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引(autumn thoughts)(钢琴曲)

00:00
01:57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屯叔UncleTune

屯叔UncleTune

一个美好的人。
关注
两种不同的人生
57
两种不同的人生,两种不同的结局。
星星与梦
248
梦里的星星是黑色,是白色,是五颜六色。
弓箭手小道
401
没有葬礼没有鲜花 我的身体已没有家 悲欢离合已远了 从此我的世界了无牵挂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布赫宾德《巴赫、贝多芬、舒曼作品》
布赫宾德《巴赫、贝多芬、舒曼作品》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布赫宾德演奏巴赫《第三英国组曲》、贝多芬《第23钢琴奏鸣曲》、舒曼《交响练习曲》。这是布赫宾德2004年7月在萨尔茨堡音乐节的现场演奏录音。布赫宾德的演奏以《热情奏鸣曲》为中心,并加入巴赫《英国组曲》和舒曼的作品,表现出同样高度的技巧和思想。 巴赫《g小调第三英国组曲》BWV 808,约作于1720-1722年,由六首舞曲组成:前奏曲、阿勒曼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加沃特、基格。每段都优美如歌,其中加沃特舞曲被引用得最多,可以说是史上最动人的舞曲。这部组曲的所有乐思都跟G的小三和弦有关,它的原位是前奏曲的最初几个音符;它的倒影是阿勒曼德的最初几个音;它的转位形式是库朗特等舞曲的旋律骨干;加伏特是这母题的逆行后再倒影;基格把前奏曲的轮廓线音阶化;萨拉班德的骨干音则是它的移位。 贝多芬《f小调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作品57,作于1806年,是贝多芬中期创作的杰作之一。由于此曲前后两个乐章有如暴风雨般万钧之势,充满激情的斗志和英雄的气概,出版商给与了《热情奏鸣曲》的别名,流传至今。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莱茵河流域反封建运动对贝多芬的思想极有影响,自由、平等、博爱成为了他追求的理想目标。《热情奏鸣曲》在反映这一社会现实,表现社会矛盾冲突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在结构扩展、语汇创新和布局丰富诸方面也极大地推动了钢琴奏鸣曲体裁的发展。《热情奏鸣曲》不仅是贝多芬最有代表性的杰作,也是钢琴音乐史中占有最高峰的经典。 舒曼《交响练习曲》作品13,作于1834年。此曲是舒曼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其场面宏伟、气势磅礴,显露了他不凡的才华。这是他婚前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一次实验性极强的创作。此曲音乐元素丰富、旋律悦耳、技术难度高,可说是代表了当时钢琴技巧的最高水平,也是以后许多钢琴家爱不释手的珍品。
1.1万28
20世纪伟大钢琴家《肯普夫(3)》
20世纪伟大钢琴家《肯普夫(3)》
这张专辑收录了威尔海姆·肯普夫的演奏录音,包括舒伯特、贝多芬、莫扎特、勃拉姆斯、舒曼、福雷的钢琴作品。 莫扎特1776年完成的《第八钢琴协奏曲》K246。就像布伦德尔在评论《A大调第二十三钢琴协奏曲》所说的,1990年代已经听不到这样的莫扎特了;整部曲子听来就是那么简单、顺畅,完全不在谱面上添加任何东西,而可能是莫扎特拿来做为教材的《第八钢琴协奏曲》K.246,更不是一部要让人产生窥探他往后协奏曲创作风格用意的作品。肯普夫完美地以无忧、精力充沛的方式来诠释这部作品。与听众分享他所喜爱莫扎特作品中高贵、优雅与幽默。《第八钢琴协奏曲》与《第二十三钢琴协奏曲》同样与指挥莱特纳合作。 莫扎特改编自葛路克歌剧的主题与变奏录音有另一个故事。首先,1783的莫扎特已经进入创作成熟期阶段,他喜欢站在听众面前,喜欢为他们即兴演出。据说这首曲子是莫扎特是在音乐会上即兴演奏后立刻写下的作品。