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14 Op.27 - 3. Presto

00:00
07:49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双重协奏曲》
---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朱莉娅·费舍尔、大提琴家丹尼尔·穆勒-修特与克莱兹伯格指挥的荷兰阿姆斯特丹爱乐乐团合作,演奏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和双重协奏曲。朱莉娅·费舍尔在充满温暖人性与丰富情感的演奏里注入强烈性格,在毫不沉溺之下,她让每一乐句都充分歌唱。更令人惊讶的是,她所制造出来的紧张感与气度丝毫不亚于男性演奏家,这张专辑能获得各家媒体一致佳评绝非偶然。与同样来自德国的大提琴家丹尼尔·穆勒-修特合作的双重协奏曲,两人外在精湛的技巧与内在丰富的音乐性,在水乳交融、白热化的演奏下,绝对是地道的德奥传统,也是此作品演奏的21世纪新标杆。 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77,完成于1878年夏秋之际,1879年元旦在莱比锡格万特豪斯首演。这是勃拉姆斯为当时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约·阿希姆而作的,首演由约·阿希姆独奏。此曲具有浓厚的田园牧歌风味和匈牙利民歌情调,那种安详与厚重相得益彰的感觉,正是勃拉姆斯所独具的特色。在这部作品中,勃拉姆斯成功地将浪漫主义的激情与古典主义的严谨结合起来,并在曲式上有很多大胆创新。 勃拉姆斯《a小调双重协奏曲》作品102,作于1887年,是勃拉姆斯最后一部管弦乐作品。他之所以创作这部作品,是以表示他有与他的老友约·阿希姆言归于好的意图。这部作品1887年10月18日在科隆首演,由勃拉姆斯指挥,约·阿希姆演奏小提琴,豪斯曼演奏大提琴,最后题赠给约·阿希姆。作曲家不善言谈,一生连一部传记都没有,他的所有情感和思想都通过他的音乐表现。
波加尼《肖邦·夜曲全集》
172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波加尼演奏肖邦的21首夜曲。波加尼纯熟的技巧,无懈可击的演绎,配合灵巧精密的录音技巧,最崭新的科技器材,将这部钢琴音乐经典以完美无暇的音效全面显现。 天才横溢的年轻钢琴演奏家盖勒盖依·波加尼(Gergely Boganyi)出生于匈牙利华锡治市的音乐世家,曾就读于布达佩斯的李斯特音乐学院、赫斯辛基的西贝柳斯音乐学院、印第安纳大学音乐系及柏林祈恩斯蒂音乐学院,师承多位著名音乐名师,特别是安妮·费舍尔(Annie Fischer)对他的悉心教导影响至深。波加尼曾多次获国际音乐奖项,包括1993年度布达佩斯莫扎特及肖邦钢琴比赛第一奖及1996年度布达佩斯李斯特钢琴比赛大奖。 虽然肖邦的夜曲已经是许多著名钢琴家都挑战过的曲目,但是波加尼的演出带着一种轻松、自在的流动感受,无论是晶莹剔透的高音键、沉稳的低音键、和谐的泛音、完整的结构等等,都让聆听者有耳目一新的新鲜感。加上老虎鱼采用Fazioli F308平台钢琴,由麦克风混音后,立体声两轨讯号直接转为DSD,直接转为SACD的玻璃母盘。这种“直刻SACD”以最短的讯号路径、最简单的制程,让原始的讯号能够完整的重现,成功的收录了这个伟大的钢琴演奏。 肖邦一生所创作的21首钢琴《夜曲》是其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反映了他不同时期的创作特点,其浪漫的旋律和独特的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钢琴之王李斯特曾评价:肖邦在所有《夜曲》所赋予的出类拔萃的灵感与形式,是我们永远无法超越或与之并驾齐驱的。
最爱大提琴
285
这张大提琴作品精选辑收录了多位大提琴家的13首演奏录音。Julian Lloyd Webber、Natalie Clein、Mischa Maisk三位大师特别加盟了此专辑的制作。他们用琴声诠释了大提琴的忧郁。此专辑包含了布鲁赫的《希伯来祷歌》、圣-桑的《天鹅》、塔文娜的《护纱》和拉赫玛尼诺夫的《练声曲》等著名大提琴作品。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希拉里·哈恩《巴伯、梅耶·小提琴协奏曲》
