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 Piano Concerto No.1 Op.15 - 2. Largo

00:00
11:18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古尔德《巴赫·哥德堡变奏曲》
14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古尔德1981年录制的巴赫《哥德堡变奏曲》。这个杰出的版本是古尔德中年后的第二次录音,他选择了一个更为深沉的速度来诠释,全曲耗时51分15秒。由于速度的减慢,声部层次得到更为清晰的展现,使音乐更具立体感。没有1955年首次录音版本的强烈力量和极具自由感,曲风更为柔和,具有深层的感染力。音乐评论家们认为此次录音更能体现古尔德的音乐理念,学者们也大都选择此版本来对作品进行分析研究。 总的来说这个录音版本是古尔德暮年时期更为深邃、从容的写照。对于巴赫的作品,绝大多数钢琴家会找一个倾向于传统的演绎方案,一旦成型便不再轻易尝试其他方式。古尔德不是这样,他赋予音乐各种可能性。就如同巴赫的音乐创作一样,从不满足于一层不变的单一模式,更不满足于绝对化的演奏方式。正如俄罗斯钢琴家霍洛维兹说的那样:“一个天才出众的器乐演奏家,在理解作品的范围内,每次演奏都应有重新创造的新鲜感。” 古尔德具有非凡的复调演奏能力,如果抛开手指控制不谈,这一定是源于其高度复杂又极端清晰的思维,就如同巴赫的创作风格源于他多变的创作思维一样,这是使听者感觉古尔德的音乐不同于其他演奏版本的根源。一直以来古尔德都对巴赫都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不会一味的遵照传统,而是通过对具体音乐形象的分析来决定如何演奏,从而真正达到理智思维和内心情感的结合。实际上用钢琴演奏的《歌德堡变奏曲》相对于过去来说已是一种与时俱进的革新,演奏本身也是演奏者通过理解后的二次创作,对于未脱离音乐本质的尝试是我们今天要提倡的。
君特·旺德《现场录音》
17
这套合辑收录了指挥家君特·旺德与芝加哥交响乐团、北德广播交响乐团、柏林爱乐乐团合作的现场录音,包含勃拉姆斯、布鲁克纳、贝多芬、舒伯特、舒曼的交响乐作品,这些珍贵的录音都是经过旺德亲自授权,聆听时可以全面感受这位伟大指挥家的艺术造诣,洞察他的内心世界。 君特·旺德(Gunter Wand,1912-2002)德国著名指挥家,几十年如一日在德奥传统严肃音乐体系中深耕,早年因指挥贝多芬作品成名,花甲之年开始指挥布鲁克纳,终成一代名家。曾任科隆歌剧院音乐总监(1945-1974),并与慕尼黑爱乐乐团、伦敦交响乐团与西德意志广播交响乐团保持密切合作,并于1982年到1990年担任北德意志广播交响乐团首席指挥,1996年之后,他更以八十岁的高龄每年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演出交响作品。
古尔德《贝多芬第五、六交响曲(钢琴版)》
27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古尔德演奏,由李斯特改编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第一乐章的钢琴独奏版。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拉贝克姐妹《斯特拉文斯基双钢琴作品》
拉贝克姐妹《斯特拉文斯基双钢琴作品》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卡蒂雅·拉贝克、玛丽尔·拉贝克两姐妹在1982年、1987年录制的,收录了斯特拉文斯基的四部双钢琴作品。 自从童年时期,卡蒂雅·拉贝克和玛丽尔·拉贝克两姐妹便与音乐为伴,热衷于各类当代作曲家的作品,如柏辽兹、贝里奥、利盖蒂、梅西安等等。她们演奏的曲目非常广泛,虽然似乎相互对立,但她们确实同样能驾驭各类作曲家的作品,从巴赫、勃拉姆斯、李斯特、莫扎特、到斯特拉文斯基、格什温、勃恩斯坦,甚至武满彻、鲁托斯拉夫斯基以及现今的年轻作曲家。姐妹二人今年都已经60几岁,却依然活跃在世界音乐舞台上。 拉贝克姐妹出生在法国,从小学习音乐,1968年在巴黎音乐学院毕业后,开始演奏四手联弹和双钢琴作品。让她们真正成名的,是1980年录制的双钢琴版的《蓝色狂想曲》,这张唱片卖出了50多万张。拉贝克姐妹相差两岁,但看起来就像是一对双胞胎。姐妹俩个性迥异,姐姐卡蒂雅喜欢讲话讲个不停,热情活泼,妹妹玛丽尔则更优雅,经常半嚼着手指,显得沉静忧郁。就像她们的性格一样,在舞台上的时候,姐姐负责演奏华丽的高音部分,妹妹则甘当绿叶。在一次采访中,卡蒂雅笑着说:“没错,我喜欢演奏高音部分,但是有她(妹妹)在那里支撑着我,我感觉很自在。”
