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孟子》| “走进经典”系列
120

走进《孟子》| “走进经典”系列

一、【作者简介】 陈达隆,旅美学者,融会中西,深研中华传统文化数十年。其学以古圣贤为师,出入各家学术,贯通儒释道精髓。 长期讲学于国内外。在北京发起创立燕京同道书院和燕京读书会,十几年来致力于深耕社会有志青年,定期指导精读经典,组织国内外的学术交流,蜚声于京城国学界。 在长期教学中形成了独特的学习方法路径:对面亲聆,体贴古人。由此突破古今学术的局限,亲见中华古圣贤的境界传承,揭示中华传统的生命智慧之道。 二、【专辑简介】 《走进孟子》,是《走进经典》的系列课程之一。 27节精炼讲解,引领听众走进一个完全不同以往的视角,还原经典的内在脉络,亲见古人作经典的用心和境界。 每天10分钟,带给你耳目一新的学习体验。 孟子生活在先秦的战国时期,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在后世被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一百多年来,随着西方文明输入“启蒙”,“圣人”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孟子作为教条退出去,出现越来越多批评孟子的声音。 这是出现在历史大转折时代的历史现象。 孟子对我们当代人,这个意义在哪里?这是我们今天要讲孟子的原因。 孟子的特点,一是“敢说话”,诠释尧舜、孔子等古圣人的思想,譬喻生动淋漓尽致,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二是他“善辩”,说理透彻,言辞犀利,因此也是历史上和学术争论关系最密切的一位人物。 围绕孟子之所以存在这么多的争议,这些解读或“诠释都出于某种时代的原因而陷于先入为主的框架之中,从来没有人老老实实地去听孟子讲话、去读懂孟子。一百年来的混乱现象,源于两千年来没有人真正了解孟子的原意。自然也就没有可能向后代传递孟子的真精神。 我们先要弄清楚,孟子在他那个时代是个什么人,他本来在讲什么。这个道理,是不是不难理解啊?好比一个说向南,一个说向北。你总得先找到北、先认得北。 我们介绍这个课程,具有正本清源的意义: (1)从源头上讲清楚,孟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孟子思想到底反映了什么样的人格境界,孟子到底在说什么。 (2)聚焦于孟子说“性善”的原理。 这是孟子全部思想主张的核心与基础。抓住这个核心,孟子究竟讲什么、主张什么就一目了然。 (3)孟子说“性善”,原本不是今人所谓“性善论”、不是“人性的哲学”。所有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诠释的,无论是反对还是维护孟子的,都读错了。 (4)我们要从经典文本入手,看看孟子究竟讲什么。
节目(28)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燕京同道书院

燕京同道书院

思想飘散,不知道该说点啥~
关注
走进《中庸》| “走进经典”系列
723
一、【作者简介】 陈达隆,旅美学者,融会中西,深研中华传统文化数十年。其学以古圣贤为师,出入各家学术,贯通儒释道精髓。 长期讲学于国内外。在北京发起创立燕京同道书院和燕京读书会,十几年来致力于深耕社会有志青年,定期指导精读经典,组织国内外的学术交流,蜚声于京城国学界。 在长期教学中形成了独特的学习方法路径:对面亲聆,体贴古人。由此突破古今学术的局限,亲见中华古圣贤的境界传承,揭示中华传统的生命智慧之道。 二、【专辑简介】 本专辑《走进中庸》,是《走进经典》的系列课程之一。 29节精炼讲解,引领听众走进一个完全不同以往的视角,还原经典的内在脉络,亲见古人作经典的用心和境界。 每天10分钟,带给你耳目一新的学习体验。 《中庸》的作者是孔子的孙子子思,作于先秦春秋时期之末,历来被看作儒家典籍里面最为高妙而难读的经典之一。 可是这么重要的经典,长期以来被错误解读,因为读不通而被当作支离破碎的文献,还被扭曲成“折衷和稀泥”的市侩哲学。