲手法加以处理,全曲结构严谨、形式洗练,旋律音调接近俄罗斯民歌。
1.6万9
拉罗查《蒙波·钢琴作品》
拉罗查《蒙波·钢琴作品》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拉罗查演奏蒙波的钢琴作品,包括:《内心印象》九首、《沉默的音乐》第四册、《歌与舞》四首。 费德里科·蒙波(Federico Mompou,1893年4月16日-1987年6月30日)西班牙加泰罗尼亚作曲家。他的创作受到印象主义音乐以及埃里克·萨蒂的简约风格影响,十分恬淡安逸,而又带着淡淡的西班牙气质。他不写作大型作品,所作基本上都是钢琴曲、歌曲、吉他曲等小规模作品。由于其独特的风格,蒙波的音乐在20世纪乐坛占有一定的地位,并获得过不少奖项。 蒙波是一个羞涩、说话细声细气和内省的人,这些特点也反映在他创作的作品中。他从不写作歌剧、协奏曲或交响曲这些大型作品,就连他少数的合唱作品也尽可能的短小精悍。他的作品以艺术歌曲、钢琴小品及吉他小品为主。他的音乐充满了他所钟爱的加泰罗尼亚色彩和印象,风格以精简和优雅为主。其创作还可见萨蒂“简约风格”的影响,省略了调号及小节线,偶尔还会插入傻里傻气的评论,自称为“原始派”。他年轻的时候曾在一家钟铃厂工作,因此在他的众多作品中均可见模仿钟声的片断。 蒙波的音乐有淡淡的西班牙风味,有一丝清凉,有一丝安逸和寂静。其旋律并不复杂,可似乎隐藏着无限深邃的东西。聆听蒙波的音乐,或多或少都需要细心的把握和审慎的态度。其钢琴代表作有:《十二首歌与舞》、《肖邦主题变奏曲》、《内心印象》、《儿童场景》等。和罗德里戈等人时代大致相同,蒙波的吉他作品也是相当有名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康波斯特拉娜组曲》。其声乐作品最著名的有六套《儿歌集》、《田园》等。
3.7万15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格伦·古尔德》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格伦·古尔德》
这张专辑收录了格伦·古尔德的演奏录音,包括斯卡拉蒂、莫扎特、海顿、比才等的钢琴作品。 这套专辑的曲目完全没有巴赫。没有代表性的巴赫,或许有人会认为这就像古尔德与同行竞争的同时却拿一件破武器在手上。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没有巴赫与贝多芬,也就没有办法全面的审视古尔德,但是现在只能就这些曲子来解说古尔德的诠释艺术。从古尔德独一无二的演出中,我们会发现天使与魔鬼同时并存在这些音乐里。 首先是伯德与吉本斯的作品。从这些作品可以发现以节奏主导乐曲的作法和他的巴赫一样,各声部情感丰富而又各自独立,并以细腻的小细节串连起整部作品。无论是伯德、吉本斯或巴赫,古尔德同样都以不间断向前行进的持续感为诠释基础,“迟缓”更是古尔德不会忘记的速度。 三首斯卡拉第奏鸣曲代表古尔德曾有很短的时间沉迷于他的作品。这里的诠释依然是平常的古尔德,出色的细节掌握是让音乐有持续感所不能缺少的要件。 从莫扎特《C大调幻想曲与赋格》可以听到古尔德最受争议性的一点:他把莫扎特弹得过份神圣庄严,而莫扎特的音乐内涵通常是和这样的风格相抵触,因此过去曾有个多伦多钢琴家把古尔德诠释的莫扎特形容为“下流”。古尔德自己则表示,他对早期的莫扎特非常着迷,对于成熟期的莫扎特完全没有共鸣。他认为,莫扎特是位剧作家、伟大的歌剧与协奏曲作曲家。顾尔德演奏的莫扎特还没有得到多数人的认同。美国乐评人哈金在同业中素以研究莫扎特闻名,他形容古尔德诠释的《c小调钢琴协奏曲》是“我所听过最出色的诠释之一”;另一位美国名乐评人格拉斯则说所有的《c小调钢琴协奏曲》版本中,只有古尔德的诠释会让他一次又一次的欣赏,因为这是最有活力与有趣的版本。两位乐评人的观点为“下流”的说法带来疑问,也暗示我们必须重新聆赏与思考古尔德的莫扎特。
107346
尼古拉耶娃《巴赫·哥德堡变奏曲》
尼古拉耶娃《巴赫·哥德堡变奏曲》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尼古拉耶娃演奏巴赫《哥德堡变奏曲》,1986年11月10日在伦敦圣约翰·史密斯广场音乐厅的现场演奏录音。 塔蒂亚娜·尼古拉耶娃(Tatiana Nikolayeva,1924-1993)俄罗斯女钢琴家,生于1924年,幼时跟随母亲习琴,在进入莫斯科音乐院后跟随名师高登威瑟(Goldenweiser)学习。尼古拉耶娃最擅长于对位线条式的乐曲演奏,她对于巴赫的乐曲与肖斯塔科维奇《24首前奏曲和赋格》的演奏诠释,有着相当独特且充满魅力的风格。虽然曾在1950年德国莱比锡的《巴赫逝世两百周年纪念国际钢琴大赛》获得首奖的殊荣,但由于当时前苏联正走向政治上最封闭的时刻,以致在60年代除了如李赫特、吉列尔斯这些声势如日中天的音乐家,其琴音能越过深锁的铁幕,然而尼古拉耶娃虽有肖斯塔科维奇的器重,可惜她的录音未能发行到西方世界,以致于迟到1977年她前往日本演出,并于JVC公司录下《巴赫创意曲》,尼古拉耶娃才以其精湛的琴艺惊艳全世界。 《哥德堡变奏曲》BWV988,是巴赫著名的羽管键琴作品,大约作于1741-1742年间,其间巴赫在莱比锡,视力已开始减退。这部伟大的变奏曲原名叫做《有各种变奏的咏叹调》,1742年出版,此作为巴赫的学生哥德堡(Johan Theophil Goldberg)而作。这是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恢宏,也是最伟大的变奏曲。这部变奏曲是为两层大键琴而作,巴赫在各段变奏里都指定了键盘的种类。变奏曲的形式,是以一个主题,引导出对比命题和对应(反对)命题,然后再探求演绎与对比的各种可能性。巴赫这部作品,以他1725年为安娜·玛格达琳娜而作的小曲集中的一首萨拉班德舞曲作为主题,发展成30段变奏。这30的数字,由3所支配,以3个成一组的变奏,以卡农的方式表达:一位齐声的卡农,二为二度卡农,三为三度卡农……此后达到第九个卡农后,第十变奏为四声部的赋格,之间不断出现创意曲、托卡它、咏叹调等各种形式。第一层与第二层键盘交替。第十六变奏作为中心,速度分为前后两半,这种作曲技巧所构成的建筑结构之微妙,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414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