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莉亚·菲雪儿《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
4686

茱莉亚·菲雪儿《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菲雪儿与克雷兹伯格指挥的俄罗斯国家管弦乐团合作,演奏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 年轻的小提琴家有时会把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变成肤浅的展示,来炫耀他们的技巧,但茱莉亚·菲雪儿给了我们一个细致入微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作品中经常被忽略的细节。她的音色很美,并且会根据她演奏段落的情感内容进行调整。虽然她的演奏很有表现力,但也很成熟——她不会为了表面的效果而演奏,而是更深入地挖掘音乐。克雷兹伯格和俄罗斯国家管弦乐团的协奏也使这张唱片成为这部大众熟识的乐曲的热门版本。菲雪儿演奏与克雷兹伯格担任钢琴伴奏的《故地回忆》也非常精彩。 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42,作于1878年。此曲是一部欢快、活泼、充满青春气息的作品,它歌唱青春、歌唱生命,表现了俄罗斯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这部乐曲当初相当不受世人欢迎,然而历史最终证明这是一部绝无仅有的音乐杰作,在音乐舞台上久演不衰,成为许多著名小提琴家的保留曲目。
节目(8)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古尔达《贝多芬·四部钢琴奏鸣曲》
174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古尔达1964年7月在萨尔兹堡音乐节演奏的现场录音。曲目包括贝多芬的四部钢琴奏鸣曲。古尔达弹奏的贝多芬奏鸣曲,历来为乐迷高度热爱。非凡的气势、纤尘不染的音色,以及独有的节奏感,呈现了一个古尔达式的声音世界。他净化贝多芬的愤怒,却又呈现出巨人般的情感,弹奏时的内心规模,已不再把作品当作奏鸣曲来理解。甚至可以将他的演绎,看作在演奏一部协奏曲或交响乐。听古尔达的贝多芬,能够感受到一种深刻的精神魅力。
朱利叶斯·卡钦的艺术
---
这张专辑是美国钢琴家朱利叶斯·卡钦分别与伦敦交响乐团、伦敦新交响乐团、斯图加特室内乐团合作,演奏贝多芬、莫扎特的几部钢琴协奏曲。 朱利叶斯·卡钦(1926—1969)美国钢琴家。生于新泽西州一个俄裔家庭,他的母亲来自音乐世家。卡钦是位学者型的钢琴家,有很深的文学修养。如果从思考,而不是振奋情绪的角度来看,卡钦是个能用音乐与情感无碍沟通的演奏家。卡钦是能在乐谱上自在飞翔、并与全世界爱乐者沟通分享的人,他的音乐是人类历史上无价的丰富财产。
阿玛科特四重奏《莫扎特·大组曲》
151
这张专辑是日本双簧管演奏家若尾圭介与柏林阿玛科特四重奏合作,演奏莫扎特的重奏作品。 作为一个非常讨厌长笛的人,莫扎特的长笛作品除了K298之外,都是受委托创作的,虽然不喜欢长笛,但是莫扎特也是人,拿人钱财,总得拿出点货出来。现在看来,莫扎特的创作的确是非常地不情愿却又无能为力,就像是必须要完成家庭作业的小学生一样,虽然坐在那里抓耳挠腮,最后也没有完整地写完,只是敷衍了事。《第三长笛四重奏》K285b的第三乐章则是改变自他的“大组曲”的第六乐章,前三首长笛四重奏之中,只有第一首是完整的三乐章格式,后两首的写了两个乐章便草草完事了。但是当初委托他的那个De Jean不仅没有骂娘,而且还很满意莫扎特的工作,即使他没有完成任务。因为,它们真是太美了,美得让人无法想像这是莫扎特极其痛苦的情况写出来的。 《第十七号弦乐四重奏》,降B大调,K458,即《海顿四重奏》的第四首,作于1784年9月9日。这首四重奏因一开始就使用狩猎的号角而称为《狩猎四重奏》,是6首《海顿四重奏》中最有海顿味道的一首。共4 个乐章: 《第10小夜曲》编制十分庞大,共有13把木管乐器,包括双簧管、单簧管、巴松管、低音管和法国号,几乎是流行于十八世纪的木管乐器的总和;全曲共分七段,故名为《大组曲》,在快慢交错的乐曲中,将各种木管乐器的特性一一表露无遗,为十八世纪木管合奏的代表作之一。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格鲁米欧《1953-1962年历史录音》
格鲁米欧《1953-1962年历史录音》