太可惜了! 我提出这个观点:《中庸》所要阐述的内容,一篇《中庸》的宗旨,叫做“圣贤之学”。这应当是我们研究《中庸》的一个出发点。 本课程循着文本的脉络展开,完整呈现了“中庸”这个用语的原初涵义:中庸者,君子以天命为本,以礼为用;无为而天下平。无为即“中”;天下平治,在日用平常之间,即“庸”。 天命存于礼,率性现于礼,修身在于礼,教化成于礼。 《中庸》一书不是绝妙玄远的天书(一般所谓“极高明”),不是讲遥不可及藐不可见的天理或哲学(一般所谓“超越”),而是讲述我们生命的本源依据(天命天道)如何体现于日用平常之中、如何从这个日用平常中学习修炼而得以把握、圣道的延续和复制又如何以日用平常的方式影响到社稷的根本福祉。这也就是圣人之道、中庸之道了。 希望这门课程开启您对生命意义的醒觉追求之路。 欢迎您关注我们的《论语》《孟子》《大学》《阳明学》《庄子》系列课程。
走进《孟子》| “走进经典”系列
120
一、【作者简介】 陈达隆,旅美学者,融会中西,深研中华传统文化数十年。其学以古圣贤为师,出入各家学术,贯通儒释道精髓。 长期讲学于国内外。在北京发起创立燕京同道书院和燕京读书会,十几年来致力于深耕社会有志青年,定期指导精读经典,组织国内外的学术交流,蜚声于京城国学界。 在长期教学中形成了独特的学习方法路径:对面亲聆,体贴古人。由此突破古今学术的局限,亲见中华古圣贤的境界传承,揭示中华传统的生命智慧之道。 二、【专辑简介】 《走进孟子》,是《走进经典》的系列课程之一。 27节精炼讲解,引领听众走进一个完全不同以往的视角,还原经典的内在脉络,亲见古人作经典的用心和境界。 每天10分钟,带给你耳目一新的学习体验。 孟子生活在先秦的战国时期,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在后世被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一百多年来,随着西方文明输入“启蒙”,“圣人”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孟子作为教条退出去,出现越来越多批评孟子的声音。 这是出现在历史大转折时代的历史现象。 孟子对我们当代人,这个意义在哪里?这是我们今天要讲孟子的原因。 孟子的特点,一是“敢说话”,诠释尧舜、孔子等古圣人的思想,譬喻生动淋漓尽致,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二是他“善辩”,说理透彻,言辞犀利,因此也是历史上和学术争论关系最密切的一位人物。 围绕孟子之所以存在这么多的争议,这些解读或“诠释都出于某种时代的原因而陷于先入为主的框架之中,从来没有人老老实实地去听孟子讲话、去读懂孟子。一百年来的混乱现象,源于两千年来没有人真正了解孟子的原意。自然也就没有可能向后代传递孟子的真精神。 我们先要弄清楚,孟子在他那个时代是个什么人,他本来在讲什么。这个道理,是不是不难理解啊?好比一个说向南,一个说向北。你总得先找到北、先认得北。 我们介绍这个课程,具有正本清源的意义: (1)从源头上讲清楚,孟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孟子思想到底反映了什么样的人格境界,孟子到底在说什么。 (2)聚焦于孟子说“性善”的原理。 这是孟子全部思想主张的核心与基础。抓住这个核心,孟子究竟讲什么、主张什么就一目了然。 (3)孟子说“性善”,原本不是今人所谓“性善论”、不是“人性的哲学”。所有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诠释的,无论是反对还是维护孟子的,都读错了。 (4)我们要从经典文本入手,看看孟子究竟讲什么。
走进《大学》| “走进经典”系列
---
