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Sibelius Violin Concerto Op.47 - 2. Adagio di molto

00:00
09:45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爱丽索·博尔科瓦茨的艺术
16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爱丽索·博尔科瓦茨演奏贝多芬、米歇尔·索尼、肖邦的钢琴独奏作品。其中《美之序言》是由爱丽索·博尔科瓦茨的恩师法国钢琴家、作曲家米歇尔·索尼创作的,她将这首乐曲诠释得淋漓尽致。 贝多芬《d小调第十七号钢琴奏鸣曲“暴风雨”》作品31第二首,作于1802年夏。此曲位列贝多芬最受欢迎的奏鸣曲之中,是当之无愧的,它是贝多芬最富有美妙诗趣灵感的作品之一,充满成熟的音乐风格和传递出来的浪漫主义精神,具有强烈的艺术特色,它代表了贝多芬的作曲原则和创作成就,在中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肖邦《f小调第四叙事曲》作品52第四首,作于1842年2月。此曲是一首悲剧性的叙事曲,全曲节奏跌宕起伏,时柔时刚,弹奏难度较大。整个作品中肖邦完全没有采用情绪的对比,只有一些抒情色彩相近、而音调完全不同的音乐形象相互交替,仅在末尾才出现肖邦大型作品中特有的悲壮、激昂和慷慨的形象。它是肖邦晚期心情的自我抒发,没有较为具体的标题性。 肖邦《b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作品58,作于1844年。此曲是肖邦与乔治·桑一起在诺安时创作的。正值华沙起义后肖邦流亡巴黎时期,作曲家把对祖国沦亡的极度悲痛、对侵略者的极度憎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部倾入作品中,音乐成为表现其爱国主义情感的核心。基本情调是明朗的抒情,其发展的结果是欢乐的、乐观的和肯定生活的。
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舒伯特·即兴曲
244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爱丽索·博尔科瓦茨演奏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奏鸣曲》、舒伯特四首《即兴曲》。 普罗科菲耶夫《d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作品14,作于1912年。此曲第三乐章的旋律使人联想到俄罗斯保姆的小声哼唱,由弱拍起,自然的句子段落,建筑在均匀的轻轻摇晃的摇篮曲节奏基础上的调式交替。左手的次中声部是伴奏的和声支柱,固定音型贯穿始终,造成规律的运动感。右手中声部的模进陈述同样具有独立的以两小节为单位的固定音型结构。主题突出于厚重的和声基础之上,委婉动听、独立存在。 “即兴曲”一词的含义是“随性而作的小曲”,在钢琴领域中它演变成为一种形式精致、体裁短小的抒情曲,带有自由发挥的特点。舒伯特在生命晚期的1827年创作了两集钢琴《即兴曲》,每集四首小曲,成为这一体裁的典范之作。这些小曲旋律如歌,意境唯美,结构简单,易于为听者所倾心接受。它们就像一首首浪漫又通俗的小诗,闪烁着特有的五彩缤纷的光辉。
穆拉文斯基《勃拉姆斯、柴科夫斯基交响曲》
16
这张专辑收录了伟大的俄罗斯指挥家叶夫根尼·穆拉文斯基指挥列宁格勒爱乐乐团,演奏的两部浪漫主义经典作品: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勃拉姆斯的《第四交响曲》优雅而充满智慧,与柴科夫斯基的《第五交响曲》富有的、感人肺腑的激情交相呼应。这两个录音展示出列宁格勒爱乐乐团的演奏织体极为明净、结构严整,具有纯净的音色和超强的感染力,穆拉文斯基的指挥风格稳重果断、精密严谨,处理乐曲富有清晰的层次与健康明快的色调。 勃拉姆斯《e小调第四交响曲》作品98,完成于1884-1885年间。此曲是勃拉姆斯所写的四部交响曲中最伟大的一部,也是最伤感、最古雅的一部。其实在勃拉姆斯所有的音乐创作中,伤感的情绪随处可见,但在这部作品中,伤感成了主宰一切的情绪,它渗透于作品的每一纤维中。 柴科夫斯基《e小调第五交响曲》作品64,作于1888年。是柴氏“悲怆三部曲”中最复杂的一部,而终曲又是最具矛盾、最不平衡的一个乐章。这“表现生命、欢乐和幸福”的音乐十分动人,无数历经苦难的人们倍感亲切。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斯塔克《舒曼、拉罗、圣-桑大提琴协奏曲》
