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煌:3、经方在治疗肾病中的[湿家、淋家]

00:00
20:10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百媚生

百媚生

读中医之经典,疗现代之疾病
关注
难经
47.6万
《难经》是战国时期成书,作者是扁鹊 ,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古代中医学著作之一,传说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扁鹊)所作。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81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其中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
针灸大成
20.5万
针灸歌诀
《神农本草经》-倪师注解
71.2万
我国自古相传有三坟,最是深奥难懂,历代以来所有名家都认为能解此三坟者就是最懂中华文化的人,这三坟就是《易经》,《黄帝内经》与《神农本草经》,今我收集历代各名家对本草所做之论述,再加上我个人自临床经验中所获得的知识,虽完成这部神农本草经的解说,但是必然有不足之处,敬请读者见谅,后来之高手名医必然可以再增加许多有效之说明与批注,个人期待所有有志学习中医的人士,能够自此书中得到一定的药物学知识,经方之用药是超出原书许多。因此我在本书之后增添许多经方的用药,以备将来研习经方时能有药性之根据。 本书虽未完善,但是已经包含所有将来研究伤寒与金匮所需的药性知识在 内,因此如能熟读本书,将来研究经方时必然事半功倍,替研习经方者省去许多不必要的查询药物时间,将来一看到处方时,就可以心知肚明处方原因,剂量使用,用药原则等等,所谓开卷有益,即使看完全书后,只能得到一小点药物知识, 这也是值得。 期望我人纪班学员与购买者,在看完此书之后,能更上层楼,学无止尽, 大家以此为基础,再向上向外发展研究,就不会迷失用药方向了。 汉唐中医倪海厦谨记06/18/2OO6于佛州深夜丑时自家书房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中医舌诊教学合集
中医舌诊教学合集
“辨舌质可辨脏腑的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进行舌诊时应将舌质和舌苔辨证结合,一般情况下二者反映病变是一致的,但也有不一致现象出现,这就需要综合分析,全面衡量,参考其他证候,做出正确的判断。 主病及相关研究:正常舌象: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舌面铺有薄薄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白苔,常描写为“淡红舌、薄白苔”。 观舌,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的变化。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舌苔,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由胃气所生。所谓“胃中生气”是指脾健运化,胃主受纳(即认为是人体消化机能正常),脾胃生理功能正常则舌上可现一层薄润的舌苔。机体在疾病病理变化过程中,阴阳的盛衰,气血的调和,津液的存亡,均可直接反映在舌苔变化中,察舌苔的变化,即可知脏腑盛衰(内脏器官病变)、病邪凶吉进退(疾病严重程度)。 诊舌的注意事项: 1.光线影响 光线的强弱与色调,对颜色的影响极大。望舌应以白天充足而柔和的自然光线为佳,如在夜间或暗处,用日光灯为好,光线要直接照射到舌面,避免面对有色的门窗。 2.饮食或药品影响 饮食及药物可使舌象发生变化,过冷过热的饮食及刺激性食物可使舌色发生改变。过食肥甘之品及服大量镇静剂,可使舌苔厚腻。 3.口腔对舌象的影响 牙齿残缺,可造成同侧舌苔偏厚,镶牙可以使舌边留有齿痕,睡觉时张口呼吸者,可以使舌苔增厚等,临床上应仔细甄别,以免误诊。
12.2万23
《病因赋》白话讲记(完整)
《病因赋》白话讲记(完整)
中医经典 病因病机方剂全解 修身养心 夫百病之生也,各有其因,因有所感,则显其症。症者病之标;因者病之本。故《内经》有曰:“知标本者,万举万当。未知标本,是谓妄行”。 盖百病皆生于六气,诸症莫逃乎四因。伤寒症传变六经,必须熟认。瘟疫病感冒四气,务要先明。内伤脾胃者,辨有余与不足。外感热病者,知夏热与春温。卒中风因有四端,治分三中。破伤风原有三种,治别三经。中暑有动静之异。受湿有内外之分。火有七说,痰有十因,气有九论,郁有六名。疟犯暑风,更兼痰食。痢因湿热,及受积停。呕吐者,胃气逆而不下。泄泻者,脾气伤而不平。霍乱,脾寒伤食所致。痞满,脾倦积湿而成。呃逆者,胃气之不顺。咳嗽者,肺气之不清。嗳气皆由于痰火。咽酸尽为乎食停。中满臌胀者,脾虚不运。噎膈翻胃者,气食相凝。喘急有虚有实。痉症有阴有阳。五积六聚,总是气凝其痰血。