一、【作者简介】 陈达隆,旅美学者,融会中西,深研中华传统文化数十年。其学以古圣贤为师,出入各家学术,贯通儒释道精髓。 长期讲学于国内外。在北京发起创立燕京同道书院和燕京读书会,十几年来致力于深耕社会有志青年,定期指导精读经典,组织国内外的学术交流,蜚声于京城国学界。 在长期教学中形成了独特的学习方法路径:对面亲聆,体贴古人。由此突破古今学术的局限,亲见中华古圣贤的境界传承,揭示中华传统的生命智慧之道。 二、【专辑简介】 本专辑《走进大学.格物致知之道》,是《走进经典》的系列课程之一。 16节精炼讲解,引领听众走进一个完全不同以往的视角,还原经典的精神脉络,亲见古人的用心和境界,揭示对于当代人的意义和实践应用。 每天10分钟,带给你耳目一新的学习体验。 宋代大儒朱熹注释的《大学章句集注》,是八百年来影响最广泛的《大学》文本和注解。 朱子认为,如果用最简要的一句话概括“大学”,就只有四个字:“格物致知”。离开“格物致知”这个核心要点,讲修身和大人君子之道都是空中楼阁。 可见,要懂得朱子讲的“格物”工夫,才算是懂得朱子的学问。而这也是历来学术上的纠缠困惑之域。古今争辩“一草一木都有理”,几百年来,有谁真听懂了朱子说话:“所谓格物,便是要就这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 我们解读《大学》,特别安排这一门课程,讨论朱子对“格物致知”的解说。重点是介绍朱子“格物致知补注” 指示的功夫和见地,廓清误读,还原古人,传续大人君子之道。 中华圣人之学,从三代传承到孔孟,下启程朱陆王。“格物致知”像武功秘籍一样,传到后来变成了大家都认得字的模样、却不懂其意的秘密法门。 听我们揭开这个秘密: (1)格物的用力处,在打除人欲,穷究天理。 (2)天理,是关于“人类如何在天地间生存”的真理。 (3)格物,是复制古圣人学习的“状态”,而不是一个概念。 (4)致知,是亲见古人心地,惟精惟一,感而遂通。 (5)格物致知,不离日用平常,就是生活的内容。 我们这门课程,围绕朱子的“格物致知补注”,讨论四个部分:疏通朱子注的文意、历来关于“格物”的争议、朱子格物的方法和功夫、白话现代人格物致知的原理。 欢迎大家和我一起走进《大学》这部经典和“格物致知”的体验天地。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孔子传
孔子传
高校执教大半生,潜心研究孔孟十四载! 《论语译注评》《孟子译注评》《大学·中庸译注评》作者,著名学者毕宝魁倾心为孔子立传! 中国现代评书表演艺术家王传林精心演绎,妙趣横生中,系统还原历史中真实的孔子! 至圣先师 万世师表 真正走进孔子的内心世界,还原孔子入世进取的鲜活形象,观照我们现实的言行与人生选择。 打破对孔子的平面认知、孤立解读,打破刻板印象,全面了解一个有血有肉的圣人,走进孔子的精神世界。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将文化还原进历史,理解孔子著作后的历史意义,走进春秋时代,深切体悟儒家思想。 全景式地呈现孔子一生的行迹以及周游列国、教书育人的图景和初衷,涉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思想以及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并选入了《论语》中的部分章节,揭开《论语》的精神实质。 孔子关于“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一章,两千年来一直遭受诟病,本书在相关情节中轻轻点出,令人信服,为孔子正名;楚狂接舆见孔子之背景与话语的深意,前此书中无揭示者,此书为新见且合乎逻辑与情理。阅读此书对于理解《论语》将有极大补益。 全面梳理古代典籍中有关孔子生平事迹的相关著述,史诗考据,生动演绎,老少皆宜。 这是一本准备了将近四十年的书。 这是一部关于孔子的历史传记作品。 作者毕宝魁梳理了古代典籍中有关孔子生平事迹的相关著述,以传记体的形式和简明浅近的语言,系统地书写了孔子的一生,力图让这位中国儒家学派的圣人的形象更清晰、更鲜活,并从孔子的言行中领悟其富有哲理的思想,从而观照现实中我们自身的言行。 作者在高校讲授古代文学并潜心于孔孟研究多年,出版孔孟相关著作多部,而这部《孔子传》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写就的。