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伟大指挥家《弗里茨·布什》
2.1万

20世纪伟大指挥家《弗里茨·布什》

这张专辑是德国著名指挥家弗里茨·布什的录音精选辑。参与演奏的乐团:丹麦国家广播交响乐团、伦敦爱乐乐团。录音地点:1936年伦敦、1947-1951年哥本哈根。 弗里茨·布什(Fritz Busch,1890年3月13日-1951年9月14日)德国指挥家,20世纪重要的指挥家之一。 布什是小提琴家阿道夫和大提琴家赫尔曼的兄弟,他在20世纪头20年德国的歌剧界脱颖而出,一举成名,并且还是德国威尔第复兴的主要倡导者。在1933年受到纳粹排挤被迫离开德累斯顿后,布什前往布宜诺斯艾利斯、哥本哈根,以及英国和瑞典工作。他在北美和南美度过了战时岁月,接着又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执棒4年,于1950年返回格林德波恩 ,并携作品参加了爱丁堡的新音乐节。 这张专辑令人满意的曲目汇编代表了布什的指挥艺术。两首序曲抓住了歌剧院的戏剧艺术效果。勃拉姆斯的作品提醒我们,布什离作曲家本人其实只是一步之遥,因为他的老师是勃拉姆斯极为喜爱的指挥家斯坦贝克。门德尔松和莫扎特的音乐在他的手中大放异彩,海顿的作品散发着室内乐的欢乐和亲密的情绪。专辑以激情四射的《唐璜》结束,该录音是战前所录,充分展示了在那个遥远的年代伦敦爱乐乐团所具有的实力。 评论家认为布什的影响力体现在两个时期:在科隆学习的那段时期,以及此后在柏林德波恩的那段时期。约翰·普瑞查德经常提起他,他曾是布什的左膀右臂。布什以他的幽默、谦逊、真诚而享誉盛名,这些品质在这张珍贵的录音版本中清晰可辨。布什还是个深受乐团成员爱戴的指挥,如果一个指挥能达到这一点,那剩下的事情就相对简单多了。
节目(19)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波加尼《肖邦·夜曲全集》
---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波加尼演奏肖邦的21首夜曲。波加尼纯熟的技巧,无懈可击的演绎,配合灵巧精密的录音技巧,最崭新的科技器材,将这部钢琴音乐经典以完美无暇的音效全面显现。 天才横溢的年轻钢琴演奏家盖勒盖依·波加尼(Gergely Boganyi)出生于匈牙利华锡治市的音乐世家,曾就读于布达佩斯的李斯特音乐学院、赫斯辛基的西贝柳斯音乐学院、印第安纳大学音乐系及柏林祈恩斯蒂音乐学院,师承多位著名音乐名师,特别是安妮·费舍尔(Annie Fischer)对他的悉心教导影响至深。波加尼曾多次获国际音乐奖项,包括1993年度布达佩斯莫扎特及肖邦钢琴比赛第一奖及1996年度布达佩斯李斯特钢琴比赛大奖。 虽然肖邦的夜曲已经是许多著名钢琴家都挑战过的曲目,但是波加尼的演出带着一种轻松、自在的流动感受,无论是晶莹剔透的高音键、沉稳的低音键、和谐的泛音、完整的结构等等,都让聆听者有耳目一新的新鲜感。加上老虎鱼采用Fazioli F308平台钢琴,由麦克风混音后,立体声两轨讯号直接转为DSD,直接转为SACD的玻璃母盘。这种“直刻SACD”以最短的讯号路径、最简单的制程,让原始的讯号能够完整的重现,成功的收录了这个伟大的钢琴演奏。 肖邦一生所创作的21首钢琴《夜曲》是其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反映了他不同时期的创作特点,其浪漫的旋律和独特的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钢琴之王李斯特曾评价:肖邦在所有《夜曲》所赋予的出类拔萃的灵感与形式,是我们永远无法超越或与之并驾齐驱的。
最爱大提琴
212
这张大提琴作品精选辑收录了多位大提琴家的13首演奏录音。Julian Lloyd Webber、Natalie Clein、Mischa Maisk三位大师特别加盟了此专辑的制作。他们用琴声诠释了大提琴的忧郁。此专辑包含了布鲁赫的《希伯来祷歌》、圣-桑的《天鹅》、塔文娜的《护纱》和拉赫玛尼诺夫的《练声曲》等著名大提琴作品。
意大利四重奏《舒伯特·晚期弦乐四重奏》
450
