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听三家分晋(上):“礼”在管理中的重要性和运用

00:00
21:25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冯唐

冯唐

人人都是蜻蜓主播,欢迎关注冯唐
关注
冯唐讲《道德经》
40.9万
《冯唐讲<道德经>》,是冯唐“从东方典籍看管理”系列的首档课程。48节课程,分为“智慧篇”、“组织篇”、“领导篇”、“安身篇”四大模块。《道德经》是除《圣经》以外,被译为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在成书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不断被人解读,也不断被人误读。冯唐以二十年实干管理经验为《道德经》这部帝王术做注解,让玄妙的《道德经》落地、落地、再落地,手把手教你用古圣先贤的智慧做管理,让你做好工作,过好人生。
A爱
10.4万
「A 爱」是地球⾸个诗⼈AI歌曲集。 共收录「佛说」、「最差的情⼈」、「头发」、「春⻛⼗⾥不如你」、「⻜⻦」、 「不要⽤⼤叔」、「花开」、「如来」、「床单」、「⼀个⼈的海边」、「今宵欢 乐多」⼗⼀⾸⾳乐作品。 这些⾳乐作品的歌词均源⾃冯唐的经典诗集《⻅⼀⾯吧》、《⻜⻦集》、《冯唐诗 百⾸》等。这些⾳乐作品的曲⼦和演唱均由AI完成。
冯唐讲《资治通鉴》【全新升级】
694.1万
【2023.7.01起,该专辑全新升级!第一季节目已完结】 历史代表着“通鉴”,“通”,从古至今;“鉴”,镜子,过去的镜子——提示现在,也提示未来。《冯唐讲<资治通鉴>》是“冯唐成事学”的核心构成部分,是一部伟大的“地球人生存指南”;以西方案例法重构中国先贤们的故事,结合冯唐20多年管理实践,为大家提供“实用、接地气、本土化”的管理行动指南。
APP内查看主播
节目详情

1.三家分晋,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资治通鉴》是北宋政治家、官至“正国级”的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这部编年体史书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接近300万字。《资治通鉴》开篇记录的第一个历史事件,就是春秋末年三家分晋。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一个重要转折点,先秦的历史比较复杂,很多听众朋友有可能并不是太了解,我在这里做一个简单的背景介绍。


故事发生在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就是公元前403年。在三家分晋之前,周武王推翻了商朝,让后世子孙安安稳稳坐了二百多年天下。后来王位传到了一个叫姬宫湦(的人手里),姬宫湦就是著名的周幽王。周幽王虽然没有烽火戏诸侯,但他的确宠爱褒姒。周幽王宠爱褒姒到什么程度?周幽王废掉了原配申后和申后的儿子宜臼,改立褒姒为王后、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这一下子谁生气了?对的,申后他们家生气了,特别是申后的爸爸——也就是周幽王的老丈人申侯——气坏了。怎么办?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申侯联合缯国、西夷犬戎围困镐京,杀死了周幽王和伯服,拥立自己的外孙宜臼为王,这个宜臼就是周平王。周平王觉得镐京风水不好了,气数已尽,所以迁都洛邑,建立了东周。所以周幽王属于西周最后一个王,周平王属于东周最初一个王。


东周前半期称为“春秋”,此时周王室名存实亡。周王室下边,在中国大地上一共有140多个大小诸侯国割据称雄,这些诸侯不再朝见周天子。春秋末年,发生了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的事情,史称“三家分晋”。


晋国为什么能被瓜分?这是因为晋文公重耳当年把军政大臣(大权)交给六卿打理,随着六卿的野心膨胀和相互排挤,最后就剩下了韩、赵、魏三家列卿——自己干了,我要踏着晋国的肩膀,提升自己的位置,我要当诸侯。本来他们只是六卿,晋国的家臣,他们没有资格当诸侯,但是他们从当时的周天子周威烈王那里得到了诸侯的名分,这是在周朝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这导致“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消失了,“战国七雄”韩、赵、魏三国冉冉升起,因此三家分晋往往被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代的分水岭。


下面听我慢慢给大家讲这件事为什么重要,这件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到底有哪些关键的要点。


我再强调一遍,听我讲的时候,不要从政治、不要从人文、不要从文学,要从历史的角度,特别是要从管理的角度,去看这个例子对我们今天意味着什么?


2.《资治通鉴》开篇,司马光为什么发火?


