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Appalachian Spring - Subito Allegro

00:00
04:04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双重协奏曲》
---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朱莉娅·费舍尔、大提琴家丹尼尔·穆勒-修特与克莱兹伯格指挥的荷兰阿姆斯特丹爱乐乐团合作,演奏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和双重协奏曲。朱莉娅·费舍尔在充满温暖人性与丰富情感的演奏里注入强烈性格,在毫不沉溺之下,她让每一乐句都充分歌唱。更令人惊讶的是,她所制造出来的紧张感与气度丝毫不亚于男性演奏家,这张专辑能获得各家媒体一致佳评绝非偶然。与同样来自德国的大提琴家丹尼尔·穆勒-修特合作的双重协奏曲,两人外在精湛的技巧与内在丰富的音乐性,在水乳交融、白热化的演奏下,绝对是地道的德奥传统,也是此作品演奏的21世纪新标杆。 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77,完成于1878年夏秋之际,1879年元旦在莱比锡格万特豪斯首演。这是勃拉姆斯为当时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约·阿希姆而作的,首演由约·阿希姆独奏。此曲具有浓厚的田园牧歌风味和匈牙利民歌情调,那种安详与厚重相得益彰的感觉,正是勃拉姆斯所独具的特色。在这部作品中,勃拉姆斯成功地将浪漫主义的激情与古典主义的严谨结合起来,并在曲式上有很多大胆创新。 勃拉姆斯《a小调双重协奏曲》作品102,作于1887年,是勃拉姆斯最后一部管弦乐作品。他之所以创作这部作品,是以表示他有与他的老友约·阿希姆言归于好的意图。这部作品1887年10月18日在科隆首演,由勃拉姆斯指挥,约·阿希姆演奏小提琴,豪斯曼演奏大提琴,最后题赠给约·阿希姆。作曲家不善言谈,一生连一部传记都没有,他的所有情感和思想都通过他的音乐表现。
波加尼《肖邦·夜曲全集》
172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波加尼演奏肖邦的21首夜曲。波加尼纯熟的技巧,无懈可击的演绎,配合灵巧精密的录音技巧,最崭新的科技器材,将这部钢琴音乐经典以完美无暇的音效全面显现。 天才横溢的年轻钢琴演奏家盖勒盖依·波加尼(Gergely Boganyi)出生于匈牙利华锡治市的音乐世家,曾就读于布达佩斯的李斯特音乐学院、赫斯辛基的西贝柳斯音乐学院、印第安纳大学音乐系及柏林祈恩斯蒂音乐学院,师承多位著名音乐名师,特别是安妮·费舍尔(Annie Fischer)对他的悉心教导影响至深。波加尼曾多次获国际音乐奖项,包括1993年度布达佩斯莫扎特及肖邦钢琴比赛第一奖及1996年度布达佩斯李斯特钢琴比赛大奖。 虽然肖邦的夜曲已经是许多著名钢琴家都挑战过的曲目,但是波加尼的演出带着一种轻松、自在的流动感受,无论是晶莹剔透的高音键、沉稳的低音键、和谐的泛音、完整的结构等等,都让聆听者有耳目一新的新鲜感。加上老虎鱼采用Fazioli F308平台钢琴,由麦克风混音后,立体声两轨讯号直接转为DSD,直接转为SACD的玻璃母盘。这种“直刻SACD”以最短的讯号路径、最简单的制程,让原始的讯号能够完整的重现,成功的收录了这个伟大的钢琴演奏。 肖邦一生所创作的21首钢琴《夜曲》是其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反映了他不同时期的创作特点,其浪漫的旋律和独特的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钢琴之王李斯特曾评价:肖邦在所有《夜曲》所赋予的出类拔萃的灵感与形式,是我们永远无法超越或与之并驾齐驱的。
