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String Quartet No.14 D810 - 3. Scherzo

00:00
03:39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波加尼《肖邦·夜曲全集》
172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波加尼演奏肖邦的21首夜曲。波加尼纯熟的技巧,无懈可击的演绎,配合灵巧精密的录音技巧,最崭新的科技器材,将这部钢琴音乐经典以完美无暇的音效全面显现。 天才横溢的年轻钢琴演奏家盖勒盖依·波加尼(Gergely Boganyi)出生于匈牙利华锡治市的音乐世家,曾就读于布达佩斯的李斯特音乐学院、赫斯辛基的西贝柳斯音乐学院、印第安纳大学音乐系及柏林祈恩斯蒂音乐学院,师承多位著名音乐名师,特别是安妮·费舍尔(Annie Fischer)对他的悉心教导影响至深。波加尼曾多次获国际音乐奖项,包括1993年度布达佩斯莫扎特及肖邦钢琴比赛第一奖及1996年度布达佩斯李斯特钢琴比赛大奖。 虽然肖邦的夜曲已经是许多著名钢琴家都挑战过的曲目,但是波加尼的演出带着一种轻松、自在的流动感受,无论是晶莹剔透的高音键、沉稳的低音键、和谐的泛音、完整的结构等等,都让聆听者有耳目一新的新鲜感。加上老虎鱼采用Fazioli F308平台钢琴,由麦克风混音后,立体声两轨讯号直接转为DSD,直接转为SACD的玻璃母盘。这种“直刻SACD”以最短的讯号路径、最简单的制程,让原始的讯号能够完整的重现,成功的收录了这个伟大的钢琴演奏。 肖邦一生所创作的21首钢琴《夜曲》是其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反映了他不同时期的创作特点,其浪漫的旋律和独特的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钢琴之王李斯特曾评价:肖邦在所有《夜曲》所赋予的出类拔萃的灵感与形式,是我们永远无法超越或与之并驾齐驱的。
最爱大提琴
285
这张大提琴作品精选辑收录了多位大提琴家的13首演奏录音。Julian Lloyd Webber、Natalie Clein、Mischa Maisk三位大师特别加盟了此专辑的制作。他们用琴声诠释了大提琴的忧郁。此专辑包含了布鲁赫的《希伯来祷歌》、圣-桑的《天鹅》、塔文娜的《护纱》和拉赫玛尼诺夫的《练声曲》等著名大提琴作品。
意大利四重奏《舒伯特·晚期弦乐四重奏》
450
这张专辑收录了意大利四重奏团演奏的舒伯特《晚期四首弦乐四重奏》。意大利四重奏团在技巧上、音色上都第一流的表现,把名噪一时的阿玛迪斯弦乐四重奏团的录音打得溃不成军。《企鹅唱片指南》评价三星带花,特别指出意大利四重奏团演奏的慢板简直太棒了。 《c小调第十二弦乐四重奏》D703,作于1820年,其实仅一个乐章,所以称作《四重奏片断》。这一个乐章为很快的快板,C小调,奏鸣曲式。以决定全曲性格震音的第一主题导入开始,第二主题为降A大调,下移大三度,与第一主题形成对照。第二主题移到降D大调,经高八度等反复4次,形成长大的发展性小结尾。发展部以降A大调开始,发展方法承续了呈示部小结尾的形态。再现部以复归于降B大调的第二主题始,再一次强调呈示部小结尾的发展,以第一主题形成尾声。 《a小调第十三弦乐四重奏》D804,标志着舒伯特进入了晚期四重奏创作阶段。这首作品在第二乐章引用了舒伯特的戏剧配乐《罗莎蒙德公主》的旋律,因此也称为《罗莎蒙德四重奏》。这部作品曲风典雅,情感细腻,在深邃而恬静的旋律中隐伏着忧郁和激动的情绪。那种稍纵即逝的美感令人着迷,成为舒伯特后期创作的杰作之一。 《d小调第十四弦乐四重奏》D810,创作于1824年,是舒伯特晚期弦乐四重奏中的杰作。由于其第二乐章采用了舒伯特创作于1817年的歌曲《死神与少女》的旋律,故这首四重奏也称为《死神与少女》。这首四重奏在内容上虽然与同名歌曲无对应联系,但其描绘的痛苦、恐惧、激情和抗争等音乐形象多少也反映了标题所表明的含义。作品以戏剧化的旋律和完美的创作技巧成为弦乐四重奏体裁中的名篇,并多次被电影和电视等其它艺术形式所引用。 《G大调第十五弦乐四重奏》D887,作于1826年。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20世纪伟大指挥家《卡罗·马里亚·朱里尼
20世纪伟大指挥家《卡罗·马里亚·朱里尼
这张专辑是意大利指挥家卡罗·马里亚·朱里尼的录音精选辑。参与演奏的乐团:爱乐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都灵广播交响乐团、维也纳交响乐团。 卡罗·马里亚·朱里尼(Carlo Maria Giulini,1914年5月9日-2005年6月14日)意大利指挥家,20世纪重要的指挥大师之一。朱里尼的指挥风格优美而华贵,注重细部的体现,又不失完整性。强劲处有如排山倒海,细婉时又好似潺溪回环,幽韵谐婉,让人感到情真意蕴,贴切自然;由此,得到了“一位有着贵族气质的杰出指挥家”的美誉——他以追求高雅的气质、细腻的旋律线条刻划和严谨的结构勾勒为特色;他指挥的管弦乐大都呈现出很高贵的表情,而对歌剧的处理可能更优于管弦乐。 唱片中最早的录音是1956年录制的斯特拉文斯基和比才的作品。爱乐乐团的情绪显得非常高昂,节奏富于变化,音色温暖而充满活力。两首曲子都是在金斯威音乐厅里录制的。另一首由爱乐乐团录制的曲目是马勒改编的舒曼《第3交响曲》,录音时间是1958年。同样,那种清澈、温暖的音色,也正是那时乐团录音的典型音色。在Abbey路录音室的那些录音,还要优于在金斯威音乐厅的录音。 《坦克雷迪序曲》录制于1964年。这些录音在很长时间都是作为EMI录音室里罗西尼序曲集的一部分。如果你聆听了这个录音,你就会感觉这就是所需要的那种诠释,并且富于朱里尼歌剧风格的特质。从过去从未发行过的录音角度来看,这是这个系列录音中最优秀的之一。因此,我们能够有机会更多地了解指挥家的艺术思想,而不是重复听一些过去已经发行的录音。 芝加哥交响乐团演奏的贝多芬《第7交响曲》是典型的大西洋彼岸的风格:宏大有力的铜管加上朱里尼在慢板乐章中一些自然活泼的诠释,但确实把舞曲中的精髓带给了听众。
1.4万28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