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9. Beethoven Symphony No.4 - 4. Allegro ma non troppo

00:00
06:52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爱丽索·博尔科瓦茨的艺术
16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爱丽索·博尔科瓦茨演奏贝多芬、米歇尔·索尼、肖邦的钢琴独奏作品。其中《美之序言》是由爱丽索·博尔科瓦茨的恩师法国钢琴家、作曲家米歇尔·索尼创作的,她将这首乐曲诠释得淋漓尽致。 贝多芬《d小调第十七号钢琴奏鸣曲“暴风雨”》作品31第二首,作于1802年夏。此曲位列贝多芬最受欢迎的奏鸣曲之中,是当之无愧的,它是贝多芬最富有美妙诗趣灵感的作品之一,充满成熟的音乐风格和传递出来的浪漫主义精神,具有强烈的艺术特色,它代表了贝多芬的作曲原则和创作成就,在中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肖邦《f小调第四叙事曲》作品52第四首,作于1842年2月。此曲是一首悲剧性的叙事曲,全曲节奏跌宕起伏,时柔时刚,弹奏难度较大。整个作品中肖邦完全没有采用情绪的对比,只有一些抒情色彩相近、而音调完全不同的音乐形象相互交替,仅在末尾才出现肖邦大型作品中特有的悲壮、激昂和慷慨的形象。它是肖邦晚期心情的自我抒发,没有较为具体的标题性。 肖邦《b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作品58,作于1844年。此曲是肖邦与乔治·桑一起在诺安时创作的。正值华沙起义后肖邦流亡巴黎时期,作曲家把对祖国沦亡的极度悲痛、对侵略者的极度憎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部倾入作品中,音乐成为表现其爱国主义情感的核心。基本情调是明朗的抒情,其发展的结果是欢乐的、乐观的和肯定生活的。
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舒伯特·即兴曲
244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爱丽索·博尔科瓦茨演奏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奏鸣曲》、舒伯特四首《即兴曲》。 普罗科菲耶夫《d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作品14,作于1912年。此曲第三乐章的旋律使人联想到俄罗斯保姆的小声哼唱,由弱拍起,自然的句子段落,建筑在均匀的轻轻摇晃的摇篮曲节奏基础上的调式交替。左手的次中声部是伴奏的和声支柱,固定音型贯穿始终,造成规律的运动感。右手中声部的模进陈述同样具有独立的以两小节为单位的固定音型结构。主题突出于厚重的和声基础之上,委婉动听、独立存在。 “即兴曲”一词的含义是“随性而作的小曲”,在钢琴领域中它演变成为一种形式精致、体裁短小的抒情曲,带有自由发挥的特点。舒伯特在生命晚期的1827年创作了两集钢琴《即兴曲》,每集四首小曲,成为这一体裁的典范之作。这些小曲旋律如歌,意境唯美,结构简单,易于为听者所倾心接受。它们就像一首首浪漫又通俗的小诗,闪烁着特有的五彩缤纷的光辉。
穆拉文斯基《勃拉姆斯、柴科夫斯基交响曲》
16
