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沃夏克《斯拉夫舞曲、狂欢节序曲》
1.4万

德沃夏克《斯拉夫舞曲、狂欢节序曲》

这张专辑收录了德沃夏克的八首《斯拉夫舞曲》和《狂欢节序曲》。 《斯拉夫舞曲》是德沃夏克的代表作之一,使德沃夏克一举成为国际知名的作曲家。德沃夏克写《斯拉夫舞曲》的动机,一部分源于民族主义潮流,另一方面是受出现在学者、诗人、知识分子中间的泛斯拉夫文化运动的影响,在斯拉夫民族意识的推动下写了《斯拉夫舞曲》、《斯拉夫狂想曲》和其它斯拉夫风格的室内乐。《斯拉夫舞曲》以绚丽的色彩、热烈的青春气息和淳朴内在的抒情性受到人们的欢迎,德沃夏克也当之无愧地成为有世界声誉的作曲家,这又是“音乐无国界”的另一层含意了。 《狂欢节序曲》又名《波希米亚狂欢节序曲》,作于1891年。此曲《自然、生命与爱情三部曲》的第二部。《自然、生命与爱情三部曲》这三个作品合起来是一个整体,贯穿着统一的思想和共同的、表现自然的音乐主题;分开来,又是三首独立的管弦乐序曲。在第一部《自然序曲》里,作曲家采用抒情的手法,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它好似一首田园诗;第二部,作者用人们欢度狂欢节的景象和感受,来表现旺盛不熄的生命之火,所以又叫《狂欢节序曲》;第三部,描写爱情和嫉妒的矛盾。作曲家选用莎士比亚名剧《奥瑟罗》寓意深刻的、悲剧性的内容来表现这个主题,所以又叫《奥瑟罗序曲》。但是,在这三部曲里,《狂欢节序曲》更通俗,更受人们的喜爱。
节目(9)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古尔德《巴赫·哥德堡变奏曲》
14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古尔德1981年录制的巴赫《哥德堡变奏曲》。这个杰出的版本是古尔德中年后的第二次录音,他选择了一个更为深沉的速度来诠释,全曲耗时51分15秒。由于速度的减慢,声部层次得到更为清晰的展现,使音乐更具立体感。没有1955年首次录音版本的强烈力量和极具自由感,曲风更为柔和,具有深层的感染力。音乐评论家们认为此次录音更能体现古尔德的音乐理念,学者们也大都选择此版本来对作品进行分析研究。 总的来说这个录音版本是古尔德暮年时期更为深邃、从容的写照。对于巴赫的作品,绝大多数钢琴家会找一个倾向于传统的演绎方案,一旦成型便不再轻易尝试其他方式。古尔德不是这样,他赋予音乐各种可能性。就如同巴赫的音乐创作一样,从不满足于一层不变的单一模式,更不满足于绝对化的演奏方式。正如俄罗斯钢琴家霍洛维兹说的那样:“一个天才出众的器乐演奏家,在理解作品的范围内,每次演奏都应有重新创造的新鲜感。” 古尔德具有非凡的复调演奏能力,如果抛开手指控制不谈,这一定是源于其高度复杂又极端清晰的思维,就如同巴赫的创作风格源于他多变的创作思维一样,这是使听者感觉古尔德的音乐不同于其他演奏版本的根源。一直以来古尔德都对巴赫都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不会一味的遵照传统,而是通过对具体音乐形象的分析来决定如何演奏,从而真正达到理智思维和内心情感的结合。实际上用钢琴演奏的《歌德堡变奏曲》相对于过去来说已是一种与时俱进的革新,演奏本身也是演奏者通过理解后的二次创作,对于未脱离音乐本质的尝试是我们今天要提倡的。
君特·旺德《现场录音》
17
这套合辑收录了指挥家君特·旺德与芝加哥交响乐团、北德广播交响乐团、柏林爱乐乐团合作的现场录音,包含勃拉姆斯、布鲁克纳、贝多芬、舒伯特、舒曼的交响乐作品,这些珍贵的录音都是经过旺德亲自授权,聆听时可以全面感受这位伟大指挥家的艺术造诣,洞察他的内心世界。 君特·旺德(Gunter Wand,1912-2002)德国著名指挥家,几十年如一日在德奥传统严肃音乐体系中深耕,早年因指挥贝多芬作品成名,花甲之年开始指挥布鲁克纳,终成一代名家。曾任科隆歌剧院音乐总监(1945-1974),并与慕尼黑爱乐乐团、伦敦交响乐团与西德意志广播交响乐团保持密切合作,并于1982年到1990年担任北德意志广播交响乐团首席指挥,1996年之后,他更以八十岁的高龄每年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演出交响作品。