最爱大提琴
307
这张大提琴作品精选辑收录了多位大提琴家的13首演奏录音。Julian Lloyd Webber、Natalie Clein、Mischa Maisk三位大师特别加盟了此专辑的制作。他们用琴声诠释了大提琴的忧郁。此专辑包含了布鲁赫的《希伯来祷歌》、圣-桑的《天鹅》、塔文娜的《护纱》和拉赫玛尼诺夫的《练声曲》等著名大提琴作品。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莫顿·古尔德《科普兰、格罗菲作品》
莫顿·古尔德《科普兰、格罗菲作品》
这张专辑是莫顿·古尔德和他的管弦乐队演奏科普兰的《小伙子比利》、《牧区竞技》和格罗菲的《大峡谷组曲》。 科普兰《小伙子比利》组曲以舞剧音乐编成,共包括:1.一望无际的大平原,这是舞剧的序曲。2.拓荒者小镇的大街,中板,由5支民歌连奏,也运用了墨西哥女郎的舞曲,表现美国西部民间生活风俗画面。3.夜晚的纸牌游戏,极中板,表现比利与同伙的赌博。4.枪战,快板,由大鼓与定音鼓奏出强烈的音响,钢琴在低音区模仿枪声。5.比利被捕庆功会,为全曲中最壮丽的部分,快板。6.后奏曲,回到大平原广袤的景色,中庸的缓板,在悲伤中结束全曲。 科普兰《牧区竞技》1942年10月16日,由亚拉斯指挥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乐团首演。科普兰据舞剧音乐选出4曲,编成组曲。这套组曲包括:1.牛仔的假日,C大调,精神抖擞的快板。引入西部牛仔的歌谣,然后是自由的回旋曲式。第一插入句出现时,速度转慢;第二插入句为快板。2.牧场夜曲,A小调,中板。3.周末夜的圆舞曲,降E大调,3段体,起先是快速的序奏,然后是圆舞曲主题呈现,中段转为降E大调,速度加倍,第三段再回复降E大调。4.舞蹈,D大调,快板,竞技比赛当晚所跳的舞蹈,中心主题为Bony Part的方块舞曲,3段体。 美国当代著名作曲家格罗菲曾多次赴大峡谷旅游。他怀着激动的心情,决心以音乐来描述大峡谷变幻无穷的美。 经过多年酝酿后, 格罗菲在1921年写出了第一乐章“日出”,但到这部组曲全部五个乐章最终完成时,已是十年后的1931年了。总的来说,格罗菲的《大峡谷》组曲是一部绘画般的作品。作曲家在曲中适当揉合进了一些爵士乐的手法,既丰富了乐曲的内涵,又为乐曲带来了轻松活泼的气氛,更重要的是增添了乐曲本身的“美国气质”。
9418
斯托科夫斯基《魔法师》
斯托科夫斯基《魔法师》
这张专辑收录了指挥家斯托科夫斯基指挥几个著名交响乐团的演奏录音。曲目包括巴赫、贝多芬、李斯特、瓦格纳、斯美塔纳、勃拉姆斯、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拉赫玛尼诺夫、埃奈斯库、维拉-罗伯斯、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涵盖巴洛克、古典、浪漫、现代的风格。 列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1882-1977)美国波兰裔指挥家、古典音乐改编家。他的指挥富于激情,以音响丰满、色彩鲜艳而引人入胜,被誉为“音响魔法师”。斯托科夫斯基对新鲜事物很敏感,并且酷爱音响学,他经常和一些音响专家在贝尔实验室进行音响试验,斯托科夫斯基也是第一个从事电影工作的指挥家,他和美国动画片大王迪斯尼合作的动画片《幻想曲》,首次运用卡通和真人相结合的手法,并配以宏大的管弦乐演奏获得了意外的效果,在这部影片中,斯托科夫斯基充分发挥了他的管弦乐天才,改编了许多古典音乐名作,并配以迪斯尼奇幻莫测的精美画面,构成了一幅幅迷人的多彩图景,当时使用的是18个不同声道录音,这实际上就是早期立体声的先驱,但值得注意的是,早在1939年就运用这些手法。 