斯塔克《舒曼、拉罗、圣-桑大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大提琴演奏家斯塔克与斯克洛瓦切夫斯基指挥的伦敦交响乐团合作,演奏舒曼、拉罗的《大提琴协奏曲》;与多拉蒂指挥的伦敦交响乐团合作,演奏圣-桑《大提琴协奏曲》。1962年和1964年在英国录制,采用独特的35mm电影胶片录音技术,比传统录音磁带拥有更凌厉的动态,更清晰的音质和更敏锐的瞬态反应,并几乎没有嘶嘶的底噪声。 舒曼《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129,作于1850年。当时舒曼就任杜塞道夫市音乐总监,精神也较为安定。舒曼对大提琴的音色甚感魅力,写出这首全曲充满浪漫的忧愁气氛的协奏曲。 拉罗《d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于1877年秋天,拉罗将此曲题献给大提琴家阿道夫·费雪。采用了西班牙民族音乐的要素,乐曲既带有浓厚的西班牙乡土色彩,也呈现出精致、潇洒、优美的典型法国风格。宽广连绵的主题个性特征,贯穿于全曲的民族气息,独特的节奏处理,显示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意味。作曲家对大提琴这一很人容易被乐队淹没的乐器加以精心安排和巧妙处理,使乐曲整体十分融合平衡,独奏与乐队彼此衔接得非常贴切,获得了最佳效果,成为大提琴文库中珍贵得一曲。 圣-桑《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33,作于1872年,全曲可分为三个部分,因其间没有明显的分割而常被认为是一部单曲。曲子以一个突如其来的强音开始,随后第一主题便暴风骤雨般地汹涌而来。在接下来的两三分钟内,这个主题反复重现,并由大提琴扩展到长笛、单簧管、小提琴,直到把整个乐队拖进来,以展现宏大的气势。第二部分,曲调优美而舒缓,极富歌唱性,大提琴的投入循序渐进,表达一次比一次充沛,如同一名舞者从青涩走向圆熟。第三部分又再现了第一主题,只是层次更加复杂,旋律比在第一部分中更加雄厚和沉稳。整部曲子绚丽多彩、形式严谨,表现出热情的自由幻想与纯法国式的典雅相结合的特色。
4349
伯恩斯坦《马勒·第二交响曲“复活”》
伯恩斯坦《马勒·第二交响曲“复活”》
这张专辑是伯恩斯坦指挥纽约爱乐乐团,演奏马勒《第二交响曲“复活”》的现场录音。获得日本《唱片艺术》推荐。“复活”与第三、第四交响曲,被认为是“少年魔角”三部曲,也是马勒第一部加有声乐的交响曲,附有女高音、女低音以及混声合唱。又是一个被打败的例子。“巨人”时,阿巴多三连霸的美梦被伯恩斯坦打碎,没想到连“复活”都有困难。当然伯恩斯坦会得奖不是没有道理的。他彻底将马勒热情生涯一以贯之,这个第三次“复活”录音,算是他对马勒的总决算。其中将感情激烈投入,具有强烈说服力。合唱部分也表现精彩。 《c小调第二交响曲》作于1894年。因为末乐章使用德国诗人克洛普施托克的诗作《复活》,故别名《复活交响曲》。此曲是以编制庞大和演奏难度而著称的马勒十部交响乐作品之一,也可以说是马勒的优秀代表性作品之一。事实上,马勒费了很长的时间和精力,为终章寻找适当的歌词,思考它的音乐和结构,他曾博览群书,细读整本圣经,后来他崇拜的指挥家毕罗去世,马勒前往汉堡参加葬礼,在安息礼拜中聆听到克罗斯托克作词的《复活颂歌》,深受感动,并决定拿这诗篇写作第二交响曲的终乐章。至于第二、三、四等三个乐章,则以间奏曲的感觉创作,因此,全曲的重心也就在首尾两个乐章上。
207025
梅耶《莫扎特·单簧管协奏曲、交响协奏曲》
梅耶《莫扎特·单簧管协奏曲、交响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单簧管女王梅耶演奏莫扎特《单簧管协奏曲》和《交响协奏曲》。梅耶的演奏散发着女性的独特气质和魅力(尽管她可能最不愿意被强调性别)。每一个音符都独具韵味,妙不可言。 莫扎特的《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K622是莫扎特的二十几首管乐曲中最优美动听的作品。这是莫扎特所谱写的最后一首协奏曲,也是唯一的单簧管协奏曲。这部作品以生气勃勃的气质,糅合在平静澄澈的境界里,无比的优美,丝毫感觉不到死神已经逼近莫扎特。莫扎特在完成这部单簧管协奏曲后不到两个月,于12月5日以35岁的短暂生命离开了人间。两百多年来,这部协奏曲以其不灭的生命力,倍受演奏者与爱乐者的喜爱。尤其柔板乐章,让人百感交集,百听不厌。 《降E大调交响协奏曲》K.297b作于1778年4月,为双簧管、单簧管、巴松管和小号而作。交响协奏曲(Sinfonia Concertante)是一种盛行于巴洛克晚期,特别为巴黎、伦敦、曼罕地区所偏好的协奏曲类型,它可以说是巴洛克大协奏曲(Concerto Grosso:乐团与独奏群组相抗衡的协奏类型)、独奏协奏曲(Solo Concerto)、以及当时小编制交响曲结合下的形式,也可说是当时风潮所至而形成的协奏曲型态。交响协奏曲之所以发展成巴黎的时尚音乐类型,主要在于交响协奏曲能迎合巴黎听众的喜好,除了在音乐风格上采以嬉游曲的愉悦精神,两位或更多独奏者技巧的展现与丰富旋律线间彼此的唱和,都是促成交响协奏曲兴起的要素。
9226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