这张专辑收录了意大利四重奏团演奏的舒伯特《晚期四首弦乐四重奏》。意大利四重奏团在技巧上、音色上都第一流的表现,把名噪一时的阿玛迪斯弦乐四重奏团的录音打得溃不成军。《企鹅唱片指南》评价三星带花,特别指出意大利四重奏团演奏的慢板简直太棒了。 《c小调第十二弦乐四重奏》D703,作于1820年,其实仅一个乐章,所以称作《四重奏片断》。这一个乐章为很快的快板,C小调,奏鸣曲式。以决定全曲性格震音的第一主题导入开始,第二主题为降A大调,下移大三度,与第一主题形成对照。第二主题移到降D大调,经高八度等反复4次,形成长大的发展性小结尾。发展部以降A大调开始,发展方法承续了呈示部小结尾的形态。再现部以复归于降B大调的第二主题始,再一次强调呈示部小结尾的发展,以第一主题形成尾声。 《a小调第十三弦乐四重奏》D804,标志着舒伯特进入了晚期四重奏创作阶段。这首作品在第二乐章引用了舒伯特的戏剧配乐《罗莎蒙德公主》的旋律,因此也称为《罗莎蒙德四重奏》。这部作品曲风典雅,情感细腻,在深邃而恬静的旋律中隐伏着忧郁和激动的情绪。那种稍纵即逝的美感令人着迷,成为舒伯特后期创作的杰作之一。 《d小调第十四弦乐四重奏》D810,创作于1824年,是舒伯特晚期弦乐四重奏中的杰作。由于其第二乐章采用了舒伯特创作于1817年的歌曲《死神与少女》的旋律,故这首四重奏也称为《死神与少女》。这首四重奏在内容上虽然与同名歌曲无对应联系,但其描绘的痛苦、恐惧、激情和抗争等音乐形象多少也反映了标题所表明的含义。作品以戏剧化的旋律和完美的创作技巧成为弦乐四重奏体裁中的名篇,并多次被电影和电视等其它艺术形式所引用。 《G大调第十五弦乐四重奏》D887,作于1826年。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奥曼迪《理查施特劳斯·英雄的生涯、变形》
奥曼迪《理查施特劳斯·英雄的生涯、变形》
这张专辑是奥曼迪指挥费城管弦乐团,演奏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英雄的生涯》、《变形》。 交响诗《英雄的生涯》作品40,作于1898年,并被誉为预告施特劳斯交响诗创作巅峰期之作。此曲除了第一段结尾,“剧情”需要的戏剧停顿外,其余段落之间皆无停顿。全曲相当自由地应用了瓦格纳主导动机(leitmotif)的技巧,而结构上则是扩大版的奏鸣-回旋曲的交响乐曲式。 为23件弦乐器而作《变形》AV142,作于1945年,单乐章。旋律很优美,有时音乐的情绪,还有那种高度复调化的写法,会让人想到马勒“第九”。并且同后者一样,《变形》是一部彻底展现弦乐音响之美的杰作。所以后来的演绎者们探索音乐内容的同时,也往往有很深的音色美方面的考虑。此曲为极自由的三段体,主干为贝多芬《英雄交响曲》送葬进行曲开头,以不太慢的慢板,大提琴缓慢的导入主题开始,弥漫着悲哀气氛。两把中提琴奏新的中心主题,在开头的三个同音的动机引导下,其它两把中提琴出现另一新主题,以这种主题材料对位下发展。进入稍像流水似的部分,G大调,中声部又出现新的主题,又以对位发展,小提琴奏新的动态这个动机发展自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速度加快后,进入“激动地”,平静下来后,主题动机一一再现,发展后速度减慢至极广板,很清晰地出现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的送葬进行曲动机结束。
29347
拜农《1948-1953录音集》
拜农《1948-1953录音集》
这套5CD合辑收录了指挥家爱德华·冯·拜农与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伦敦爱乐乐团合作,1948-1953年间的演奏录音。曲目包括贝多芬《普罗米修斯》、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柏辽兹《幻想交响曲》、《罗马狂欢节》序曲、《浮士德的天谴》、巴托克《钢琴协奏曲》、威廉·派佩尔《第三交响曲》、迪彭布罗克《马西亚斯组曲》、莫扎特《第35交响曲》、舒伯特《魔竖琴》序曲、《第四交响曲》、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罗西尼《威廉·退尔》序曲、《软梯》序曲、《赛密拉米德》序曲、《鹊贼》序曲、拉罗《西班牙交响曲》。 爱德华·冯·拜农(Eduard Van Beinum,1901年9月3日-1959年4月13日)荷兰著名指挥家。1931-1938年任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第二指挥,后任门盖尔贝格的副手;1945年门盖尔贝格因二战期间的表现而受罢黜后,他接任为首席指挥,并常在伦敦爱乐乐团任客座;1956-1959年任洛杉矶爱乐乐团首席指挥。拜农的指挥注重传统风格,稳健扎实、自然庄重,追求自然、优雅、浪漫、色彩柔和地对作品进行中性诠释,是一位极具风格的指挥家。 拜农是连接威廉·门格尔贝格强烈的主观性和伯纳德·海廷克多种风格的桥梁。他既不像以前的指挥家一样有大批跟随者,也没有广泛的作品陈列。多亏LP和CD的发明,有一些作品保存下来。如今他的作品存留在CD上的很少。但是这并不能动摇他作为一个杰出的指挥家的地位。这套合辑也证明了他是20世纪以来世界上伟大的指挥家之一。 拜农是一位非常谦虚的指挥家,而这在指挥界中是罕见的。他经常将自己比喻成为“听众与作曲家之间的桥梁”,尽量避免作品被乐团夸张地理解和表现。他的艺术才能涉及也非常广泛,从巴洛克时代到今天这个时代的音乐。你可以在他的作品中感觉得到他与著名的指挥大师马勒和布鲁克纳一样出色。如果他也能够活到这样录音技术非常成熟的今天,他的作品肯定也能家喻户晓。 这套合辑中的许多演奏是属于保守型的,但演奏效果一点也不令人乏味。柏辽兹被诠释成为爱情的描绘者,拜农对作品每一处变化的情感非常敏感,而且诠释得恰到好处,结尾也清晰而不混乱。巴托克的协奏曲是乐团的保留曲目。拜农是第二位为它录音的指挥(莱纳是第一位),而他的录音因精巧的节奏和幽默感而著名。