当时年近七十的葛路克是是歌剧界大佬,他在1783年参加莫扎特在维也纳的两场音乐会,莫札特于其中一场音乐会中即兴以这首作品做为这位贵客的颂歌。这是一首可爱且旋律匀称的作品,但是莫扎特让它的内容更丰富而且更适于以钢琴来演奏,音乐也传达出莫扎特当时的快乐。故事到此为止。肯普夫的确抓住莫扎特作品中兴奋与在群众面前演出的歌声,这是他在1956年的现场录音。对肯普夫来说,这首快乐的小曲与第八或第二十三钢琴协奏曲完全不同,或许肯普夫的表现稍微鲁莽了些,但是那种精力充沛而又带点冒险性的感觉却是在录音中听不到。 无论是在录音室或音乐厅里,贝多芬当然是肯普夫生命:他第一次录音的曲目就是贝多芬的钢琴小曲(现在似乎已经没有任何唱片存在),他在不同的时间陆续录制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两次)与五首钢琴协奏曲(也是两次),和傅尼叶、梅纽因也留下珍贵的室内乐录音。这里选出的两首钢琴奏鸣曲:第二号、第十一号表现出肯普夫最好的一面。肯普夫的演奏爽朗明快而且抒情,每个音符都恰如其份,有人赞美他不在音乐里加入过多个人情感或物质上的负荷,他从生活与个性上得到灵感,让经常被忽略的《第十一钢琴奏鸣曲》出现优美自然的音乐语言。
9831
切尔卡斯基《杰出的钢琴作品》
切尔卡斯基《杰出的钢琴作品》
这套10CD合辑是钢琴家切尔卡斯基1951-1963年的演奏录音精选,CD10是一张1923-1935年的历史录音。其中钢琴独奏部分包括:李斯特、肖邦、穆索尔斯基、斯特拉文斯基、巴伯、舒曼、门德尔松、勃拉姆斯、莫扎特等的作品;协奏曲包括:李斯特、柴科夫斯基、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格里格、舒曼的作品;还有一部拉赫玛尼诺夫的大提琴奏鸣曲。 舒拉·切尔卡斯基(Shura Cherkassky,1911年10月7日-1995年12月27日)俄裔美国钢琴家。切尔卡斯基出生于乌克兰敖德萨,俄国革命时全家移居美国,曾师从约瑟夫·霍夫曼,还差点成了拉赫玛尼诺夫的学生。据说他在练习钢琴时经常用“半速”去演奏,力求精准的控制键盘和弹出绝妙的音色,这也是他的演奏一直很慢的缘故。切尔卡斯基后来在英国逝世。他的经历和另一位同样出生于乌克兰的超级大师霍洛维兹惊人的类似。这不能不让我们发出一些感叹。东欧,只有东欧,才能诞生这样伟大的钢琴家,尤其是演奏同样来自东欧的钢琴作品时。 切尔卡斯基的录音终归不多,我们还不能很全面地去做一些比较。切尔卡斯基演奏的肖邦是十分有特色的,这已经被很多人表示认可。尤其是夜曲、玛祖卡和奏鸣曲,触键很透彻,层次非常明晰,有一种冰清玉洁的诗意在里面。他演奏的《第三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很好的体现了这点。这是一个极端浪漫的乐章,需要在钢琴的分句和推进上非常注意,其次就是对音色的处理,需要仔细推敲,才能把肖邦那种羞涩的恋情般的感觉完美地展现出来。夜曲他演的好慢,甚至比阿劳的还要慢些。同样,速度一慢,那些诗意的东西就很容易地展示出来了,这在所有的作品都有类似的机理。 切尔卡斯基以演奏浪漫派作曲家的作品为主,被认为是拉赫玛尼诺夫、戈多夫斯基、列文涅、霍夫曼、霍洛维兹所代表的浪漫钢琴演奏传统的最后一人。他的演奏既有高超的技巧和多变的音色层次,又有丰富的想象力。切尔卡斯基1923年12岁时即开始录制唱片,直到1995年逝世以前,其中柴科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普罗科菲耶夫等人的作品,甚得好评。
8.6万85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柯尔托(2)》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柯尔托(2)》