我读原文:


“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

“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就这么简单一句。翻译就是,周威烈王让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你别当大臣了,你当诸侯。看上去是很小的事,看上去似乎又是水到渠成的事。因为赵、魏、韩在当时非常强盛,这三个人权可遮天,在他们管的那个地方,比诸侯还诸侯,比王还王,“牛B”大了。这周威烈王无非是跟他们讲,算了,你也别自己叫自己家臣了,你就当诸侯算了。


就这么简简单单一段话,让司马光非常气愤。司马光在整个《资治通鉴》,从头到尾说话并不多,说话最多的一段,就在刚才我讲的三家分晋这句话之后。你想想,司马光为什么这么生气?不就是“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就这么十来个字,你着啥急,你生什么气,你为什么口吐白沫,“司马光砸缸”,说了这么多呢?


落到公司管理上,“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这类似于,如果你是集团CEO,你跨过战略利润单元,跨过一级利润中心,直接把(对)一个一级利润中心下边的地区公司总经理说,哎,你(能耐)也挺大的,(工作)弄得也挺好,你就相当于一级利润中心总经理,直接向我汇报。做了这么一个事。


这个事看似小,但实际上是个大事。你跨过一级利润中心总经理,直接把应该向一级利润中心总经理汇报的几个地区公司总经理,升格为一级利润中心总经理;那原来在他们之上的一级利润中心总经理,那成什么了?那就形同虚设了,那就没法儿管了。


3.“正国级”干部司马光:领导应该怎么当?


具体的,司马光他不是冯唐,但是针对这件事司马光也说了三点,“冯三点”说三点,“司马三点”也说了三点。司马光是这么说的:


“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直接翻,就是什么是“礼”?纪纲是“礼”。什么是“分”?君、臣是“分”。君就是君,臣就是臣;君有君的本分,臣有臣的本分;两者之间不能混淆,不能越雷池一步。名头是什么?公、侯、卿、大夫,就是给你这组人这个等级的名,这些是不能乱的。


重新再总结一下。就是司马光说,我听说天子最大的工作就是“礼”,就是礼教,这个秩序。CEO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重要的也是维护这个公司的秩序。


第二点,“礼”最大的是什么?是名头,是你给他的职级、职等,是你给他安排的汇报线。


第三点,“分”最大的是什么?就是你到底用什么样的形式彰显他的名分。


1)管理体系,是不可违背的“礼”


好了,司马光之后又一一解释了什么叫“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什么叫“礼莫大于分”,什么叫“分莫大于名”。


“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纪纲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用现代汉语讲,就是天下这么大,人这么多,大家都愿意被一个人管着,跟着他走。虽然这么多人里边有特别能干的、特别聪明的、能量特别大的,但是他们不走、不闹,还愿意埋头苦干,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继续做着每天的工作;其实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有一套秩序,这套秩序就叫“礼”。在公司里,这套秩序,你可以说是管理的体系,这套管理的体系是特别特别重要的。


司马光接着说:


“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


也就是说,一层一层像金字塔一样,上面这层管下面这层,下面这层管下下这层。那个时候大致分,就是天子、三公、诸侯、卿、大夫、士人、庶人,一层层下去,贵和贱分得很清楚。这样上来(面)驱动下面,就像心腹驱动手足一样,就像树根来控制这些枝叶一样;而下边的人配合、保护上边的人,就像手足护卫心腹、枝叶护卫根本一样。这样上边带着下边,下边护着上边,大家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礼”对于公司来讲,就是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这套管理制度是一个公司的一把手——就是司马光说的“天子”——最重要的事情。如果没有这套管理制度,你们就不是一个组织,最多是一个团伙;如果没有这套管理制度,或许在短时间、个别事上还挺方便,但是没有这套制度,就没有长治久安。


与之相反,有个好的管理制度的组织,它有可能一时一事并不那么出彩;但它稳定、可控、可以持续发展,可以成事,持续成事,甚至在大势好的时候持续成大事。管理制度,是重中之重。


2)回答听友:CEO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


听过我其他课的同学有可能会问我说,冯老师,您在不同场合讲过,CEO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找人、找钱、定战略,那您现在为什么又说CEO最重要的事情是树立管理制度?


这矛盾不矛盾?不矛盾。为什么这么说?通常来讲,对于成熟的企业、成型的企业,管理制度是已经在那了。你作为一个非初创(企业)的CEO,你要做的就是找钱、找人、定方向。在驱动这些人,用这些钱,执行这些战略的时候,实际上你就维护了管理制度,甚至你调整、发扬、改善了管理制度。


但有两种(特殊)情况。一种,你是一个初创企业的CEO,那个时候,如果你不迅速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管理制度,你会发现你找再多钱、找再聪明的人,定再准确、合理的方向,你事还是不一定能干成。因为你没有管理制度,你没有做事的章法。