598950
高参《贝多芬、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
高参《贝多芬、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高参与胡咏言指挥的浙江交响乐团、E.O.S交响乐团合作,在杭州与北京演出的现场录音,曲目包括贝多芬、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2017年是纪念贝多芬离世190周年,同时也是罗伯克维兹亲王A.H.阿玛蒂小提琴400周年纪念,由蜚声国际的小提琴演奏家高参以“阿玛蒂”小提琴演奏贝多芬及勃拉姆斯作品,具有特别的纪念意义。这把珍贵的小提琴在2011年由芝加哥“斯特拉迪瓦里名琴协会”授予青年小提琴演奏家高参。 罗伯克维兹亲王(Prince Lobkowicz)是欧洲历史上最重要的普鲁士贵族之一,今天还有分支在柏林、布达佩斯等,是欧洲人基本都知道、对欧洲的进程起到推动作用的历史性人物。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贵族,另外有一点非常重要,他是狂热的音乐爱好者,是贝多芬最主要和重要的赞助人。九部交响曲中,贝多芬将他的《第三交响曲“英雄”》以及《第八交响曲》,还有为数众多的其他室内乐作品都献给了这位亲王,可想作曲家本人对他的敬重。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1,完成于1806年。此曲旋律柔美、格调高雅、规模宏大,颇具王者风范。独奏小提琴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协奏乐团则并不处于从属的地位,而是积极参与发展乐曲的音乐形象。管弦乐团的音响效果特别具有一种昂扬振奋的紧张度。 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77,作于1877-1878年。此曲具有浓厚的田园牧歌风味和匈牙利民歌情调,那种安详与厚重相得益彰的感觉,正是勃拉姆斯所独具的特色。在这部作品中,勃拉姆斯成功地将浪漫主义的激情与古典主义的严谨结合起来,并在曲式上有很多大胆创新。
1.0万6
富特文格勒《贝多芬·第三交响曲》
富特文格勒《贝多芬·第三交响曲》
这张专辑是富特文格勒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莱奥诺拉序曲》、《科里奥兰序曲》。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作品55,作于1803-1804年,它的标题是“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简称“英雄交响曲”,原稿上的标题是“拿破仑·波拿巴大交响曲”,是应法国驻维也纳大使的邀请为拿破仑写的。当初拿破仑对于贝多芬来说,是一个革命的理想,是现代普罗米修斯。但当贝多芬听到拿破仑称帝的消息时,他愤然撕掉了本来准备献给拿破仑的扉页,改成了现在的曲名。这部交响曲的篇幅大大超越了前两部,是仅次于《第九交响曲》的超长作品,而在艺术成就上也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巨大,和声与节奏新颖自由。他在曲式结构上作了革新,如用一首庄严的葬礼进行曲作为第二乐章,用一首谐谑曲作为第三乐章,都是前所未有的。这部作品1805年4月7日在维也纳剧院首次公开演出,指挥是贝多芬自己。 《第三号莱奥诺拉序曲》作品72a,作于1806年。贝多芬为歌剧《菲德里奥》所作的序曲。根据《第二号莱奥诺拉序曲》脱胎而来。同年3月29日由翟夫利指挥在维也纳皇家剧院首演。这首序曲是三首莱奥诺拉序曲中最生动、最完美的一首,被誉为古今名序曲之一。 《科里奥兰序曲》作品62,作于1807年。贝多芬根据德国作家科林的同名悲剧所作的管弦乐曲。同年3月在罗布科维茨的客厅首演。呈献给科林。
2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