本书兼有学术文本和通俗文本的双重特点,全景式地呈现了孔子一生的行迹以及周游列国、教书育人的图景和初衷,涉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思想以及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并选入了《论语》中的部分章节如“子见南子”“宰予昼寝”等内容,对真正认识和了解孔子以及《论语》的精神实质将有所启迪。 ◆孔子究竟出生在公历哪一年? 孔子的生日千真万确是鲁襄公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而这一天的准确日期便是公元前552年10月9日。同时,孔子的再传弟子撰写的著作《春秋公羊传》和《春秋穀梁传》中在同一个位置写着“庚子,孔子生”。更关键的证据是鲁襄公二十一年有日食,而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没有相关的记载。这条天象的记载与科学推断完全吻合,更是孔子生于该年的不可推翻的铁证。 ◆孔子对取舍的洞见原则 子贡出使诸侯国赎回鲁国人,没有按照规定领取府库的补贴金,孔子不但没有表扬反而批评了他。因为,每个人只要对社会或他人作出贡献,就应当心安理得地领取相应的报酬而不应当不取。如果付出劳动而不要报酬,这样会给别人带来不好的影响,或不具备示范意义。该得的就得,不该得的不苟取,一切以合理、公平为原则。 ◆孔子为何周游列国? 孔子为政三年多来政绩斐然,尤其是做了大司寇兼摄相事后的“堕三都”举措更是加强了国君权力,凝聚了顺应民心的政治智慧。齐国感到威胁,欲以“美人宝马计”离间,于是阴谋送给鲁国美女、宝马,而鲁定公及“三桓”因孔子反对收受便疏远了孔子。自此,“堕三都”半途而废,孔子彻底失望,于是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以寻求被贤君赏识重用的机会。 ◆孔子最早的三名学生和最得意的三大弟子 孔子“三十而立”,开办教育,培养人才,并有志逐步恢复“周礼”和西周初年的社会秩序。于是,冉伯牛、颜路、闵子骞成了孔子最早的三名学生。在孔子三千弟子中,孔子最得意的三大弟子是颜回、子路和子贡。其中,颜回守信贤良,富有领导力;子路勇猛,坚持正义,后因“君子死,冠不免”而被乱刀砍死;子贡机敏善辩,不但是外交的奇才,还是孔子思想的卫道者。
762175
走进《大学》| “走进经典”系列
走进《大学》| “走进经典”系列
一、【作者简介】 陈达隆,旅美学者,融会中西,深研中华传统文化数十年。其学以古圣贤为师,出入各家学术,贯通儒释道精髓。 长期讲学于国内外。在北京发起创立燕京同道书院和燕京读书会,十几年来致力于深耕社会有志青年,定期指导精读经典,组织国内外的学术交流,蜚声于京城国学界。 在长期教学中形成了独特的学习方法路径:对面亲聆,体贴古人。由此突破古今学术的局限,亲见中华古圣贤的境界传承,揭示中华传统的生命智慧之道。 二、【专辑简介】 本专辑《走进大学.格物致知之道》,是《走进经典》的系列课程之一。 16节精炼讲解,引领听众走进一个完全不同以往的视角,还原经典的精神脉络,亲见古人的用心和境界,揭示对于当代人的意义和实践应用。 每天10分钟,带给你耳目一新的学习体验。 宋代大儒朱熹注释的《大学章句集注》,是八百年来影响最广泛的《大学》文本和注解。 朱子认为,如果用最简要的一句话概括“大学”,就只有四个字:“格物致知”。离开“格物致知”这个核心要点,讲修身和大人君子之道都是空中楼阁。 可见,要懂得朱子讲的“格物”工夫,才算是懂得朱子的学问。而这也是历来学术上的纠缠困惑之域。古今争辩“一草一木都有理”,几百年来,有谁真听懂了朱子说话:“所谓格物,便是要就这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 我们解读《大学》,特别安排这一门课程,讨论朱子对“格物致知”的解说。重点是介绍朱子“格物致知补注” 指示的功夫和见地,廓清误读,还原古人,传续大人君子之道。 中华圣人之学,从三代传承到孔孟,下启程朱陆王。“格物致知”像武功秘籍一样,传到后来变成了大家都认得字的模样、却不懂其意的秘密法门。 听我们揭开这个秘密: (1)格物的用力处,在打除人欲,穷究天理。 (2)天理,是关于“人类如何在天地间生存”的真理。 (3)格物,是复制古圣人学习的“状态”,而不是一个概念。 (4)致知,是亲见古人心地,惟精惟一,感而遂通。 (5)格物致知,不离日用平常,就是生活的内容。 我们这门课程,围绕朱子的“格物致知补注”,讨论四个部分:疏通朱子注的文意、历来关于“格物”的争议、朱子格物的方法和功夫、白话现代人格物致知的原理。 欢迎大家和我一起走进《大学》这部经典和“格物致知”的体验天地。