斯托科夫斯基在指挥艺术方面是不拘一格的,他在年轻时,在一次指挥音乐会演出时,因动作猛烈不慎折断了指挥棒,从此以后,他就干脆徒手指挥。斯托科夫斯基在指挥艺术发展史上有着卓绝的贡献。他敢于打破传统的束缚,热心于各种革新与试验,热衷于介绍新作品,培养新生力量,他塑造了独一无二的管弦乐音色,他具有极富想象力的作品诠释能力。他不是死守原谱派,他认为音乐必须透过指挥家和演奏家的心灵作用才能显现出它的内在美感,换句话说,指挥家是无法客观地置身于音乐之外的。为了体会各种乐器的特性和难度,斯托科夫斯基还利用每年假期的时间专程前往巴黎去学一样新乐器。斯托科夫斯基艺术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他那独一无二的音色,坚实、浑厚、富有光泽以及独树一帜的句法。 斯托科夫斯基永远在追求最好的声响,不断地冒险创新,对于他而言,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必须恪守的规则。“声响”不仅仅意味着听觉效果,更意味着将音乐的各个层面展示出来。乐章的存在,并不是由写在纸上的音符所决定,而只能由音乐家所作出的再创作甚至全新创作的演出所决定。这就是斯托科夫斯基对于指挥的见解,他拒绝做乐谱中规中矩的仆人。
5721
20世纪伟大指挥家《乔治·赛尔》
20世纪伟大指挥家《乔治·赛尔》
这张专辑是匈牙利指挥家乔治·赛尔的录音精选辑。参与演奏的乐团:克里夫兰交响乐团、科隆西德广播交响乐团、纽约爱乐乐团。 乔治·赛尔(George Szell,1897-1970)是一位十分全面的音乐指挥家,他在一生中曾指挥过各类体裁的大量作品,他不但精于指挥古典和浪漫主义的经典作品,对于现代主义作品,他也有着十分令人信服的演释能力,在其指挥生涯中,曾经指挥首演过利怕曼的歌剧《佩内洛普》和埃克的歌剧《爱尔兰的传奇》。赛尔的指挥曲目异常广泛,其中包括各个国家作曲家的优秀作品。 赛尔虽然是一位在匈牙利出生的指挥家,然而他却是在奥地利受的音乐教育,早年的艺术活动也主要是围绕着德奥地区而进行的,因此,赛尔实际上是一位很“德奥化”的指挥家,他在长期训练克利夫兰交响乐团时,也的确将那种严谨、精密和细腻的“欧化”风格带给了这个乐团,难怪后来克利夫兰交响乐团获得了“全美最具欧洲特点的乐团”和“精密的使人透不过气”的雅号,这些恐怕都是与赛尔的长期培养和个人风格的熏陶所分不开的。 赛尔在指挥风格上趋向于托斯卡尼尼开创的客观主义风格,他本人在排练和演出时也十分强调于忠实原作。在指挥时赛尔表现出了出奇的严谨和细腻,他在演释作品时,总是能够凭借着自己的敏锐的听力、良好的平衡感和果断的判断能力,将作品的织体层次勾划得异常清晰。赛尔的演释,具有十分恰到好处的完整感,在对于作品内容方面的揭示上,他也有着极其严整的逻辑性。因此,从这些方面的综合能力上看,赛尔的确是一位很全面的指挥大师。 赛尔作为接受德奥体系训练的指挥家,最善于指挥德奥风格的作品,实际上,他对德奥体系中各个风格的作曲家的作品,都有着非常精辟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瓦格纳、理查·施特劳斯和马勒等人的歌剧及交响乐作品,都是赛尔精致的节目单上的内容。
10015
20世纪伟大指挥家《斯托科夫斯基》
20世纪伟大指挥家《斯托科夫斯基》