这张专辑收录了伟大的俄罗斯指挥家叶夫根尼·穆拉文斯基指挥列宁格勒爱乐乐团,演奏的两部浪漫主义经典作品: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勃拉姆斯的《第四交响曲》优雅而充满智慧,与柴科夫斯基的《第五交响曲》富有的、感人肺腑的激情交相呼应。这两个录音展示出列宁格勒爱乐乐团的演奏织体极为明净、结构严整,具有纯净的音色和超强的感染力,穆拉文斯基的指挥风格稳重果断、精密严谨,处理乐曲富有清晰的层次与健康明快的色调。 勃拉姆斯《e小调第四交响曲》作品98,完成于1884-1885年间。此曲是勃拉姆斯所写的四部交响曲中最伟大的一部,也是最伤感、最古雅的一部。其实在勃拉姆斯所有的音乐创作中,伤感的情绪随处可见,但在这部作品中,伤感成了主宰一切的情绪,它渗透于作品的每一纤维中。 柴科夫斯基《e小调第五交响曲》作品64,作于1888年。是柴氏“悲怆三部曲”中最复杂的一部,而终曲又是最具矛盾、最不平衡的一个乐章。这“表现生命、欢乐和幸福”的音乐十分动人,无数历经苦难的人们倍感亲切。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富特文格勒《1942-1944录音全集》
富特文格勒《1942-1944录音全集》
这套合辑收录了指挥家富特文格勒1942-1944年间的珍贵录音。1984年,苏联归还了德国一批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掠夺到苏联的物品,其中就包含了这套录音。其实,这些录音早不是第一次出版了。二战接近结束时,苏联在占领的德国电台带走了相当一部分的录音和资料文献。他们在里面就发现很多音乐会的实况录音,大部分是战争时期的音乐会的记录。于是前苏联在1960年代曾经用了这批录音部分音源让国营唱片公司Melodiya出版制作成胶木唱片发行过,当时也曾经是轰动一时的。 这套录音之所以如此珍贵,是因为里面的音乐演出,记载了人类在特定时期里经过洗礼和升华了的感情和思想。这套录音记载着指挥大师富特文格勒与柏林爱乐乐团1942-1944年的音乐会的实况。在唱片里,有一个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的录音,那是1944年1月12日的演出,就是在那音乐会后的两个星期,旧柏林爱乐音乐厅被盟军的飞机炸毁。而富特文格勒和柏林爱乐的音乐会并没有停止,而是转到旁边一个小一点的剧场继续音乐会。在那个协奏曲的演出里,人们可以听到作品已经赋予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气氛。独奏者罗姆在作品里展现的是巨大的精神的能量。而这个录音,也成为这个柏林爱乐乐团首席的唯一的录音。
2457
富特文格勒《维也纳音乐会录音》
富特文格勒《维也纳音乐会录音》
这套合辑收录了富特文格勒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1944年至1954年间在维也纳音乐会的演奏录音。除了柏林之外,维也纳是与富特文格勒联系最密切的音乐中心。在他的指挥下,维也纳爱乐乐团录制了一整套的广播录音,这些录音在音乐专家戈特弗里德·克劳斯(Gottfried Kraus)的主持下首次被精心编辑,并发行了这套合辑。 录音从1944年开始直至1954年,其中包括莫扎特《第40交响曲》K550,富特文格勒从第一小节就展示了他清晰的形式感。贝多芬的第三首《列奥诺》序曲和舒伯特的《罗莎蒙德》音乐选段完成了我们对这首最早的录音片段的选择。这套合辑里有几部作品是多次收录。因此,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可以在1944年的早期版本和1953年的后期版本中进行比较,而布鲁克纳的《第八交响曲》可以在1944年和1954年的录音中进行比较一样。从1951年、1952年到1953年,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在这里至少上演了三次。没有任何一位指挥家能像富特文格勒那样,把这几次具有重要性的演奏放在同一套合辑里。 富特文格勒对勃拉姆斯作品的诠释也是如此,《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海顿主题变奏曲》、《双重协奏曲》和《德国安魂曲》就是代表,遗憾的是,这两部作品只在1951年的一个不完整的录音中存在。顺便说一句,这是我们在这张专辑中唯一一次听到富特文格勒指挥维也纳交响乐团。除了富特文格勒欣赏并多次合作的两位歌唱家伊尔姆加德·泽弗里德和迪特里希·费舍-迪斯考外,我们还能在这段录音中听到维也纳学院合唱团的合唱。 他们还演唱了巴赫的《马太受难曲》,1952年和1954年两次著名的录音,在这里恢复最初广播的原始长度,没有采用后来被唱片公司削减的版本。 在这套合辑里,许多当时的珍贵录音遗产,已经采用今天的最佳技术手段得到了恢复。即使是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K365和K482,这些达格玛·贝拉和保罗·巴杜拉-斯柯达等伟大演奏家的录音,自从在音乐厅第一次听到之后,可能也从来没有听起来这么好听过。