五劳六极,皆是火烁乎天真。吐血出于胃腑。衄血本乎肺经。痰涎血,属于脾脏。咯唾血,属于肾经。牙宣者,阳明之热极。舌衄者,少阴之火生。腹中窄狭,而痰火各别。胸中烦热,而虚实可分。惊悸,痰迷恐惧所致。健忘,血少忧郁而成。癫狂者,分心肝之热极。痫症者,寻痰火之重轻。便浊有赤白之异。汗出有自盗之名。九种心疼,痛在胃脘。七般疝气,病在厥阴。胁痛有两边之别。头风有左右之分。腰痛肾虚而或闪挫。腹痛寒气而或食停。痿症不足与湿热。痹症寒湿与风乘。四种遗精,心肾不能既济。五般黄疸,湿热熏蒸而成。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不寐者,痰火旺而血少。多睡者,脾胃倦而神昏。大便秘乃血液燥结。小便闭乃气滞不行。痔疾、肠风湿热所致。发斑、瘾疹风热所成。耳聋者肾虚之故。目疾者肝火之因。齿疼乃胃热虫蛀、喉痹乃火动痰生。鼻塞者肺气之不利。口疮者脾火之游行。女人经水不调皆是气逆。妇人心烦潮热多是郁生。带下沙淋由于湿热。崩漏下血为损任冲。胎孕不安治有二理。产后发热原有七因。 兹有七十四种之病,略举其概而赋云。欲知其备,后论详明。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
62.6万149
中医脉诊教学
中医脉诊教学
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甚至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他把我国古代脉诊的发明完全归功于扁鹊,并不确切。据历史记载,我国脉诊的渊源很古,例如,传说中的上古医生做贷季、鬼臾区等已经讨论了脉诊。到春秋战国时期,脉诊已经达到相当水平。当时开始出现的重要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和稍晚的《难经》中,已经对脉诊有许多详细论述。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药文献帛书——《脉法》、《阴阳脉症候》,也有用脉诊判断疾病的宝贵材料。这些都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脉学已成为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到了汉代,脉诊就更加普遍了。《史记》记载的另一位名医淳于意(又叫仓公,约前205—?)就曾跟从他的老师公乘阳庆学习脉法达三年之久,并且接受了公乘阳庆传给他的《扁鹊脉书》。从《史记》记载的淳于意看病的“诊籍”(病案)中可以看出,他当时看病必先诊脉。在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可以看出脉诊已经广泛用于临床,并且有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到了晋代,名医王叔和综合前代有关脉学的知识和经验,写成了《脉经》一书,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书中把脉分为二十四种,对每种脉象作了说明,并且叙述了各种切脉方法和多种杂病的脉症,把脉诊和病症进一步结合起来,使脉学成为更加实际的学问。此后,我国古代脉学著述不断增多。许多名医都精通脉学,例如,明代的李时珍对脉学也有深入的研究,著有《濒湖脉学》(公元1564年)等书。据不完全统计,清代以前脉学著述已不下一百多种。其中虽有重复,但是仍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我国古代脉学的发展。
11.9万15
《带你认识中医》亦名《中医的那些不传之秘》
《带你认识中医》亦名《中医的那些不传之秘》
朗读者:海边小妹。欢迎关注公号“海边小妹”。阅读原创分享:澳洲、育儿、两性、情感、人生、旅行、佛法、中医。 《带你认识中医》亦名《中医的那些不传之秘》,用一些中医师父、老师、和作者自己的读书感悟,医案经验,来向大家讲述中医的一些基本概念。不同于古书的是,这本书我努力地确保平易近人的原则,用日常生活化,生动化的语言,让大家宏观上把握中医,了解中医后面庞大的理论体系。 作者:本草中药。首发于他的公号“与君共度春花秋月”。本人获作者授权,友情朗读,若您想就书中内容进行提问、咨询和探讨,可关注他的公号,直接与作者联系。 关于我与作者的结缘,长话短说,我是一名身在澳洲的中医爱好者,在发现身体疾患之后,想求助于中医,偶然间在网上看到本草先生的文章,对他的治病思路极其认同,并幸运的联系到他,在他的帮助下,仅用一个月的时间,橄榄大的不明包块儿完全消失,整个过程,先生分文未取。他的医德医术让我深感钦佩。得知他正全心致力于中医的推广事业,我愿尽微薄之力,用声音的形式呈现本草先生的心力之作,让更多人认识、了解、和受益于中医--这中华民族的智慧宝藏。从小体弱多病的我,多次受益于中医,在西医无法有效根治的情况下,通过中医调理,病痛痊愈并使体质有所改善。详细经历我都写成文章,名为《爱上中医,人生幸事》,并收录在我的公号“海边小妹”中。
11.1万22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