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丽丝·纱良·奥特《仙境》
486

爱丽丝·纱良·奥特《仙境》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爱丽丝·纱良·奥特的演奏录音,收录了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钢琴作品:1、与埃萨-佩卡·萨洛宁指挥的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合作,演奏《a小调钢琴协奏曲》,2015年1月在慕尼黑录制;2、演奏格里格的抒情小品及两首选自《培尔·金特》组曲的钢琴改编曲,2016年4月在柏林录制。 《a小调钢琴协奏曲》是这张专辑的重点曲目,爱丽丝·纱良·奥特的演奏具有独特气质与温柔缱绻的动人声音,赋予这部作品崭新的一面。专辑后半部是格里格的抒情小品及改编曲,都是广受欢迎的作品,不过收录在同一张专辑的情形却非常少,这些录音相信会带给乐迷新鲜的感受,体验到“爱丽丝漫游仙境”的美妙意境。
节目(15)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双重协奏曲》
---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朱莉娅·费舍尔、大提琴家丹尼尔·穆勒-修特与克莱兹伯格指挥的荷兰阿姆斯特丹爱乐乐团合作,演奏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和双重协奏曲。朱莉娅·费舍尔在充满温暖人性与丰富情感的演奏里注入强烈性格,在毫不沉溺之下,她让每一乐句都充分歌唱。更令人惊讶的是,她所制造出来的紧张感与气度丝毫不亚于男性演奏家,这张专辑能获得各家媒体一致佳评绝非偶然。与同样来自德国的大提琴家丹尼尔·穆勒-修特合作的双重协奏曲,两人外在精湛的技巧与内在丰富的音乐性,在水乳交融、白热化的演奏下,绝对是地道的德奥传统,也是此作品演奏的21世纪新标杆。 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77,完成于1878年夏秋之际,1879年元旦在莱比锡格万特豪斯首演。这是勃拉姆斯为当时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约·阿希姆而作的,首演由约·阿希姆独奏。此曲具有浓厚的田园牧歌风味和匈牙利民歌情调,那种安详与厚重相得益彰的感觉,正是勃拉姆斯所独具的特色。在这部作品中,勃拉姆斯成功地将浪漫主义的激情与古典主义的严谨结合起来,并在曲式上有很多大胆创新。 勃拉姆斯《a小调双重协奏曲》作品102,作于1887年,是勃拉姆斯最后一部管弦乐作品。他之所以创作这部作品,是以表示他有与他的老友约·阿希姆言归于好的意图。这部作品1887年10月18日在科隆首演,由勃拉姆斯指挥,约·阿希姆演奏小提琴,豪斯曼演奏大提琴,最后题赠给约·阿希姆。作曲家不善言谈,一生连一部传记都没有,他的所有情感和思想都通过他的音乐表现。
波加尼《肖邦·夜曲全集》
172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波加尼演奏肖邦的21首夜曲。波加尼纯熟的技巧,无懈可击的演绎,配合灵巧精密的录音技巧,最崭新的科技器材,将这部钢琴音乐经典以完美无暇的音效全面显现。 天才横溢的年轻钢琴演奏家盖勒盖依·波加尼(Gergely Boganyi)出生于匈牙利华锡治市的音乐世家,曾就读于布达佩斯的李斯特音乐学院、赫斯辛基的西贝柳斯音乐学院、印第安纳大学音乐系及柏林祈恩斯蒂音乐学院,师承多位著名音乐名师,特别是安妮·费舍尔(Annie Fischer)对他的悉心教导影响至深。波加尼曾多次获国际音乐奖项,包括1993年度布达佩斯莫扎特及肖邦钢琴比赛第一奖及1996年度布达佩斯李斯特钢琴比赛大奖。 虽然肖邦的夜曲已经是许多著名钢琴家都挑战过的曲目,但是波加尼的演出带着一种轻松、自在的流动感受,无论是晶莹剔透的高音键、沉稳的低音键、和谐的泛音、完整的结构等等,都让聆听者有耳目一新的新鲜感。加上老虎鱼采用Fazioli F308平台钢琴,由麦克风混音后,立体声两轨讯号直接转为DSD,直接转为SACD的玻璃母盘。这种“直刻SACD”以最短的讯号路径、最简单的制程,让原始的讯号能够完整的重现,成功的收录了这个伟大的钢琴演奏。 肖邦一生所创作的21首钢琴《夜曲》是其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反映了他不同时期的创作特点,其浪漫的旋律和独特的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钢琴之王李斯特曾评价:肖邦在所有《夜曲》所赋予的出类拔萃的灵感与形式,是我们永远无法超越或与之并驾齐驱的。