这张专辑是美籍波兰指挥家莱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的录音精选辑。参与演奏的乐团:国家爱乐乐团、丹麦国家交响乐团、斯托科夫斯基交响乐团、NBC交响乐团成员、法国国家广播交响乐团、费城管弦乐团。 莱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1882-1977)美国波兰裔指挥家、古典音乐改编家。他的指挥富于激情,以音响丰满、色彩鲜艳而引人入胜。斯托科夫斯基在指挥艺术发展史上有着卓绝的贡献。他敢于打破传统的束缚,热心于各种革新与试验,热衷于介绍新作品,培养新生力量,他塑造了独一无二的管弦乐音色,他具有极富想象力的作品诠释能力。他不是死守原谱派,他认为音乐必须透过指挥家和演奏家的心灵作用才能显现出它的内在美感,换句话说,指挥家是无法客观地置身于音乐之外的。为了体会各种乐器的特性和难度,斯托科夫斯基还利用每年假期的时间专程前往巴黎去学一样新乐器。 斯托科夫斯基艺术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他那独一无二的音色,坚实、浑厚、富有光泽以及独树一帜的句法。斯托科夫斯基的节奏服从各个独立的乐句的表达的需要,而乐器听起来不仅仅像它们自身的音色,更是与上一乐句或下一乐句的这种需要关联。这样生机勃勃的声响,能够直接触及听众的情感深处。温柔的抒情的段落与富丽堂皇的壮阔的段落衔接得完美无瑕,没有任何的冲突,因为每一个乐句听起来都是崭新的。 斯托科夫斯基永远在追求最好的声响,不断地冒险创新,对于他而言,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必须恪守的规则。“声响”不仅仅意味着听觉效果,更意味着将音乐的各个层面展示出来。乐章的存在,并不是由写在纸上的音符所决定,而只能由音乐家所作出的再创作甚至全新创作的演出所决定。这就是斯托科夫斯基对于指挥的见解,他拒绝做乐谱中规中矩的仆人。
503720
20世纪伟大指挥家《阿图罗·托斯卡尼尼》
20世纪伟大指挥家《阿图罗·托斯卡尼尼》
这张专辑是意大利指挥家阿图罗·托斯卡尼尼的录音精选辑。参与演奏的乐团:NBC交响乐团、BBC交响乐团、彼得·威尔霍斯基合唱团。 阿图罗·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1867年3月25日-1957年1月16日)意大利指挥家。托斯卡尼尼是本世纪最有才华和要求最严格的音乐指挥之一,他永远是完全凭记忆来指挥。虽然这位本世纪最受称赞的指挥身材瘦小,被称为暴君,他在台上总是不苟言笑,严肃专注。这对于他指挥棒下的乐员来说倒不可怕,可怕的是他那高不可攀的要求。但他的坚强不屈的高尚纯洁的品质使他成为一个举世瞩目的不可估量的人物。 托斯卡尼尼的指挥风格主要是严谨、精湛、精确、质朴和热情。他的指挥技巧并不十分高超,但他却以一种特殊的魅力和手势引导着乐队,这些手势既简洁又洗练,非常富有表现力。在音乐内容需要时,它既能表达变化细微的表情,又能体现出激烈热情的戏剧性效果。由于他对作曲家的作品有着精确的理解,因此他的演释就总使人感到恰到好处,这也正像朱塞佩·塔罗齐在托斯卡尼尼的传记中所说得那样“托斯卡尼尼的伟大就在于他能极其忠实地把原作的意境传达给听众,既不添枝加叶,也不偷工减料”。 在将近70年的指挥生涯中,托斯卡尼尼指挥演出过100多部歌剧和无以数计的管弦乐曲,演出曲目极为广泛。他的指挥艺术在世界乐坛上影响极大,到本世纪60年代为止,一直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他是从瓦格纳浪漫主义指挥学派向强调客观性的现实主义指挥学派过渡的奠基人。他竭力主张总谱是指挥家唯一的遵循原则,应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谱,最大限度地表现原谱。他的指挥特点以感情浩瀚、壮阔及风格多样而著称。他善于把作者的意图丝丝入扣地传达给听众,他的座右铭是:“我不要听那些音符,问题在于音乐的意义,在于音响的灵魂。”
24214
米凯兰杰利《1973年东京演出现场录音》
米凯兰杰利《1973年东京演出现场录音》
