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 Moszkowski Spanish Dances op.12 - 1. C major

00:00
01:43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莉莉·克劳斯《钢琴演奏录音全集》
114
这套合辑收录了钢琴家莉莉·克劳斯1933-1958年录制的作品。这套合辑中的大部分唱片都被音乐爱好者视为经典之作和必备藏品,尤其是莉莉·克劳斯与威利·博斯科夫斯基以及、西蒙·戈德伯格合作演奏的莫扎特和贝多芬《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这套合辑还收录了海顿、舒伯特、肖邦的作品,最为珍贵的是巴托克的作品,莉莉·克劳斯曾跟随巴托克学习,并从他那里学到了独特的钢琴演奏技巧。她那毫不矫揉造作、充满独特活力且可以说是带有细腻敲击感的钢琴演奏风格,无疑是从巴托克那里传承而来。修复精美的音质,使得这个版本成为任何精心构思的收藏中的推荐之选。莉莉·克劳斯对于有鉴赏力的行家而言,始终是一位杰出的钢琴家,如今她终于得到了应有的认可。 莉莉·克劳斯(Lili Kraus)是二十世纪伟大的钢琴家之一。她演奏的莫扎特作品超凡脱俗,而她演绎的充满戏剧性的舒伯特作品也是如此。一位既是钢琴家又是管风琴师的朋友说,他认为莉莉·克劳斯演奏莫扎特作品时不使用踏板,正因如此,她才能弹出那般细腻的连奏。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真的,但我唯一一次现场听她演奏时,完全被震撼了。她的音色如此美妙,拥有伟大的灵魂,是一位独特的情感传达者。观众都为之疯狂。
马尔科·伯尼《莫扎特·交响曲、小夜曲》
---
这张专辑是莫扎特《第5、29交响曲》、两部《小夜曲》。不但展现了音乐的甜美与柔和,同时更加生动、轻快,充满智慧。 《A大调第二十九交响曲》K201,完成于1774年4月6日,之后的十四年,莫扎特持续创作交响曲,他的题材变得更强而有力、处理方式更有自信、结构上拼凑的痕迹也全然消失;然而他再也不曾重现此曲的高贵华丽。此曲的特色在于它结合了优雅、亲密、强烈的表达方式,以及卓越的作曲技巧。此曲乐风较其他萨尔茨堡交响曲更具装饰性,但意味深长的是,它也更具实质内涵。它的情感内涵并不容易确定,是此曲引人入胜的原因之一。莫扎特突破了传统惯例的限制,将自己的灵魂赤裸裸地呈现出来。 《D大调小夜曲》K239,作于1776年1月。此曲有一个“Serenata Nocturen”的别称,直译为“夜曲风格的小夜曲”,而人们也习惯称之为“月下小夜曲”。其实这个名称是由莫扎特的父亲里奥波德在誊写乐谱时加上的。作曲家创作时,除了弦乐器之外,特意在配器中加入了定音鼓,从而让整首作品听起来饱满而多彩,由此也可以断定这部作品是当年莫扎特为室内演奏特别写下的,并且成为户外小夜曲室内乐化的先声和代表。此曲有着较为强烈的复古色彩,作曲家在其中巧妙地运用了“巴洛克大协奏曲”的结构元素,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全新的拓展。 《G大调小夜曲》K525,作于1787年。并以当时最时髦的德文用语“Eine Kleine Nachtmusik”(一首小夜曲)命名。这是莫扎特的小夜曲中最受人们欢迎和喜爱的一首,也是莫扎特小夜曲中唯一用弦乐演奏的,所以通常被称作《弦乐小夜曲》。 作品共分四个乐章,好似一部小型交响曲。
库贝利克《柏辽兹·幻想交响曲、海盗序曲》
24
这张专辑是指挥家库贝利克与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合作,演奏柏辽兹《幻想交响曲》、《“海盗”序曲》。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东京四重奏《勃拉姆斯·五重奏》
东京四重奏《勃拉姆斯·五重奏》