这张专辑收录了阿尔弗雷德·柯尔托的演奏录音,包括法朗克、圣-桑、肖邦、拉威尔、德彪西的钢琴作品。这一套柯尔托专辑曲目有法朗克三部最重要的钢琴作品:前奏曲、《圣咏与赋格》(1929年录音)、《前奏曲、咏叹调与终曲》(1932年录音),以及为钢琴与管弦乐团所的《交响变奏曲》(1934年录音)。期待欣赏这些录音的心情促使我去翻阅柯尔托谈论法国钢琴音乐书中关于法朗克的章节。这本书里也提到德彪西、福雷、夏布里耶与杜卡(可惜啊,柯尔托完全没有录过夏布里耶与杜卡的作品)。柯尔托广泛而且以极佳的理解力,明确的评论法朗克的钢琴音乐。柯尔托演奏这三部重要且动人的作品自然是热烈而有说服力的完美典范。要演奏法朗克并不容易,除了具备基本演奏技巧,还要能找出作曲家隐藏在作品中不易被发现的内涵。法朗克和许多管风琴家一般,都是杰出的即兴演奏家。当然,即兴的魅力是管风琴家演奏时引以为乐的,只有键盘的魔术师才有办法在作品的原始构思中找到头绪脉络,而法朗克在他结束写作生涯前,把这些难以捉摸而且极具有个人风格的要素带入这两部以三段写成,仿如三部管风琴赞美诗的大型钢琴曲。全盛时期的柯尔托从直觉出发,经由思考、每锐的听力与分析开启法朗克在音乐中所透露的讯息,这是诠释法朗克音乐非常完美的典范。柯尔托所演奏的法郎克有完美的清晰度,除了赋格尾声难以驾驭的乐段,柯尔托对法朗克结构复杂的作品理解力,确实能让它更为具有完整明确的形式,具有纯感官的华丽声音以及令人惊奇的音色变换与诱惑力。在文章里,柯尔托提到这两部三连作都各有其拥护者。《前奏曲、圣咏与赋格》比较常被拿出来演奏,但柯尔托认为这两部作品都有其价值,而我得说,我从没有听过其它钢琴家以同样横扫千军的方式演奏这部作品。
2.0万49
马舒尔《勃拉姆斯·第二、三交响曲》
马舒尔《勃拉姆斯·第二、三交响曲》
这张专辑是马舒尔指挥莱比锡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演奏勃拉姆斯《第二、三交响曲》。 《D大调第二交响曲》作品73,1877年夏天。此曲不再以表现悲剧性和英雄性为主,而是着力谱写一首纯朴感人的浪漫主义田园诗,有点像“日落时分的荷兰”风景画,或者说保持着古风的维也纳的诗意画页,整个作品沐浴在宁静、柔美、明朗的光辉之中,是一种欢乐的生活感受。 《F大调第三交响曲》作品90,作于1883年。此曲是在勃拉姆斯知天命之时诞生的,他那时“倚着威斯巴登的夏季,窗外可看到莱茵河与周围荡漾着黑森林的清新”。擅用木管,素描自己的矜持和细腻。第三交响曲,与第一和第四一样,总充满着“反省的怀疑”。纠缠的潜涌最终都自行寻取到光明的暖流。定音鼓轻轻在旁,潜涌捂住被暗礁划破的伤处若无其事向前奔去;高山在顶上。当尾声落入沉稳平和时,已是心灵澄澈,夕色透明。 勃拉姆斯的这部交响曲以意志坚强、富有毅力、梦想孤独、寂寞追求等形象描写,充分展现了勃拉姆斯自己,并且他的创作特点也随之展露出来:粗犷旋津;强有力节奏;柔和的乐队色彩;管乐器在较低音区与弦乐混用等等。这部作品还有另一称谓,舒曼的妻子克拉拉称之为“森林的牧歌”。
4338
加琳·威尔森《贝多芬、舒曼·大提琴作品》
加琳·威尔森《贝多芬、舒曼·大提琴作品》
这张专辑是荷兰大提琴家加琳·威尔森与钢琴家希尔克·阿文豪斯合作,演奏贝多芬、舒曼的大提琴作品。 贝多芬《C大调第四大提琴奏鸣曲》作品102第一首,作于1815年,呈献给艾德蒂伯爵夫人。此曲的结构极其自由,是从头到尾连续演奏的幻想曲风格奏鸣曲。此曲时而表达抑郁、时而表达苦笑、时而又表达幽默,被认为是贝多芬晚期作品的开端。 贝多芬《D大调第五大提琴奏鸣曲》作品102第二首,作于1815年。此曲在各乐章中使用的对位、终乐章中使用的赋格手法,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是贝多芬五部大提琴奏鸣曲中最出色的一部。 舒曼《三首幻想小品》作品73,作于1849年。此曲是舒曼为数不多的管乐作品之一,原是为A调单簧管与钢琴而作,后被改编为大提琴的演奏版本,足以见其流传度之广。或许是因为舒曼的浪漫主义情怀赋予了这部作品特有的抒情性与歌唱性,使其以与众不同的风格在大提琴的作品序列中独树一帜。舒曼的作品并不以技巧性见长,如歌般的旋律和如诗般的意境才是人们喜爱其音乐的原因。 舒曼《五首民谣小品》作品102,作于1849年。此曲是舒曼为大提琴家格拉包所写的小品集,充满如诗般语调的美感。从标题民谣的字眼可以了解到作品含有民谣的素材。但使用民谣元素并非重点,民谣的字眼,衬托出简单中带有极大情绪起伏,此处的民谣风是舒曼追求纯粹的人性的渴望,以及对1849年爆发战争及政治上的动荡,所展现的一种国家情怀的影射。
2.0万13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