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听05第一章 战争的性质 (一)什么事战争·4

00:00
06:49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先读

先读

先读引领人生
关注
道德情操论
4407
《道德情操论》分为七部分,共修订过六次。在书中,作者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自律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道德情操论》对于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
世界经济简史
630
西方知识界一直将它与马克思的《资本论》相提并论。本书追溯了资本主义的诞生史,探讨了资本主义在西方产生的特有社会历史条件,阐述了资本主义之所以产生于西方,是基于其具有资本主义精神这一内在动力。全书内容详实,史料丰富,体现出韦伯对于西方古典经济学和社会学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大国学:季羡林口述史
3036
为了回顾自己的百年人生,给世人一个最终的交代,季羡林先生亲自致信温家宝总理,要求调山东大学蔡德贵教授做自己的学术助手,协助自己进行口述历史的工作先后进行口述录音75次,这是年近百岁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首次系统的、全面的、客观的、真实的讲述他的人生经历。 首次详细讲述家庭生活中与婶母、夫人彭德华相处的细节,留德期间与伊姆加德的交往经过,以及任教北大后被北大校花的妹妹追求的种种经历,以及人们非常关注的与前后几位秘书的交往经过,皆为首次披露。凡此种种,皆为一位百岁老人在人生最后阶段最真实感情的流露。而书中所涉及到的历史人物也可谓前所未有。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儒商精神与现代企业管理
儒商精神与现代企业管理
《儒商精神与现代企业管理》系列讲座,首创“东方企业管理”理念,主张用“东方管理思维”统帅企业决策,用“西方管理模式”保障落实执行,号召所有企业先做好人,再做能人,在追求企业爆发性突破发展的同时,更要追求企业持久生命力的建设,并在做大和做久的企业愿景树立的时候更多考虑持久经营,践行中华传统经典“生财有大道”理念,倡导更多企业家用商业行为造福百姓,利国利民。 本次课程包括《儒商精神》、《儒商涅槃》、《儒商复兴》和《儒商新时代》四大部分共二十三讲。第一部分主要通过先秦儒商鼻祖端木赐、陶朱公、吕不韦三位大家的商业理念和社会治理思想的介绍,回顾中华儒商的基因根本,分别从“儒”和“商”两个方面剖析“大学之道”和“小人之使”的对立统一关系,初步阐述“儒商”和商人的异同之处。第二部分主要通过晚清儒商三位杰出代表胡雪岩、张啬庵和宋嘉树的商业理念以及社会治理思想介绍,反思中华二千多年皇权社会下“儒商”的没落和坚韧,以及皇权终结爆发出来的儒商力量。第三部分主要通过三位卓越现代企业领袖李嘉诚、任正非、稻盛和夫的商业理念介绍,彰显后二战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商业繁荣,以及“儒商精神”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坚守与复兴。第四部分主要通过当代活跃的企业家群体审视和观察,探索十九大以后社会主义新时期儒商精神的弘扬,以及在全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下传统企业的转型战略,重申儒商精神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新时代。 “屯蒙堂”是国学研究传播平台,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关系,旨在面对工业文明日趋没落的互联网时代,为企业生存与发展提供崭新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尤其是为已经崛起的中华企业提供原汁原味的“中国式企业管理”思想。欢迎收听!感谢关注! 课程目录 第一讲:《儒商精神》 第二讲:《儒商鼻祖端木赐·上》 第三讲:《儒商鼻祖端木赐·下》 第四讲:《中华商圣陶朱公·上》 第五讲:《中华商圣陶朱公·下》 第六讲:《千古奇冤吕不韦·上》 第七讲:《千古奇冤吕不韦·下》 第八讲:《儒商涅槃》 第九讲:《知人善任胡光墉·上》 第十讲:《知人善任胡光墉·下》 第十一讲:《儒商新秀张啬庵·上》 第十二讲:《儒商新秀张啬庵·下》 第十三讲:《儒商教父宋嘉树·上》 第十四讲:《儒商教父宋嘉树·下》 第十五讲:《儒商复兴》 第十六讲:《新派儒商李嘉诚·上》 第十七讲:《新派儒商李嘉诚·中》 第十八讲:《新派儒商李嘉诚·下》 第十九讲:《儒商大者任正非·上》 第二十讲:《儒商大者任正非·下》 第二十一讲:《儒商智者稻盛和夫·上》 第二十二讲:《儒商智者稻盛和夫·下》 第二十三讲:《儒商新时代》
10.3万23
人间四月天丨林徽因的经典文集
人间四月天丨林徽因的经典文集
内容简介 《你是人间四月天》是林徽因的经典文集。新增3000字生平传记,17幅珍贵照片,呈现真实而生动的林徽因。完整收录林徽因58首诗,包括《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别丢掉》等,9篇散文,包括《悼志摩》《惟其是脆嫩》等;6篇小说,包括《窘》《九十九度中》等;7封书信,包括《致胡适》《致沈从文》等。每篇都是她灵动思绪和满腹才华的凝结,语言温婉淡雅,如行云流水,又如清风拂面。 作者简介 林徽因(1904—1955),建筑师、作家、诗人。1904出生于浙江杭州的书香世家,祖籍福建闽侯,原名林徽音。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先后入读上海爱国小学、北京培华女子中学。16岁时随父游历欧洲,产生了学习建筑的梦想,后入读英国伦敦圣玛丽学院。因建筑系不招收女生,1924年入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系,后入读耶鲁大学戏剧学院。1928年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赴欧洲度蜜月期间参观考察了多处古建筑。 林徽因将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建筑事业,考察足迹遍及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测绘了2000多处古建筑。与梁思成共同创立了东北大学及清华大学建筑系,设计了东北大学校徽、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八宝山公墓等;合著发表了《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由天宁寺谈到建筑年代的鉴别问题》等及《天坛》《故宫》等向公众科普古建筑的文章。晚年还对景泰蓝工艺进行了革新。 同时,在文学、音乐、美术等方面造诣深厚,留下了诗歌《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散文《窗子以外》、小说《九十九度中》、戏剧《梅真同他们》、书信等。 1955年4月1日,病逝于北京同仁医院,享年51岁,被安葬在八宝山公墓,墓体由梁思成设计。
84102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