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八百年
13.6万

周朝八百年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黄帝后代的周是“华夏”一词的肇造者与最初指代。
节目(7)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老韩论道

老韩论道

人人都是蜻蜓主播,欢迎关注老韩论道
关注
周朝八百年
13.6万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黄帝后代的周是“华夏”一词的肇造者与最初指代。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历史讲坛之大风歌:汉高祖刘邦的传奇一生
历史讲坛之大风歌:汉高祖刘邦的传奇一生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沛县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 秦时任沛县泗水亭长,因释放刑徒而亡匿于芒砀山中。陈胜起事后不久,刘邦集合三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被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马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军进驻霸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鸿门宴后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 楚汉战争前期,屡屡败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击败项羽后,统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于定陶氾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登基后一面消灭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异姓诸侯王,又裂土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另一面建章立制并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让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重农抑商, 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不仅安抚了人民,也促成了汉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开放与匈奴之间的关市,以缓和双方的关系。 公元前195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同年崩,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 。
58.4万45
有声中国通史
有声中国通史
世界上有四大古文明(普遍言之),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还有中国。这其中我中华文明非最古老,却是唯一延续至今,因而不用冠以“古”字之文明。 中华民族拥有世界上最悠久之文明史,这是我等炎黄子孙骄傲与财富。但不幸者,近两百年中华文明正经历前所未有之危机,在历史长河中驶入近乎绝望之低谷。 世界格局改变,西方列强侵入之初,国人对民族之过去开始彷徨、迷惑。国势日微,进而怀疑、怨恨以致摒弃。 几十年历尽磨难与鲜血屏退外敌之后,更欲彻底粉碎五千年之过去,抹去华夏历史之痕迹。进而希望现代中国与古代中国彻底决裂,最终摆脱贫穷落后之现状迎接富裕发达之未来。 行为西化、废除汉字、拒绝继承、消灭传统,我等用尽一切自毁基石,结果却是注定之邯郸学步。 在历经无比惨痛之彻骨教训,付出不可挽回之泣血损失后,终静心明视、客观深思。终知世间万物万事未有不变,兴衰起落乃为必然。然中华民族极衰而不消、膏肓而未亡,虽为国之不祚亦显我文明力之顽强。故国民乃知习古圣先贤之智、立伍仟文明之本,我华夏无日必兴。 所庆幸者,近代虽有诸多因民族国家的困顿而失智,妄图消灭华夏民族之过去者;亦有处乱不惊、洞若观火,深知历史文化乃民族之根基进而担当传承者。 钱穆先生即为后者之代表,读罢其《阅尽沧桑,读史明智》(写于抗战时期)一文,甚感与之暗合。特引用其中两部,供诸位感受。 引一: 今人率言“革新”,然革新固当知旧。不识病象,何施刀药?仅为一种凭空抽象之理想,蛮干强为,求其实现,鲁莽灭裂,于现状有破坏无改进。凡对于已往历史抱一种革命的蔑视者,此皆一切真正进步之劲敌也。惟藉过去乃可认识现在,亦惟对现在有真实之认识,乃能对现在有真实之改进。故所贵于历史智识者,又不仅于鉴古而知今,乃将未来精神尽其一部分孕育与向导之责也。且人类常情,必先“认识”乃生“感情”。人最亲者父母,其次兄弟、夫妇乃至朋友。凡其所爱,必其所知。人惟为其所爱而奋战牺牲。人亦惟爱其所崇重,人亦惟崇重其所认识与了知。惟知之深,故爱之切。若一民族对其已往历史无所了知,此必为无文化之民族。此民族中之分子,对其民族,必无甚深之爱,必不能为其民族真奋战而牺牲,此民族终将无争存于并世之力量。今国人方蔑弃其本国已往之历史,以为无足重视;既已对其民族已往文化,懵无所知,而犹空呼爱国。 故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欲其国民对国家当前有真实之改进,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往历史有真实了解。 引二: 抑思之又思之,断断无一国人之相率鄙弃其一国之史,而其国其族犹可以长存于天地之间者。 有其貂前,何费尾后,省去无数心思笔墨和忧愤酸苦,幸甚幸甚。 然既有诸位前辈之作,今下何必再续?原因有三: 其一、前辈之通史,多作于战乱困苦时期,可参考资料、文物不便且不足难免缺憾。如张荫麟先生作《中国史纲》写到“可惜写此段时,殷墟的铜器,作者尚无缘寓目。兹根据他人参观(民二十六年夏教育部第二次全国美术展会所陈列者)的报告,略记二器,以见一斑。” 又如钱穆先生之《国史大纲》,乃是战火纷飞中随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辗转大半个中国后,写于云南昆明岩泉寺,当时之条件可想而知。 而今日之网络瀚博迅达,各地博物馆(院)如需即至,此时作通史可更完备详尽。 其二、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文化研究处于停滞,后经历浩劫我之文化出现断档与割裂,国史研究沉寂乏人。现值此民族中兴之时,当以见证者之目光再作国史,以告诸位先生,以传我华夏文明之史。 其三、传播要务实,要以时代为基础,方见成效。台湾大学教授台静农先生,在为《白话史记》作序时写到: 今后要使中国历史文化不专属于少数学人的知识,古书今译是最为切要的。或有人以为这样会失去原文的意味,其实不然,只要是认真的译文,不会有“嚼饭与人”之感的。 ...... 更可注意的,司马迁引《尚书》,即以今文易古语,足见我们伟大的太史公,早已这样做了。可是司马迁这一卓越的观念,并未影响了后人,直到两千年后的今日,因时代的需要,才知道古书今译已是刻不容缓的事了。 降低门槛,引人入门,进而精深,本人深以为是。因此再作有声版中国通史,旨在通过这一流行简便之方式,让更多人热爱自己民族之历史。 望我辈在五千年之历史长河中找出中华文明延绵不绝之众妙法门,获取古圣先贤璀璨光辉之深邃思想。 让我们一起将亲手丢弃之文明,点点寻回,共赴华夏中兴。 戊戌正月 写于独步堂
33.4万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