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 在权力核心,正确与错误是相对的

00:00
12:59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玄明有声

玄明有声

思想飘散,不知道该说点啥~
关注
清朝官场三百年之抢班夺权
47.0万
从努尔哈赤塞北崛起到如今,时光已过数百年,除了脚下的大地和头顶的日月,世间唯一没有变化的就是人性。虽然金戈铁马,刀头舔血的战争岁月已成为故事,但书中描述的努尔哈赤、皇太极治下的每一个人之间的明争暗斗、利用与被利用、做事与做人的纠结,却大同小异地在每一个职场人身上重新演绎。 身在职场,很多事情不是你我淡然处之就能避免的。置身职场,太多的悲剧、遗憾都是缘于对人、对于人性、对于人组成的圈子认识不足而造成的。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作者对于真实历史的解读犹如一把冷静透彻的手术刀,一层层剥开所谓国仇家恨、忠奸好坏各种说辞的重重包裹,揭示圈主、拥趸、帮凶的种种作为,分析了圈子、圈套,各人抉择与最终命运的必然归宿。犹如醍醐灌顶,让人茅塞顿开。
近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12.1万
民国通俗小说《近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作者李涵秋。李涵秋生于1873,卒于1923,清末民初文学家。名应漳,字涵秋,号韵花,别署“沁香阁主人”。扬州人。二十岁中秀才。曾做家庭教师、报刊主编同时撰写小说等文学作品。他的作品曾纸贵洛阳,不胫而走。其中《近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可与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相媲美。她让你尽观民国初年世态,品尽百态人情。至今读来仍让人振聋发聩,触目惊心,回味无穷。
《毛人凤传》(1898-1956)
654.4万
您好,听众朋友,从今天开始,玄鸣有声将为您讲述人物传记,毛人凤(1898—1956)。提起臭名昭著的国民党特务机构军统。 或许很多人只知道戴笠,而不了解毛人凤,他曾作为军统的实际一把手,比戴笠更狠毒,更残暴,更阴险。 他被称为笑面虎、毛军师,他的为官秘诀是忍、等、狠。毛人凤一生的命运牵连着国共谍战的秘闻,有勾心斗角,有血腥屠杀,也有风情旖旎。 而最后,他随着国民党败退台湾,最终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本专辑将带你走进那段历史,走近毛人凤的内心世界,解读毛人凤的一生。 欢迎您收听。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有声中国通史
有声中国通史
世界上有四大古文明(普遍言之),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还有中国。这其中我中华文明非最古老,却是唯一延续至今,因而不用冠以“古”字之文明。 中华民族拥有世界上最悠久之文明史,这是我等炎黄子孙骄傲与财富。但不幸者,近两百年中华文明正经历前所未有之危机,在历史长河中驶入近乎绝望之低谷。 世界格局改变,西方列强侵入之初,国人对民族之过去开始彷徨、迷惑。国势日微,进而怀疑、怨恨以致摒弃。 几十年历尽磨难与鲜血屏退外敌之后,更欲彻底粉碎五千年之过去,抹去华夏历史之痕迹。进而希望现代中国与古代中国彻底决裂,最终摆脱贫穷落后之现状迎接富裕发达之未来。 行为西化、废除汉字、拒绝继承、消灭传统,我等用尽一切自毁基石,结果却是注定之邯郸学步。 在历经无比惨痛之彻骨教训,付出不可挽回之泣血损失后,终静心明视、客观深思。终知世间万物万事未有不变,兴衰起落乃为必然。然中华民族极衰而不消、膏肓而未亡,虽为国之不祚亦显我文明力之顽强。故国民乃知习古圣先贤之智、立伍仟文明之本,我华夏无日必兴。 所庆幸者,近代虽有诸多因民族国家的困顿而失智,妄图消灭华夏民族之过去者;亦有处乱不惊、洞若观火,深知历史文化乃民族之根基进而担当传承者。 钱穆先生即为后者之代表,读罢其《阅尽沧桑,读史明智》(写于抗战时期)一文,甚感与之暗合。特引用其中两部,供诸位感受。 引一: 今人率言“革新”,然革新固当知旧。不识病象,何施刀药?仅为一种凭空抽象之理想,蛮干强为,求其实现,鲁莽灭裂,于现状有破坏无改进。凡对于已往历史抱一种革命的蔑视者,此皆一切真正进步之劲敌也。惟藉过去乃可认识现在,亦惟对现在有真实之认识,乃能对现在有真实之改进。故所贵于历史智识者,又不仅于鉴古而知今,乃将未来精神尽其一部分孕育与向导之责也。且人类常情,必先“认识”乃生“感情”。人最亲者父母,其次兄弟、夫妇乃至朋友。凡其所爱,必其所知。人惟为其所爱而奋战牺牲。人亦惟爱其所崇重,人亦惟崇重其所认识与了知。惟知之深,故爱之切。若一民族对其已往历史无所了知,此必为无文化之民族。此民族中之分子,对其民族,必无甚深之爱,必不能为其民族真奋战而牺牲,此民族终将无争存于并世之力量。今国人方蔑弃其本国已往之历史,以为无足重视;既已对其民族已往文化,懵无所知,而犹空呼爱国。 故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欲其国民对国家当前有真实之改进,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往历史有真实了解。 引二: 抑思之又思之,断断无一国人之相率鄙弃其一国之史,而其国其族犹可以长存于天地之间者。 有其貂前,何费尾后,省去无数心思笔墨和忧愤酸苦,幸甚幸甚。 然既有诸位前辈之作,今下何必再续?原因有三: 其一、前辈之通史,多作于战乱困苦时期,可参考资料、文物不便且不足难免缺憾。如张荫麟先生作《中国史纲》写到“可惜写此段时,殷墟的铜器,作者尚无缘寓目。兹根据他人参观(民二十六年夏教育部第二次全国美术展会所陈列者)的报告,略记二器,以见一斑。” 又如钱穆先生之《国史大纲》,乃是战火纷飞中随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辗转大半个中国后,写于云南昆明岩泉寺,当时之条件可想而知。 而今日之网络瀚博迅达,各地博物馆(院)如需即至,此时作通史可更完备详尽。 其二、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文化研究处于停滞,后经历浩劫我之文化出现断档与割裂,国史研究沉寂乏人。现值此民族中兴之时,当以见证者之目光再作国史,以告诸位先生,以传我华夏文明之史。 其三、传播要务实,要以时代为基础,方见成效。台湾大学教授台静农先生,在为《白话史记》作序时写到: 今后要使中国历史文化不专属于少数学人的知识,古书今译是最为切要的。或有人以为这样会失去原文的意味,其实不然,只要是认真的译文,不会有“嚼饭与人”之感的。 ...... 更可注意的,司马迁引《尚书》,即以今文易古语,足见我们伟大的太史公,早已这样做了。可是司马迁这一卓越的观念,并未影响了后人,直到两千年后的今日,因时代的需要,才知道古书今译已是刻不容缓的事了。 降低门槛,引人入门,进而精深,本人深以为是。因此再作有声版中国通史,旨在通过这一流行简便之方式,让更多人热爱自己民族之历史。 望我辈在五千年之历史长河中找出中华文明延绵不绝之众妙法门,获取古圣先贤璀璨光辉之深邃思想。 让我们一起将亲手丢弃之文明,点点寻回,共赴华夏中兴。 戊戌正月 写于独步堂
35.6万18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