这张专辑收录了勃拉姆斯的两部室内乐作品:1、单簧管演奏家乔恩·马纳塞与东京弦乐四重奏合作,演奏《单簧管五重奏》;2、钢琴家乔恩·中松与东京弦乐四重奏合作,演奏《钢琴五重奏》。东京弦乐四重奏(Tokyo String Quartet)是世界一流的弦乐四重奏团,1969年组团,成员经过多年变更后,由Martin Beaver任第一小提琴、池田菊荣任第二小提琴、矶村和秀任中提琴、Clive GreenSmith任大提琴。该团已成为“最细致高级的室内乐”的代名词,以华美醇厚的声音、完美人员配合,精湛的演奏效果和独特的风格风靡全世界。 《b小调单簧管五重奏》作品115,作于1891年。此曲是勃拉姆斯晚年创作的精华之作。作品中弦乐四重奏组与音色深邃富于表现力的单簧管浑然一体,曲调含蓄抒情,营造出温柔、沉静的浪漫气息,达到一种引起幽深的内心体验的艺术境界,成为室内乐领域的珍品。有人曾写下一段文字,准确地表达了聆听这部《单簧管五重奏》的感受:“我看见秋日的湖边,金色的落叶在日暮的湖水上轻轻飘落。我沉浸在过往的回忆中,不知不觉一滴眼泪悄悄滑落脸颊”。 《f小调钢琴五重奏》作品34,诞生于1864年的秋天。勃拉姆斯历经两年耕耘、几番更迭体裁,终成这部凝结心血之作。整部作品具有真正的古典特质:结构严谨、构思宏伟、规模庞大、立意深厚,以交响性语言体现了英雄和自由的理念,传达出深刻的哲理性和抒情性,又不乏浪漫主义崇高的气质和激情,是公认的室内乐精品。
12698
皮亚蒂戈尔斯基《伟大的大提琴协奏曲》
皮亚蒂戈尔斯基《伟大的大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收录了大提琴家皮亚蒂戈尔斯基演奏的三部大提琴协奏曲:1、与奥曼迪指挥的费城管弦乐团合作,演奏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1946.1.17录制)、布鲁赫《科尔尼德莱》按希伯莱曲调为大提琴与乐队而作的慢板(1947.12.28录制);2、与施托克指挥的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演奏圣-桑《第一大提琴协奏曲》(1940.3.6录制)。 格里高利·皮亚蒂戈尔斯基(Gregor Piatigorsky,1903-1976)美籍俄罗斯大提琴家。他的演奏风格既严格地忠实于原作,又富于俄罗斯民族的浪漫气质。他主张在感情、理智和技巧这三大演奏要素中,不应偏向于任何一个方面,而要力求完美、精确地反映作品的全部风貌和全部精神内涵。 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104,作于1894-1895年,是德沃夏克为他的一位好朋友,大提琴家哈努斯维汉而作的。此曲不但是德沃夏克的代表作之一,而且也是少数几部广受世人喜爱的大提琴协奏曲杰作之一。这部协奏曲,其内容的深度、鲜明的形象以及交响发展的规模等方面,更接近于他的最后两部交响曲,无疑都是它的成功所在。此曲可以说是德沃夏克停留美国期间的最后巨构,曲中旋律优美,更由于写作于美国,把美国的地方色彩和波希米亚民谣曲调巧妙地融合起来,产生独特的魅力。表达了德沃夏克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思念,还有他对初恋女友的哀悼,这些复杂的感情交织在一起,可以给人巨大的感动。 布鲁赫《科尔尼德莱》按希伯莱曲调为大提琴与乐队而作的慢板,作品47,作于1881年。这部作品以犹太人的希伯莱祷歌曲调为主题,所以又名《晚祷》。犹太人在赎罪节(9月末或10月初)开始之日,群聚于一堂,彻夜祷告,以赎一年之罪。“科尔尼德莱”是祷歌的第一句,意为“我辈都起誓”。作品由两大部分组成:第1部分,d小调,慢板,主题缓慢而沉重,在低音区吟诵,有一种沉郁悲伤的色彩;第2部分,D大调,主题舒展悠长,委婉如歌,明净而安宁,仿佛在歌颂神的恩泽与威力无比,充满对未来的希望。最后在幽寂的冥想气氛中结束。 圣-桑《a小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作品33,完成于1872年。此曲是圣-桑最著名的大提琴协奏曲。这部作品共分三部分,是采用整体合并成一个乐章,让各部分不间断地继续的形式。
2845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