最爱大提琴
285
这张大提琴作品精选辑收录了多位大提琴家的13首演奏录音。Julian Lloyd Webber、Natalie Clein、Mischa Maisk三位大师特别加盟了此专辑的制作。他们用琴声诠释了大提琴的忧郁。此专辑包含了布鲁赫的《希伯来祷歌》、圣-桑的《天鹅》、塔文娜的《护纱》和拉赫玛尼诺夫的《练声曲》等著名大提琴作品。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米凯兰杰利《巴赫、贝多芬、舒曼作品》
米凯兰杰利《巴赫、贝多芬、舒曼作品》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米凯兰杰利的演奏录音精选第四辑,收录了从巴洛克到浪漫主义的四部作品:1、1941年6月在米兰录制的贝多芬《第三钢琴奏鸣曲》;2、1948年10月26-27日在伦敦阿比路第三录音棚录制的,布索尼改编的巴赫《恰空》、勃拉姆斯《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3、1957年5月12日在伦敦演奏舒曼《维也纳狂欢节》的现场录音。 米凯兰杰利是一位传奇的意大利钢琴家,拥有庞大的演奏曲目,从巴赫巴洛克式的华丽风格,到浪漫主义作品,贝多芬、舒曼和勃拉姆斯,都被米凯兰杰利精彩地展现。米凯兰杰利的录音虽然不多。但他独特的触键、柔韧的音色、纯粹的风格是很容易辨认的,这也是他被乐迷尊称为“米神”的原因。 巴赫/布索尼 《恰空》钢琴版,改编自《d小调第二无伴奏小提琴组曲》BWV1004的第五乐章。此曲是风格庄重的三拍子舞曲,复调音乐形式,在固定的主题或一连串固定的和声进行之上作多次变奏。这首作品渗透了巴洛克时期音乐大师巴赫的杰出复调创作功底,展现出了较为娴熟的和声基础上创作复调的精湛技巧,这首作品也因此被赋予了较强的艺术内涵和生命力。后辈之秀——著名浪漫主义风格时期的作曲家布索尼在巴赫的原作基础上将这部小提琴作品成功地改编为钢琴作品,其中融入了他作为钢琴家的艺术积累和创作气质,将大量表情术语、和声等进行了重新诠释,从而使这首作品更加隽永瑰丽。 贝多芬《C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作品2第三部,作于1795年。此曲朝气蓬勃、刚毅辉煌、勇猛精进,洋溢着勤奋自强、力行不怠的气概,自始至终充满欢乐。 舒曼《维也纳狂欢节》作品26,作于1839年,题献给莫南德·席勒,他描绘它为“一部伟大的浪漫奏鸣曲”,“一份浪漫主义的展品”。题目本身就是一种抢救行动,一开始这部作品定名为 《狂欢节:四个音符的玩笑》,其中的“玩笑”据认为主要是掩饰第一乐章源自“马赛曲”的引语,当时在维也纳是严禁“马赛曲”的(舒曼在后来的三部作品中又引用此曲)。 勃拉姆斯《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作品35,完成于1863年。此曲是勃拉姆斯根据帕格尼尼写给小提琴的《第24号随想曲》加以变奏写成的二十八首钢琴变奏曲独奏作品。
264018
拉罗查《拉威尔、福雷的钢琴作品》
拉罗查《拉威尔、福雷的钢琴作品》
这张专辑收录了钢琴家拉罗查演奏的三部作品,包括:1、与福斯特指挥的伦敦爱乐乐团合作,演奏拉威尔的两部钢琴协奏曲,1973年6月的录音;2、与布果斯指挥的伦敦爱乐乐团合作,演奏福雷的《幻想曲》,1972年5月的录音。 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作于1931年。此曲是拉威尔晚期作品中的珠玉。擅长凝造管弦乐华丽色彩的拉威尔,将管弦乐的色彩想像转移至钢琴的作品中,因而钢琴于此不仅是主奏乐器的独白,也有缤纷亮丽的光泽、以及闪烁动人的乐想。然而,包括作曲家本身也不讳言,乐曲中也确实如同美丽的鸡尾酒,夹杂了诸多前辈的音乐典型。 拉威尔《D大调左手钢琴协奏曲》,完成于1931年。此曲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一部单乐章的协奏曲,晚年的拉威尔不但是营造美丽音乐色彩的高手、谱写精确曲式结构的名家,更是把时代气息注入李斯特的史诗式音乐的先驱;与此同时,他更在乐曲的一开始就强调了一股悲剧气氛,令人感到命运对人生的播弄。不惟宁此,在钢琴技术上拉威尔更尽量发挥了左手的特点,除了利用琶音和踏瓣之外,许多重音和旋律都由大拇指担任,使这首只用左手弹奏的乐曲,听起来比双手演奏的更为丰满和技术难度更高。 福雷《G大调幻想曲》作品111,作于1918-1919年,为钢琴与乐队而作。此曲是福雷的晚期作品,在浪漫主义风格的基础上,略带些现代元素。采用G大调,4/4拍,中庸的快板。单乐章,但可分成三个部分,中段转入e小调甚快板,最后回到第一部分上,在整体上看更像一部室内乐重奏曲。