希拉里·哈恩《巴伯、梅耶·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希拉里·哈恩与休·沃尔夫指挥的圣保罗室内乐团合作,演奏赛谬尔·巴伯、埃德加·梅耶的《小提琴协奏曲》。专辑中这两部现代的、非热门曲目,尤其是梅耶的小提琴协奏曲,是专门题献给哈恩的,所以更显珍贵。 巴伯《小提琴协奏曲》相对来说很多人都很熟悉了。整首作品包含着浓郁的思情、浪漫、留恋与不舍,以及末乐章的狂放。在哈恩纯净的琴声中,所有的情感都在不息的流淌中一一呈现。哈恩的演奏时常会有“拙力”的情况出现,而在此,却似乎“拙”得很贴切。末乐章的精彩演绎经常被人拿来做为“哈恩拥有惊人技巧”的有力佐证,在那么快的速度下,她居然能面面俱到的将其中的音乐色彩清晰的呈现出来实在不简单。这绝不是说她的技术就不突出!相反,在这样的高速运转下还能保持声音的颗粒在一整个乐章中都不出现纰漏,哈恩的技术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精良了。 梅耶《小提琴协奏曲》更是专辑的主打曲目。作曲家大概是按照当时的哈恩来创作的吧。双乐章的作品内容气象万千,绝不是传统观念的“短小精悍”;而演奏家的模样也真的就跃然而至琴声乐曲之中。作曲家埃德加·梅耶在哈恩完成其作品的世界首演后说:“她用自己的方式演奏……我不能说我妒忌。她抓住了音乐的精髓。我无法想象还有比这更好的演绎。她的节奏棒极了。”梅耶甚至认为这部世界首演的作品让人感觉哈恩已经演奏过20遍。
88525
布里顿、康果尔德《小提琴协奏曲》
布里顿、康果尔德《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薇尔德·弗朗与詹姆斯·加菲根指挥的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合作,演奏布里顿、康果尔德《小提琴协奏曲》。这是薇尔德·弗朗的第五张个人专辑,收录的两部二十世纪小提琴作品创作时间相仿,又同样以D大调写成,对比性极高,但是又有相似的迷人之处。薇尔德·弗朗说:“我梦想录下这两部作品很久了”。 本杰明·布里顿《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15,作于1939年。此曲富有时代特点,是一首承上启下的作品。它既有十九世纪或以前在作曲技巧上的严谨,也有新世代作品的感情多变和突破性的无调风格。一新一旧的两个极端在布里顿的协奏曲里得到极佳的平衡。其实他这过人特点贯彻于他所有的作品之中,也是他能在近代音乐史中占一席位的重要原因。 康果尔德《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35,作于1945年。当时这位奥地利犹太作曲家逃往美国定居十多年,已经是好莱坞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在小提琴家胡伯曼的建议下谱写小提琴协奏曲。完成两年后由海飞兹首演,并且在海飞兹的推广下成为康果尔德最受欢迎的作品。康果尔德华丽的作品引用了一些电影配乐的元素,薇尔德·弗朗形容它就像是“香槟、烟花与情感的大海”,而这部充满后期浪漫主义美学的协奏曲,与布里顿兼具表现力与细腻情感的作品美学完全属于两个世界,但是,同样让人想深入了解。
4776
布里姆《道兰德·鲁特琴音乐与舞曲》
布里姆《道兰德·鲁特琴音乐与舞曲》
这张专辑是古典吉他、鲁特琴演奏家朱利安·布里姆,演奏约翰·道兰德的鲁特琴音乐与舞曲。布里姆是把16世纪伊丽莎白一世时代的妙音佳作搬上现代舞台的第一功臣,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王牌作曲家约翰·道兰德的多情经典经由他的婆娑指尖闪耀今宵。 在布里姆时代,大部分世界顶级吉他演奏家们的右手都是塔雷加式的姿势,即,大拇指大幅度外放,其他手指相对并拢且与琴弦呈近90度角。布里姆、威廉姆斯、耶佩斯皆是如此,何况彼时的吉他皇帝安德烈·塞戈维亚有着甚于90度角的右手拨弦姿势。这种手势配合相应的指甲形状,让音色规整有力,坚而不炸、软而不塌、迅而不虚、缓而不粘,是以风靡那个时代。布里姆如法炮制,用同样的手法演奏鲁特琴。然而,他的鲁特琴是特制的,抑或说,那个时代的鲁特琴制作工艺都是以吉他的声学构思来仿制,介于文艺复兴鲁特琴与巴洛克鲁特琴之间,这样做出来的鲁特琴,有着跟吉他相似的琴弦张力和色彩变换,加上当时尼龙琴弦的普及,手指触感无二。以布里姆的手劲能让鲁特琴音色不破,足以证明那个时代的鲁特琴制作工艺是直接以吉他做参考,鲁特琴的制作更像是依葫芦画瓢。 从最广义的当代吉他发展史来说,布里姆功在千秋,“鲁特琴大家”当之无愧。沉睡几百年的鲁特琴能够在二战后的混凝土中再生萌芽,在新思潮的烟云间浊浪清霞,很大程度上拜他所赐。
166722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