这张专辑是米凯兰杰利1973年10月29日在日本东京文化会馆的演出现场录音。音乐会上米凯兰杰利演奏了舒曼《维也纳狂欢节》、肖邦《第二钢琴奏鸣曲》、拉威尔《高贵而伤感的圆舞曲》、《夜之幽灵》。 舒曼钢琴套曲《维也纳狂欢节》作品26,题目本身就是一种抢救行动,一开始这部作品定名为《狂欢节:四个音符的玩笑》,舒曼最后将此曲题献给莫南德·席勒,他描绘它为“一首伟大的浪漫奏鸣曲”。另一个场合,他使用了“一份浪漫主义的展品”这样的措词。题目中的“玩笑”据认为主要是掩饰第一乐章源自“马赛曲”的引语,当时在维也纳是严禁此曲的(舒曼在后来的三部作品中又引用此曲)。了解内情的人知道,这首乐曲记录了一八三八年舒曼维也纳之行的观感,舒曼去维也纳时,曾想把他的《新音乐报》迁往维也纳出版,但是遭到梅特涅当局的无理拒绝。为了抗议这种压制出版自由的行径,舒曼把当时象征革命的“马赛曲”放到维也纳狂欢节中,含沙射影地讽刺梅特涅的倒行逆施,暗示维也纳将掀起推翻梅特涅政权的革命风暴。 肖邦《降b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作品35,作于1837年。舒曼称之为“神秘莫测的,好像脸带嘲弄的笑容的狮身人面像”。这自然不是像海顿或莫扎特奏鸣曲那样“从前好世道”的音乐,这是肖邦独具一格、真正革新的作品。 拉威尔《高贵而伤感的圆舞曲》,1911年5月由路易·奥贝尔隐去作者姓名的情况下作为钢琴曲首次上演,它的公演引起了听众对作曲者的猜测,从萨蒂一直猜到科达伊,但没人猜到是拉威尔。此曲由八首小圆舞曲组成,性格各异。和声上有许多创新,使用未解决的不协和和弦,大量增五度和弦,七、九、十一和弦以及倚音。此曲极富特色,八首乐曲的结构都较为方正,可见其古典美;有着印象主义风格的和声,又有明显的法国传统音乐特征:典雅古朴、简洁精炼。乐曲本身几乎没有什么技巧上的负担,音符很少。 拉威尔《夜之幽灵》,完成于1908年,是一部包含了三首钢琴音诗的组曲,包括《水妖》、《绞刑架》、《幻影》。这三首作品是拉威尔根据法国十九世纪诗人布朗特的诗歌改编的。同名原著诗歌中的原文来自古老波斯语的“魔鬼”或者“幽灵”,根据诗人布朗特所说,他这套诗歌集里的 神话都是夜深人静时“幽灵”现身向他叙述的。而拉威尔这套音乐同名作品开辟了钢琴演奏技巧的新天地,成为他最有代表性的钢琴作品。
2221
约翰·威廉姆斯《演奏巴赫作品》
约翰·威廉姆斯《演奏巴赫作品》
这套4CD合辑收录了约翰·威廉姆斯演奏巴赫作品的吉他改编版本,包括鲁特琴组曲、前奏曲与赋格、小提琴协奏曲、小提琴组曲、奏鸣曲、三重奏鸣曲、意大利协奏曲、法国组曲、英国组曲等。《企鹅唱片指南》评价三星。 约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1941年4月24日-)澳大利亚吉他演奏家。他是当今世界最受人尊敬的吉他演奏大师,也是当代最重要的吉他演奏家之一。在当今国际乐坛上,约翰·威廉姆斯是最具有才华并享有盛誉的吉他大师之一,他通过多张畅销专辑,以及精彩的现场演出,使得古典吉他受到了现代观众的喜爱。威廉姆斯在年轻的时候被人称为是“吉他王子”,之后,人们称呼他为“吉他之王”。从初学吉他到“吉他王子”再到“吉他之王”,一路走来,我们可以看到威廉姆斯的人生轨迹,也可以了解古典吉他的发展历程。 约翰·威廉姆斯于1941年出生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他从小就开始学琴,当回顾最初的学琴经历的时候,他并没有什么叫苦连天的无限感慨,也没有泪眼朦胧的忆苦思甜,只是轻描淡写地说“父亲教得好,自己很幸运”。威廉姆斯17岁时举行了他的首场职业性演出,随即引起轰动,之后他便开始了自己的吉他演奏家的职业生涯。对于一位吉他演奏家而言,手中的吉他至关重要,威廉姆斯多年来习惯使用制作家斯莫尔曼制作的吉他,他觉得斯莫尔曼的吉他,给了他很多的艺术灵感。 约翰·威廉姆斯说,弹奏斯莫尔曼制作的吉他,就像和一个人谈话一样,能不断的接收到信息反馈,手中的吉他会给你灵感,鼓励你演奏的更好。威廉姆斯在故乡澳大利亚接受到了最初的音乐教育,也是在这儿,他得到了最为称心如意的吉他。