600176
富特文格勒《RIAS录音全集》
富特文格勒《RIAS录音全集》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现在能听到某些唱片,也是托了唱片工业不景气的“福”。我认为其中最明显的,就是那些母带发行的历史录音。原本,直接使用母带为音源来制作唱片是极为罕有的。尤其在历史录音、现场录音这块,“母带发行”的珍贵就益发彰显。因为原本制作精良的商业录音,即便采用母带的复制品来做唱片,唱片公司也会尽量把握整个流程,让音效的损失减到最少(不知所谓的操作除外);反观历史录音,它的效果本来就因其古老而难以保证,制作唱片所采用的音源又很可能只是老LP或78转唱片。即便是广播录音,也很可能是二拷,甚至私人录制的带子。如果能够采用母带为音源来做历史录音,那基本就可以称为梦幻音源了。但在唱片工业未至危途以前,这往往就真的是一个美梦。 我自己买这套唱片实在也有点晚了(2013年才入手),只是在收藏途径的改变与收藏计划的调整中拖延至此,听过之后却不免感叹:为何拖到现在呢?这套录音的内容很丰富,反映指挥家战后的现场演出风格十分全面,12CDs的内容完全是Furtwangler&BPO的组合。诚然无论在萨尔斯堡、拜罗依特、伦敦、罗马,还是在斯德哥尔摩,或者埃及,都留下富特文格勒战后录音的光辉;有些是与维也纳爱乐合作,有些是与水平不一的当地乐队合作。这些录音都是不能忽视的,然而富特文格勒与柏林爱乐在他们大本营的演出对于指挥家的战后年代而言,还是有着坐标原点般的分量。这套录音囊括了太多名演,十二张唱片从1947年5月25日大师重返舞台,指挥贝多芬第五、第六交响曲的首场演出开始,到1954年5月23日,富特文格勒最后一次在柏林登台,指挥相同作品的音乐会结束。指挥家战后在柏林的演出也有些不是RIAS的,譬如1952年勃拉姆斯“第一”的现场,但本套唱片内容之丰富,品质之超凡,仍每每给我荡漾于珍宝馆中的感觉。
436117
克莱伯《1949-1955录音集》
克莱伯《1949-1955录音集》
这套5CD合辑收录了指挥家埃里希·克莱伯与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科隆广播交响乐团、伦敦爱乐乐团合作,1949-1955年间的演奏录音。曲目包括贝多芬《第三、五、六、七、九交响曲》、韦伯《第一交响曲》、莫扎特《第39、40交响曲》、舒伯特《第九交响曲“伟大”》。 埃里希·克莱伯(Erich Kleiber,1890年8月5日-1956年1月27日)奥地利指挥家。有优异的节奏感,组织力强,是抒情风格的代表性指挥家,被认为是莫扎特、理查·斯特劳斯和贝尔格歌剧作品的杰出诠释者,他领导的柏林德国歌剧院在30年代达到了极高的世界声誉。同时,他指挥贝多芬、舒伯特等人的管弦乐也有极高的声誉,被称为“精巧细致的管弦乐指挥专家”。他指挥英国室内乐团演奏的蒙特威尔第与巴洛克作品,可堪称权威,而对巴洛克时期协奏曲的诠释尤其到位。埃里希·克莱伯之子卡洛斯·克莱伯也是20世纪一位卓有成就的指挥大师。 埃里希·克莱伯是20世纪为数不多可称得上伟大指挥家的人之一。他曾经说过一句话:音乐是给予每一个人的,就象太阳与空气一样。埃里希·克莱伯对于录音有着复杂的情感。一方面他认为演出者与听众之间存在着一种奇妙的关系。对他而言,录音只是一种贫乏的替代品:它让演出与独特的情绪僵化冻结,使得每一次聆听的感觉都一样,然而从来没有两个音乐演奏会是完全一样的。而另外一方面,他又颇有远见,他了解录音保存了音乐的演出,而且充满了娱乐性。 埃里希·克莱伯在演出前总是不厌其烦地钻研乐谱,演奏时严格遵循原谱指示,避免投入过多个人主观感情。他总能掌握住作品的整体性,以理性的态度寻求结构与情感要素的平衡,排斥错误的传统演奏方式。 在二战期间,埃里希·克莱伯曾经录制了许多78转的唱片,然而真正为他建立永久名声的录音却是他在战后为Decca唱片公司所录制的作品,也就是收录在这套合辑的录音。尽管这些录音还无法展现埃里希·克莱伯真正的音乐活力,却也让我们见证了他音乐生涯中所指挥作品的核心价值。