5.2万15
茱莉亚·菲雪儿《俄罗斯小提琴协奏曲》
茱莉亚·菲雪儿《俄罗斯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菲雪儿与克雷兹伯格指挥的俄罗斯国家管弦乐团合作,演奏三部俄罗斯作曲家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包括哈恰图良、普罗科菲耶夫、格拉祖诺夫的作品。 哈恰图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完成于1940年夏季,由传统的快-慢-快三个乐章构成,首尾两个乐章的基调是朝气蓬勃、快乐欢腾的,并贯穿着舞曲节奏。中间的慢板乐章抒情、沉思的、富有诗意,辉煌的提琴技巧与作品内容完全融合在一起,生机勃勃,十分感人。 普罗科菲耶夫《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19,构思始于1915年初,此曲可以归入青年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成就之列。作为一个革新者,他在这首作品中进行着很多大胆的尝试,首先,这里的乐章排列就很不一般:它不是通常的快—慢—快结构,其中的第一和第三乐章以温柔如歌的主题占优势,而当中的第二乐章不用传统的慢板,反而是快速度的逗弄和怪涎式的诙谐曲。还有,为了体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对比的事物,例如,青年人的美丽幻想和对大自然的崇高、静观以同尖锐的怪诞形象相对置,作者悉心研究小提琴演奏的各种可能性,采用了一系列富有独创性和异乎寻常的技巧性效果,从抒情宽广的咏唱到令人头晕目眩的快速乐句和拨奏与用弓拉奏的复杂变换,从滑音到极度清晰(Marcato),从靠近琴马的特殊奏法(Ponticello)到清澈的泛音,所有这些引人入胜和富有诗意的技巧同清新的色彩效果的结合,使整个作品增添了不少魅力。 格拉祖诺夫《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82,作于1904年。此曲明显体现出作者后期创作的一些特征,它力求加深抒情的表达,开拓情绪饱满的旋律,同时也要求具备古典式的明晰风格。作者以高超的专业作曲手法加以处理,全曲结构严谨、形式洗练,旋律音调接近俄罗斯民歌。
1.0万9
20世纪伟大指挥家《卡尔·舒里希特》
20世纪伟大指挥家《卡尔·舒里希特》
这张专辑是德国指挥家卡尔·舒里希特的录音精选辑。参与演奏的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巴黎音乐学院管弦乐团。 舒里希特通常指挥德国音乐作品,并且一般与德国乐团合作。他在世时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尤其对他怪异的速度提出质疑。近些年来这些观点已有所转变,人们渐渐开始欣赏他的作品。他的录音生涯极为漫长,从一开始与柏林大都会乐团一直到LP时代。 在这套唱片中我们可以欣赏到他指挥德奥古典和浪漫派从莫扎特到布鲁克纳的精品,门德尔松的序曲中有一种清新的活力和细腻。舒里希特对舒伯特“未完成”交响曲第一乐章指挥了十一次后,约翰·库尔肖才终于完成了录音。这里舒里希特没有表现出怪异的速度,相反他和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合作表达出了一种优雅的抒情风格。他的莫扎特充满欢乐和光辉,尤其是第一乐章中小号和鼓的表现,慢乐章中突出的是莫扎特优美的旋律,最后是小步舞曲。在贝多芬的第一交响曲中,Salle Wagram大厅的声音非常洪亮。相比之下在Sofiensaal,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声响更加饱满,没有损害音乐和谐的构架,的确值得珍藏。 第二张CD上的布鲁克纳第八交响曲更加珍贵。舒里希特采用的是Haas的版本,声音的线条非常丰富,而且抓住了布鲁克纳音乐中的温暖和宏大。舒里希特的布鲁克纳风格介于富特文格勒的神经质和卡拉扬的过分修饰之间。
907015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