10365
古尔达《斯图加特独奏音乐会》
古尔达《斯图加特独奏音乐会》
这套7CD合辑收录了钢琴家古尔达1966-1979年在斯图加特的独奏音乐会录音。这些录音的时间横跨14年,包括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的几部钢琴奏鸣曲、亨德尔的组曲、巴赫的前奏曲与赋格、德彪西的前奏曲等等,最后还有爵士钢琴三重奏的即兴演奏,内容非常丰富、演奏极为精彩,古尔达在舞台上做到了人琴合一的境界。 古尔达早年以诠释贝多芬钢琴音乐闻名于世,被称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贝多芬诠释者之一”。在这套合辑中,他演奏的贝多芬“悲怆”、“暴风雨”、“锤子键琴”等几部奏鸣曲,有超乎古典精神的新生命力,行云流水、洒脱自然。古尔达对钢琴音色和音乐空间感的营造有着相当精准的把握,对莫扎特、巴赫、舒伯特、德彪西等名家作品同样深有见解。 古尔达尝试将古典乐与爵士乐融合在一起,1968年在奥地利成立“即兴创作音乐学校”。他对音乐教育的观点是:“孩子们必须先会在钢琴(或其他乐器)上面敲敲打打,弹出自己喜欢的声音,让他们发生兴趣,情不自禁爱上它,然后再学认谱”。但有时候,这种特立独行并不能被传统所接待,维也纳乐评家将他贴上“古典乐的叛离者”标签,归纳为爵士乐派,对此,古尔达非常不能苟同,在他看来,音乐就是音乐,没有什么古典、现代的界限分别。
300476
约书亚·贝尔《柴科夫斯基作品》
约书亚·贝尔《柴科夫斯基作品》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约书亚·贝尔与迈克尔·蒂尔森·托马斯指挥的柏林爱乐乐团合作,演奏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奏鸣曲》、《冥想曲》、《俄罗斯舞曲》。 当多数小提琴家用传统、守旧、庞大、雄浑、充满浪漫的风格,来演奏柴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时,约书亚·贝尔却认为:“这是一部最亲昵、最优雅、最富歌唱性的作品。”力主呈现作品细致绵延的另一面。历经二十年演奏此曲的经验,约书亚·贝尔对每个音符、每个片段都十分熟悉,却难能可贵地保留了音乐的高度新鲜感。 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878年3月,是柴科夫斯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与贝多芬、门德尔松、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这部作品中融入了俄罗斯民族积极向上、活泼进取的风格,也加进了作曲家本人多愁善感、浪漫多情的性格。作品完成于作曲家创作的晚期,是作曲家成熟时期的颠峰之作,被视为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代表作。这部小提琴协奏曲是一部欢快、活泼、充满青春气息的作品,它歌唱青春,歌唱生命,表现了俄罗斯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这首乐曲当初相当不受世人欢迎,然而历史最终证明这是一首绝无仅有的音乐杰作!在音乐舞台上久演不衰,成为许多著名小提琴家的保留曲目。 《回忆留恋的地方》作品42,作于1878年,此曲是小提琴与钢琴的协奏曲,由《冥想曲》、《恢谐曲》和《旋律》三部分组成。据称,1877年,柴科夫斯基因婚事的挫折到欧洲去旅行,他在瑞士日内瓦湖畔的库勒兰,一面疗养神经衰弱症,一面写他的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出于对库勒兰美好景色的怀恋,他写下了这三首乐曲作为纪念。
1.6万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