虽然威廉姆斯在十几岁时就离开了澳大利亚,但是,他和故乡的音乐情缘,却一直在延续着。 在约翰·威廉姆斯的吉他演奏生涯中,除了父亲对他的言传身教之外,有两位吉他大师也对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位是杨戈·赖因哈特,另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塞戈维亚。塞戈维亚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吉他演奏家、教育家,他丰富了吉他的曲目,并提高了吉他在乐器中的地位,塞戈维亚被称为“吉他皇帝”。在少年时期,威廉姆斯就受到这位“吉他皇帝”的赏识,并得到他很多的帮助。
2.3万57
20世纪伟大钢琴家《默里·佩拉希亚》
20世纪伟大钢琴家《默里·佩拉希亚》
这张专辑收录了默里·佩拉希亚的演奏录音,包括斯卡拉第、门德尔松、肖邦、李斯特、舒伯特、勃拉姆斯、巴托克、莫扎特、贝多芬、格里格的钢琴作品。 在莫扎特录音的方面,佩拉希亚任独奏者及英国室内乐团的指挥,个性和音乐风格珠联璧合,这些录音大多数都呈现出清澄与弹性、卓越的气氛掌握,而且他也有力地展现令人信服的作品“内在戏剧性”。在莫扎特所谓的“进行曲风格”协奏曲集里所展现的完美平衡,统一性与内在的逻辑更是令人印象深刻,而这些曲子的主题旋律需要静谧的时刻,其它演奏者常会出现放大音量而过分强调的毛病。《第25钢琴协奏曲》(K503)是这系列录音的最后几张之一,他同样以温和的方式,整合亮丽的和弦与交向式的主题旋律,达到乐曲整体流畅的境界。这部在1786年完成的作品,使得莫扎持在维也纳时期的协奏曲成绩更加耀眼,而演奏者直接传达出清晰轮廓的方式,即使是在最漂亮且引人驻足的片刻,也不忘维持作品整体的和谐。 佩拉希亚品的旋律弧线里,精巧地构思其运行,也使他成为甚具说服力的贝多芬演奏者。由海廷克指挥大会堂管弦乐团搭配而成的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全集录音,可说是在数字录音之后最优异的同曲参考版本之一,而在独奏的范畴里,他1989年所录制的《C小调32段变奏曲》Wo080,是个具有个性而饶富兴味的录音。这首曲子在1806年底谱成,由于拥有精炼的音符与各变奏之间极大的差异性,因此很难将它刻意塑型。然而佩拉希亚有着温润的演奏风格,稳健地维持大型旋律线的流畅性:他平衡一些无法避免的速度转换,即使在变化最大的各变奏连接部分,都能顺势滑过,拉近大调变奏与小调变奏之间的距离,完全自然而不着痕迹。 同样的诠释风格也应用在门德尔松在1841年谱写的《庄严变奏曲》里。不仅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的大作在他演奏生涯之初,也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只是他的演奏并没偏向任何一方,而且偶尔已触及二十世纪的音乐了。1980年他曾录制一张巴托克的唱片,里面有巴托克于1926年写的《奏鸣曲》、还有与《奇异的满洲官吏》和两首《小提琴奏鸣曲》同时期的即兴创作《匈牙利农民之歌》。
85222
20世纪伟大指挥家《卡雷尔·安切尔》
20世纪伟大指挥家《卡雷尔·安切尔》