3.0万50
索尔蒂《首次录音》
索尔蒂《首次录音》
这套4CD合辑收录了钢琴家、指挥家乔治·索尔蒂爵士与伦敦爱乐乐团、以色列爱乐乐团、巴伐利亚国立管弦乐团合作,1947-1958年间的演奏录音。曲目包括勃拉姆斯《小提琴奏鸣曲》、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小提琴协奏曲》、舒伯特《第五交响曲》、巴托克《舞曲组曲》、《为弦乐、打击乐和钢片琴而作的乐队协奏曲》、柯达伊《哈里·亚诺什组曲》、理查·施特劳斯《埃莱克特拉》。 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在1947年为Decca公司录制了第一张唱片,作为钢琴家与小提琴家库伦坎普(《勃拉姆斯与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合作,并在苏黎世市政厅管弦乐团担任指挥。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他继续作为一个独特的Decca艺术家,留下了250多张伟大的唱片(包括45部完整的歌剧)主要与维也纳爱乐乐团、伦敦爱乐乐团、芝加哥和伦敦交响乐团合作。他的唱片赢得了许多国际荣誉,包括32项格莱美奖,比任何其他古典或流行唱片艺术家都多。 索尔蒂爵士在布达佩斯李斯特音乐学院,师从巴托克学习钢琴,随多纳伊、柯达伊学习作曲。虽然他作为钢琴家首次在音乐会中亮相,但他很快就被布达佩斯歌剧院聘为指挥。1937年,托斯卡尼尼在萨尔茨堡音乐节上选他为助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索尔蒂爵士以难民身份前往瑞士,再次以钢琴谋生。1942年,他在日内瓦举行的国际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90839
斯托科夫斯基《演奏录音辑》
斯托科夫斯基《演奏录音辑》
这套5CD合辑收录了指挥家斯托科夫斯基1965-1972年间的录音,包括柴科夫斯基、法朗克、埃尔加、柏辽兹、拉威尔、斯特拉文斯基、德彪西、梅西安的作品,其中有一张CD全部是斯托科夫斯基最有特色的改编曲集。 斯托科夫斯基的确是二十世纪的伟大指挥家之一,在对于古典音乐的普及,对于十九世纪及二十世纪的作曲家的推广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在美国首演马勒的“千人”使斯托科夫斯基第一次为世界瞩目,而后,与拉赫玛尼诺夫所合作的《第三交响曲》、《第四钢琴协奏曲》以及《帕格尼尼狂想曲》的世界首演更是将斯托科夫斯基及他所打磨的费城交响乐团推向了世界顶级交响乐团的行列。厚重低沉、极富质感的弦乐声色,正是斯托科夫斯基用了四分之一个世纪所缔造的“费城之声”。 在演出生涯的早期,斯托科夫斯基便极其注重声响的效果。担任费城交响乐团的指挥期间,为了更好的演出效果,斯托科夫斯基选择了把小提琴手排列在舞台的右边,这种方式至今仍被许多交响乐团所采用。不同于早期的众多指挥家,斯托科夫斯基热衷于钻研,改造录音技术,也算技术狂人一枚了。 斯托科夫斯基的现场演出极具魅力,事实上,说他是指挥家中的第一位大众明星也不过分。在费城交响乐团期间,斯托科夫斯基的音乐会宣传单上甚至不用写演出曲目,只要写上”斯托科夫斯基“这个名字就足够了。在斯托科夫斯基的晚年,录音技术终于让他梦寐成真。而在欧洲期间的演出,斯托科夫斯基沿用了当年打磨费城交响乐团的方式,无论是怎样的乐团,经过斯托科夫斯基之手,总能呈现出他所一贯追求的富丽堂皇的辽阔声响,难怪有人说,斯托科夫斯基是有魔力的。
3.4万61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