---17
走进《中庸》| “走进经典”系列
走进《中庸》| “走进经典”系列
一、【作者简介】 陈达隆,旅美学者,融会中西,深研中华传统文化数十年。其学以古圣贤为师,出入各家学术,贯通儒释道精髓。 长期讲学于国内外。在北京发起创立燕京同道书院和燕京读书会,十几年来致力于深耕社会有志青年,定期指导精读经典,组织国内外的学术交流,蜚声于京城国学界。 在长期教学中形成了独特的学习方法路径:对面亲聆,体贴古人。由此突破古今学术的局限,亲见中华古圣贤的境界传承,揭示中华传统的生命智慧之道。 二、【专辑简介】 本专辑《走进中庸》,是《走进经典》的系列课程之一。 29节精炼讲解,引领听众走进一个完全不同以往的视角,还原经典的内在脉络,亲见古人作经典的用心和境界。 每天10分钟,带给你耳目一新的学习体验。 《中庸》的作者是孔子的孙子子思,作于先秦春秋时期之末,历来被看作儒家典籍里面最为高妙而难读的经典之一。 可是这么重要的经典,长期以来被错误解读,因为读不通而被当作支离破碎的文献,还被扭曲成“折衷和稀泥”的市侩哲学。太可惜了! 我提出这个观点:《中庸》所要阐述的内容,一篇《中庸》的宗旨,叫做“圣贤之学”。这应当是我们研究《中庸》的一个出发点。 本课程循着文本的脉络展开,完整呈现了“中庸”这个用语的原初涵义:中庸者,君子以天命为本,以礼为用;无为而天下平。无为即“中”;天下平治,在日用平常之间,即“庸”。 天命存于礼,率性现于礼,修身在于礼,教化成于礼。 《中庸》一书不是绝妙玄远的天书(一般所谓“极高明”),不是讲遥不可及藐不可见的天理或哲学(一般所谓“超越”),而是讲述我们生命的本源依据(天命天道)如何体现于日用平常之中、如何从这个日用平常中学习修炼而得以把握、圣道的延续和复制又如何以日用平常的方式影响到社稷的根本福祉。这也就是圣人之道、中庸之道了。 希望这门课程开启您对生命意义的醒觉追求之路。 欢迎您关注我们的《论语》《孟子》《大学》《阳明学》《庄子》系列课程。
72330
精读《素书》学智慧谋略|国学经典
精读《素书》学智慧谋略|国学经典
《素书》为秦末黄石公作,民间视为奇书、天书。它提出'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以道理为宗旨,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本原。传说黄石公三试张良,而后把此书授予张良,张良凭借此书,助刘邦定江山。 《素书》和《论语》类似,是一部语录体的著作,全文共1360字,共分六章。分别是: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德宗道、遵义、安礼。“素”字就是“朴素、简单”的意思,《素书》的名字换一个角度来解析,就是一本简单的书,大家应该也听过另外一句话:大道至简。 《素书》中包含了作者修身正己、为人处世、领导谋略、治国安邦的四大思想体系,但无论它为世人提供了多少经世致用之术,其根本都在于个人的修养与顺应世事规律。正如书中所言,“德足以怀远”,“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想要在世间立足,除了要有智慧、懂谋略之外,更重要的是加强个人修养。 人们常说“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其实朴素的道理就那么多,一本薄薄的《素书》已经道出了许多。但是只有自己悟出的道理才能帮你更好度过这一生,在这个过程中,希望珊珊老师对《素书》的解析,能对你有所帮助。
27.8万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