古尔德《贝多芬第五、六交响曲(钢琴版)》
27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古尔德演奏,由李斯特改编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第一乐章的钢琴独奏版。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施奈德汉《莫扎特小提琴奏鸣曲》
施奈德汉《莫扎特小提琴奏鸣曲》
这张专辑是享誉全球的正统德国学派小提琴大师沃尔夫冈·施奈德汉与钢琴家卡尔·西曼合作,演奏莫扎特《第24、25、28、29小提琴奏鸣曲》。施奈德汉和西曼各自都以对莫扎特的演绎见长,二人也合作了大量的室内乐作品,都有相当出色的表现。专辑的演奏是纯正的德奥风格,内敛、平和,不事炫耀,严谨优美。两名艺术家录制这张专辑正值壮年时期,无论技巧与艺术性都处于最高峰,具有五、六十年代注意音乐诗情的典型风格,以尽量客观的手法来诠释莫扎特,但是至今听来依旧有迷人的魅力。 《C大调小提琴奏鸣曲》K.296,作于1778年,正值莫扎特随母亲开始第二次旅行演出之际,是成熟时期的开篇之作。当时莫扎特正热恋着宫中一位歌手的女儿阿蕾西亚,这首作品即成为风格最为柔美的一首,于美妙中透出高雅。 《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K.301,是莫扎特在曼海姆时期创作的7首奏鸣曲中的一首,莫扎特一改传统奏鸣曲中三乐章的布局,采用了一慢一快两个乐章的形式。 《e小调小提琴奏鸣曲》K.304,作于1778年。是莫扎特一生中最痛苦的一年。在宫廷中谋取职位的梦想一次次破灭,曾经人见人爱的“神童”现在处处碰壁,即使一向乐观的莫扎特也为此感到苦恼。此时母亲的逝世好比是晴天中的一道霹雳,让莫扎特感到无尽的孤独和哀伤,正是在这样的创作背景下,他写出了《e小调小提琴奏鸣曲》这样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作品。
1.7万9
普罗科菲耶夫、巴托克《钢琴协奏曲》
普罗科菲耶夫、巴托克《钢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阿格丽奇与迪图瓦指挥的蒙特利尔交响乐团合作,演奏普罗科菲耶夫《第一、第三钢琴协奏曲》、巴托克《第三钢琴协奏曲》。 阿格丽奇这位当世最特立独行的杰出钢琴家,不常灌录唱片,许多录音都是她的现场演出。这是少数特地进录音室灌录的专辑之一。录音中她弹奏自崛起乐坛以来就引人称道的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并加录了《第一钢琴协奏曲》。阿格丽奇性格中叛逆和独特的部份,有许多地方和普罗科菲耶夫这些协奏曲相当接近,而她也从马加洛夫和罗斯特洛波维奇那里听到许多关于普罗科菲耶夫的轶事,加深了她在诠释这些乐曲时独特的风格。阿格丽奇在还是学生时,就是听着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起床的,她的室友总在她睡觉时就练习这首协奏曲,让她在潜意识里吸收这首协奏曲的各种风貌。日后更因为与马加洛夫这类俄国钢琴家相熟,学得了俄国人的诠释手法。 阿格丽奇对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的熟稔程度,己到了随时要她从睡梦中起来弹奏,她都可以如履平地般的轻易,这首协奏曲已经深入她的潜意识和脑海中,如今她在事隔30年后再度灌录此曲,意义自是非比寻常,显示她已有自信走出她年轻狂傲的阴影,树立成熟钢琴名家的风范。她与前夫迪图瓦合作,另外灌录了巴托克《第三钢琴协奏曲》。这是巴托克晚年后采取中庸、抒情路线后的作品,音乐题献给他的爱妻,经常流露出温暖的一面。阿格丽奇在探索了拉赫曼尼诺夫第三协奏曲后,再探索这首近代最伟大的第三钢琴协奏曲,也自有她不凡的诠释典范。
1.7万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