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壶灌顶 Bistro
86

提壶灌顶 Bistro

主播:X w X
·关于BYJOY品牌官方「提壶灌顶」· 一档关于探索生活方式无限可能的中文播客栏目 对话各行各业的有趣的朋友们,多方位体现 BYJOY百汣的品牌精神「HARMONY」
·关于BYJOY品牌官方「提壶灌顶」· 一档关于探索生活方式无限可能的中文播客栏目 对话各行各业的有趣的朋友们,多方位体现 BYJOY百汣的品牌精神「HARMONY」
节目(7)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X w X

X w X

多方位体现 BYJOY百汣的品牌精神「HARMONY」 一档关于探索生活方式无限可能的中文播客栏目
关注
提壶灌顶 Bistro
86
·关于BYJOY品牌官方「提壶灌顶」· 一档关于探索生活方式无限可能的中文播客栏目 对话各行各业的有趣的朋友们,多方位体现 BYJOY百汣的品牌精神「HARMONY」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葛莉茉《巴赫》
葛莉茉《巴赫》
这张专辑是法国女钢琴家葛莉茉演奏巴赫的键盘作品与改编曲,担任协奏的是不来梅德意志室内爱乐乐团。 葛莉茉演奏的巴赫,就像古老黄昏映现在当今的天空下,云彩里有着苍凉与新鲜的色彩。从她指下流泻而出的巴赫,犹如她徘徊在日耳曼古老小城曲曲折折的街巷里,倾听从远处小教堂里飘忽而来的钟声,混合着她孤旅者与朝圣者的心音。夕阳映照下的是她身穿牛仔裤的身影。 葛莉茉的演奏中,巴赫的浪漫、伤感,天真、圆融,像一道流光溢彩的背景,凸显而出的是生命沉静而旷远的质感,那种人生中的风雨与星光,相伴而行,有欣慰,也有些许的惆怅。所有的倾诉在节奏的变换和旋律的回荡中,直至言辞难以抵达之处,那是一种存在于内心深处的演奏者与聆听者自在交谈的声音。在只属于自己的春日下午,独自体验着琴声中生命的宁静与辽阔。葛莉茉指间的巴赫,将她原来的烦躁与不安洗得干干净净,一派空山春雨,如果巴赫再世,不知道他是喜欢古尔德,还是钟意这位貌美如春的葛莉茉更多一点? 从葛莉茉这里听到的,完全不同于古尔德。听觉被她的纤指牵引,来到春天记忆的最深处,那些旧日的诗句网获了此时所有的情绪,让人很快坠入美丽的深渊,犹如坠入爱河;她那种奔放的抒情就像汩汩的流水,注入月光下的池塘,有种经历了漫长的跋涉与等待之后,终于找到归宿,一吐为快的感觉。那泠泠的琴声循环漫步、翩翩舞动,时而舒缓安详、时而热烈奔放。你会感觉她从巴赫身边的绿荫下出发,却在路上经历了旷野、沙漠与河流。那自在的弹奏与完美之风里有着郁结和愁闷,也有着明媚与轻灵,以及仿佛置身于别处的回忆与思考……闭目游神间,不远处,仿佛葛莉茉就坐在那里,正在用她的身体和心灵演奏巴赫。
12216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拜伦·坚尼斯》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拜伦·坚尼斯》
这张专辑收录了拜伦·坚尼斯的演奏录音,包括巴赫、贝多芬、肖邦、李斯特、舒伯特、勃拉姆斯的钢琴独奏作品。 拜伦·坚尼斯(Byron Janis,1928-)美国钢琴家。坚尼斯追求音色与表情,擅长演奏拉赫玛尼诺夫和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 坚尼斯曲目跨及十九到二十世纪初:拉赫玛尼诺夫、普罗科菲耶夫和李斯特协奏曲,贝多芬和勃拉姆斯的奏鸣曲、舒伯特和舒曼的作品,但他还是对肖邦有着特殊的偏爱。除音乐本身外,坚尼斯本身的气质恐怕比音乐本身更能表达“肖邦”的特性。