这张专辑是捷克著名指挥家卡雷尔·安切尔的录音精选辑。 卡雷尔·安切尔(Karel Ancerl,1908年4月11日-1973年7月3日)伟大的捷克浪漫主义指挥大师。安切尔以他对音乐的理解营造出了独特的音乐效果,并将这些效果应用到他所指挥的交响乐团中;他特别擅长利用戏剧的情节插入来增强大型作品的韵律,从而让人感受到音乐中永无止境的魅力。 专辑中的雅纳切克《塔拉斯·布鲁巴》,几乎没有任何杂音。从各种独奏乐器柔和甜美的音色中可得知这是一套杰出的立体声录音。听《奥斯塔普之死》(第7首)小提琴冰清玉洁的天音和竖琴不断重复的伴奏。 安切尔还录制了诺伐克的《斯拉夫舞曲》,制片人斯蒂芬·赖特和约翰·帕特里克选择了超凡脱俗的《在塔特拉山》。安切尔在选曲上大胆创新。诺伐克通常被视为是塔里赫的领地。尽管安切尔曾师从塔里赫,就象汉德雷向博尔特学习一样,但这仍然是勇敢的一步。 克雷吉的《小夜曲》是为乐队创作的。这部写于1950年的三乐章作品充满了细腻的独奏和外乐章嘲讽的动机,这使它成了米约(《房顶上的公牛》),肖斯塔科维奇(《第一钢琴协奏曲》),哈恰图良(《假面舞会》),改良后的罗西尼甚至伯恩斯坦的捷克同类。中乐章的行板是段宁静动人的间奏。安切尔还录制过克雷吉的《第二交响曲》。 安切尔的马替努《第五交响曲》是在1968年他迁往多伦多之后的两年录制的。前苏联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入侵与杜布切克改革试验的结束坚定了他离开的决心。安切尔的前任是小泽征尔,继任是安德鲁·戴维斯。他于当年1月与多伦多交响乐团签约。他原打算在多伦多和布拉格同时任职,但前苏联8月份的入侵使他的计划泡汤了。能拥有安切尔的马替努第五立体声录音是件幸运的事,它具有其所有的优点——欢快热忱,节奏分秒不差。 《伏尔塔瓦河》的录音每一分钟都得到了优雅的润色或加强。安切尔的演奏速度不快,但充满耐心和诗情画意。在“乡村婚礼”的插曲中,你可以从维也纳乐队的演奏中听到斯特劳斯般的泛音。 安切尔的德沃夏克《第八交响曲》是与音乐厅管弦乐团的实况演出录音。欢快活泼,象勃拉姆斯《第三交响曲》一样充满秋天的气息。优美的快板中温暖的微笑与歌唱烘托出一种类似于斯拉夫舞曲的情调。
394118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格伦·古尔德》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格伦·古尔德》
这张专辑收录了格伦·古尔德的演奏录音,包括斯卡拉蒂、莫扎特、海顿、比才等的钢琴作品。 这套专辑的曲目完全没有巴赫。没有代表性的巴赫,或许有人会认为这就像古尔德与同行竞争的同时却拿一件破武器在手上。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没有巴赫与贝多芬,也就没有办法全面的审视古尔德,但是现在只能就这些曲子来解说古尔德的诠释艺术。从古尔德独一无二的演出中,我们会发现天使与魔鬼同时并存在这些音乐里。 首先是伯德与吉本斯的作品。从这些作品可以发现以节奏主导乐曲的作法和他的巴赫一样,各声部情感丰富而又各自独立,并以细腻的小细节串连起整部作品。无论是伯德、吉本斯或巴赫,古尔德同样都以不间断向前行进的持续感为诠释基础,“迟缓”更是古尔德不会忘记的速度。 三首斯卡拉第奏鸣曲代表古尔德曾有很短的时间沉迷于他的作品。这里的诠释依然是平常的古尔德,出色的细节掌握是让音乐有持续感所不能缺少的要件。 从莫扎特《C大调幻想曲与赋格》可以听到古尔德最受争议性的一点:他把莫扎特弹得过份神圣庄严,而莫扎特的音乐内涵通常是和这样的风格相抵触,因此过去曾有个多伦多钢琴家把古尔德诠释的莫扎特形容为“下流”。古尔德自己则表示,他对早期的莫扎特非常着迷,对于成熟期的莫扎特完全没有共鸣。他认为,莫扎特是位剧作家、伟大的歌剧与协奏曲作曲家。顾尔德演奏的莫扎特还没有得到多数人的认同。美国乐评人哈金在同业中素以研究莫扎特闻名,他形容古尔德诠释的《c小调钢琴协奏曲》是“我所听过最出色的诠释之一”;另一位美国名乐评人格拉斯则说所有的《c小调钢琴协奏曲》版本中,只有古尔德的诠释会让他一次又一次的欣赏,因为这是最有活力与有趣的版本。两位乐评人的观点为“下流”的说法带来疑问,也暗示我们必须重新聆赏与思考古尔德的莫扎特。
107346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