这套合辑收录了小提琴家格鲁米欧与维也纳交响乐团、拉莫鲁交响乐团合作,1953-1962年间的演奏录音。曲目包括莫扎特、门德尔松、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协奏曲》;德彪西、拉威尔、福雷的《小提琴奏鸣曲》;拉罗《西班牙交响曲》、萨拉萨蒂《流浪者之歌》、肖松《音诗》、拉威尔《茨冈》、圣桑《哈瓦涅斯》等著名小提琴作品。 阿瑟·格鲁米欧(Arthur Grumiaux,1921-1986)比利时小提琴家,法比小提琴派的代表,又有着浓烈的浪漫派风格,演奏音色纯净、典雅,表现出柔美中的静谧,有一种清香高洁之美。格鲁米欧喜欢把小提琴的弓毛绷得相对松弛,依靠压力较轻的运弓来取得绵延无尽的运弓效果和纯净的音质,这种手法在两根高音弦上的效果尤佳。 从上世纪50年代起,唱片公司就开始为格鲁米欧录制唱片,而且音响效果非常好。格鲁米欧录下了大量精彩的唱片,为我们欣赏格鲁米欧的艺术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莫扎特的五部协奏曲演奏得异常精美,被日本《唱片艺术》评为最佳名片,其中《第五协奏曲》第一乐章激昂的主题,格鲁米欧拉得雄浑有力、音色炽烈。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热情洋溢的主题,格鲁米欧采用了顿挫有致的运弓处理,把热情抑制下来,表现了他独特的趣向。德彪西的《小提琴奏鸣曲》中,格鲁米欧舍弃了一般采用的梦幻一般的进入,他把重点放在了揭示这梦幻的面纱下隐藏着的古典主义的真容。 格鲁米欧在甜美、干净、精雅的演奏中偶尔加入一个趣味高雅的下滑音,这些成了他早期风格的标志。格鲁米欧虽然技艺过人,却从不以哗众取宠为能事,总是把自己隐藏在作品的身后,让音乐自己去叩动听众的心灵。
978050
阿班·盖哈特《浪漫的大提琴协奏曲(2)》
阿班·盖哈特《浪漫的大提琴协奏曲(2)》
这张专辑是大提琴家阿班·盖哈特与汉努·林图指挥的东德柏林广播交响乐团,演奏罗伯特·福尔克曼、阿尔伯特·迪特里希、弗雷德里希·格恩希姆、罗伯特·舒曼等四位作曲家创作的浪漫主义大提琴协奏曲。 阿班·盖哈特(Alban Gerhardt)1969年生于柏林的一个音乐家庭。父亲是柏林爱乐乐团的小提琴手,母亲则是声乐家。身为音乐家的母亲教导他如何在诠释音乐时,透过乐器来呼吸。小时候母亲带她去参观卡拉扬录制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因而开始对站在舞台上演唱伟大的咏叹调产生幻想。而父亲则让他更有机会接触到各种音乐细节的热情。直到二十岁,盖哈特才真正决定以大提琴演奏做为终生职业。 罗伯特·福尔克曼《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33,作于1853-1855年间,是他唯一的大提琴协奏曲。这部协奏曲在音乐史上并不像其他一些著名的大提琴协奏曲那样广为人知,但它仍然具有一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此曲在结构上与同期的其他浪漫主义协奏曲有所不同,体现了当时德国音乐的风格特点。 阿尔伯特·迪特里希《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32,作于1874年。这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大提琴协奏曲,展现了迪特里希对大提琴音色的独特理解和表现力。这部作品不仅在技术上具有挑战性,也在情感上富有深度,是大提琴文献中的重要作品之一。 弗雷德里希·格恩希姆《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78,作于1907年。此曲是格恩希姆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在大提琴音乐领域的才华和对音乐形式的深刻理解。这部协奏曲在演奏中需要大提琴家具备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表现力,同时也需要指挥和乐团的默契配合,以充分展现作品的艺术魅力。 舒曼《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129,作于1850年。此曲是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作品之一,展现了舒曼作为浪漫主义作曲家的独特风格和对大提琴的深刻理解。这部作品的创作灵感部分源于舒曼对大提琴这一乐器的喜爱,以及他对浪漫主义音乐的追求。舒曼曾表示,这部协奏曲是他对早期钢琴独奏作品的一种回忆,尤其是他与克拉拉的爱情故事。
115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