如同哈洛德·勋伯格所描述:“在舞台上,坚尼斯瘦长、几乎弱不禁风的样子,几乎马上唤起台下女性观众的母性怜爱本能,就像肖邦本人再现一样。等到他弹完一首《夜曲》 ,半数观众都猜想会有位乔治·桑从后台走出来,搀扶着他前往地中海静养。” 坚尼斯形容他和肖邦的关系为“灵魂交感”。坚尼斯阐述道:“肖邦对他的弟子说过许多次‘用你的灵魂去弹奏。’如果你想创造真正伟大的音乐,就必需得这么做。如同现实生活,你付出愈多,得到的回馈也愈多。有人害怕无保留的付出,但是对我来说,只有全心付出才能唤起最高的美感和表现这个世界的神秘。让灵魂充分歌唱是妙不可言的经验。如果技巧真能和自己想象力结合,然后呢,神奇的事就会发生。你可以称它为交感、出神入化、浑然物外……随便你。反正它就是‘音乐’,不再是钢琴、也不再是音乐家:此时音乐的境界早已超越这一切。” 坚尼斯相信他“确实和肖邦有些奇妙的因缘,最早是1955年在诺昂特巧遇阿萝蕾·桑(Aurore Lauth Sand) ,也就是乔治·桑的孙女。接着是他发现了四份肖邦从未发表过的手稿,然后又在法国电视台的电视节目中演出肖邦这个角色。”如同霍洛维兹一样,坚尼斯的特点在于优美的歌唱性。如同坚尼斯告诉学生:“你不是钢琴家,而是位歌唱家。当然你学的是这种乐器,但你其实是同时扮演歌唱家和伴奏两个角色。有很多年轻学生觉得怯于去‘唱 ’ 。以前肖邦就建议他的学生,常去听伟大声乐家演唱,你就知道怎么弹钢琴。”
5730
20世纪伟大钢琴家《罗莎琳·杜蕾克2》
20世纪伟大钢琴家《罗莎琳·杜蕾克2》
这张专辑收录了罗莎琳·杜蕾克的演奏录音,包括巴赫的键盘独奏作品。1973年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里,杜蕾克第一次在大键琴上演奏《哥德堡变奏曲》而且得到空前的成功,休息时间过后,她又在钢琴上重复弹奏这部作品。不过由于钢琴丰富的色彩以及对位平稳明晰的声音,杜蕾克还是以钢琴演奏的版本最著名,而且是键盘演奏史上重要的里程碑。1957年在伦敦演奏《哥德堡变奏曲》后,一个乐评人写道:“杜蕾克小姐多样性的触键相当不可思议,活泼的节奏与分句让纯正主义观点,即,只有大键琴才能再现巴赫变得毫无意义。她能够随心所欲地弹出大键琴、古钢琴的音色。她的节奏冲劲让地道的对位在音乐中自然浮现。” 在处理以钢琴或大键琴来演奏巴赫作品的问题上,杜蕾克这样驳斥那些大力主张巴赫还不知道有钢琴这个乐器存在的人。“巴赫是否知道钢琴存在的根本问题,”她这样写:“很明显已经有西尔伯曼钢琴公司贩卖钢琴给布兰茨基伯爵的收据这个历史文献提供答案。这份历史文件的内容已经说明是巴赫真迹的签名,日期是1749年5月,莱比锡,表示这椿买卖是由巴赫办理。” 然而巴赫的钢琴作品不是只有简单的美感或风格合宜与否的问题。如同杜蕾克所指出,“《哥德堡变奏曲》在整个十九世纪都被认为无法在钢琴上演奏,因为音乐里有太多复音以及(演奏者)型体上的问题,因为当时认为双手在键盘上是不可能交替演奏的,布索尼因而重新修订这部作品。用布索尼的话来解释他的意图是最好的:‘为了挽救这部极为优秀的作品在音乐厅里的命运,缩短全曲或重新释义好让听众能够接受、演奏者能够弹奏是相当必要的。在这个版本里,乐曲后半部的建议是尽量一开始就忽略反复记号。附带说明,经过考虑后,我认为省去其中几段变段是最适合对一般大众演出的方法。’所以布索尼建议在音乐会中省略十段变奏,其中有七段是卡农,由此打破全曲的架构与卡农的旨趣。他也建议使用一些简化、添加与扩展后的技巧,布索尼都是遵循巴赫的版本变更,然而不幸的是,有时候布索尼会往没有指示的地方让谱上的主题合并,这是布索尼,不是巴赫。布索尼的观点广为后代所采用与宣传,这是巴赫作品失真的背景原由之一,反对这种作法的音乐家都努力地想以更明确的想法接近巴赫。”
350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