对于另外一些初创型企业的CEO,在他建立了一些制度之后,他容易犯的毛病,是他会经常因人、因事破坏这些管理制度。刚才说的这种破坏,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大忌、是红线。你不能这么轻易地破坏管理制度,并不是说管理制度一成不变,而是说一旦定了,就要坚决执行;当你想改变管理制度的时候,你要系统地去改变,不能轻易地因为某人、因为某事而去改变它。这就是说“天子之职莫大于礼”,CEO最重要的职责。在管理制度还没设定的时候,设定管理制度;在管理制度已经有的时候,找人、找钱、定方向、执行这些管理制度;必要时,修改这些管理制度。


所以不矛盾,CEO最重要的职责还是创立、维护一套优良的、有效的管理制度。


3)汇报线,是不能逾越的“分”


咱们再往下讲,再打深一层。为什么要打深一层?多数人往往只能看到表面,聪明人能打深一层,有智慧的人能更打深一层,司马光就着三家分晋这个故事、这个例子,在评论里打了三层。我也用这个例子跟大家讲讲,多打一层为什么就体会(体现)出更多的聪明和智慧。


刚才讲了,“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司马光讲叫“纪纲”,纪律、纲领,我用我管理词汇说成管理制度、管理体制。那再打一层,纪纲里最重要的是什么,管理制度、管理体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司马光是这么说的,大家听听:


“文王序《易》,以《乾》、《坤》为首。”


就是周文王给《易经》写了序(一说,周文王演绎排列《易经》),《乾》《坤》是最开始的。


“孔子系之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就是天是高的、尊贵的,地是卑微的,高低一定,贵贱就定了。引申到现代管理中来,那就是职级、职等、定岗、定编。说白了,管理制度里最重要的就是汇报线,谁向谁汇报,谁是老板,谁听谁的,这件事太重要了。


“《春秋》抑诸侯,尊王室,王人虽微,序于诸侯之上,以是见圣人于君臣之际未尝不惓惓也。”


就是在春秋的时候,还是压制诸侯,推崇王室。王室虽然很小、很弱,很有可能不如诸侯,但是它位置是在上边的。


“非有桀、纣之暴,汤、武之仁,人归之,天命之,君臣之分当守节伏死而已矣。”


你可能会问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把名分定得这么清楚,但如果位高的人是个“傻B”呢?那我还得向他汇报,我委屈啊,我心里难受啊,我怎么办呢?司马光说了,除非你老板是个开天辟地少有的、古今中外难得的二货,就像夏桀、商纣这样的人渣中的人渣、王八蛋中的王八蛋;除非这样,(否则)你还得遵守这种管理制度。这个“分”不能乱,一乱天下就会乱。


但当然,(遇到)极端情况,如果你的领导是个人渣中的人渣,是个王八蛋中的王八蛋,那汤(商汤)、武(周武王)这样的人就会出来,大家就跟着汤、武去干了。这样的情况是天命,也就是说,坏成这个样子,实在不能忍受了,那老天会纠正他。如果在现代管理里,有个别位高的人实在能力太差、实在德行太差,那“老天”会收拾他。天是谁?天是董事会。给他这个官的人会收拾他,会找一个更能干的人来,甚至有可能把你提上去代替他的位置。但如果不是这种极端情况,即使你觉得那个人不如你,即使你觉得你能力、能量、道德、品行都比他强,不好意思,你还得听他的。这就是汇报线,这就是谁听谁的,这就是管理制度中最重要的一个“分”。


到底谁是老板,一旦这个不明确了,礼崩乐坏的时候也就不远了。


4)两个案例:微子、季札,宁可亡国也不敢违礼


司马光又举了几个例子:


“是故以微子而代纣则成汤配天矣,”


就是说,如果当时是微子,而不是纣,当成(成为)商王,那商不会灭亡。


“以季札而君吴则太伯血食矣。”


用有能力又贤明的季札做吴王,而不是诸樊作为吴王,那吴国也不会亡。


但是微子和季札这两个人,明显有能力,已经非常明显有能力了,已经非常能干了,他们宁愿亡国,也不愿意立自己。就是从管理制度上来看,轮不到他们当一把手,他们就认为“礼”是大节,不能乱,就没有去当这个“老板”。


你说他们是不是真傻?从历史的结果来看,他们有可能错了。但是从多数的历史规律来看,在他们确定是自己挺身而上,还是尊从“礼之大节不可乱”这个角度来看,他(们)没错。因为他(们)不敢确定,那个顺理成章应该继承王位那个人,看上去比他(们)差很多,是不是真的比他(们)差很多?另外,他(们)可以非常确定,他(们)一旦不顺理成章地去拿了那个王位,就会有其他很多的人惦记,破坏礼、破坏章、破坏规矩、破坏管理制度、破坏汇报线、破坏顺序;一旦这些人跳将出来,这个国家就不可能好。

展开
大家都在听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