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听2 12首前奏曲集第一首——致塞戈维亚(导赏版)

00:00
02:35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上海音乐出版社

上海音乐出版社

上海音乐出版社入驻蜻蜓FM官方账号。
关注
世纪颂歌—民乐演奏红色经典歌曲精选
20.5万
专辑收入了《爱我中华》《我的祖国》《怀念战友》《红梅赞》等耳熟能详的红色主旋律,《太湖美》《人说山西好风光》《父老乡亲》《海上丝绸之路》等歌颂祖国大好河山,表达各族人民爱家乡、爱祖国的经典歌曲,此专辑的出版、发布力图将百年间流淌的歌声以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形式再度演绎,重温经典红色歌曲,回顾党的光辉征程,表达出对中国共产党深情的拥护和坚定的信任,将爱我中华的心声传遍大江南北。
孩子们的音乐之旅——走走跳跳
4419
《走走跳跳》选择莫扎特、柴科夫斯基、德沃夏克、巴赫、约翰·施特劳斯等著名作曲家的儿童音乐作品,均为外国古典音乐中的经典。跟随音频内容,孩子们将听到:神奇的士兵是如何在大街上巡逻的;欧洲的宫廷里大家都喜欢用怎样的舞蹈跳舞;戏剧故事《雅典的废墟》讲的是谁的故事;过生日的时候大家都会听什么歌曲等等。
约翰·汤普森 简易钢琴教程8(音频教学版)
964
第八册的内容难度在第七册的基础上有所提升,旨在让学生在技术上达到娴熟流畅的同时,在音乐风格上也有新的掌握。 本册教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些乐谱给教师,使他们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自行选用。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伯姆《舒伯特·八部交响曲》
伯姆《舒伯特·八部交响曲》
这套合辑收录了卡尔·伯姆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舒伯特八部交响曲的录音。 舒伯特一生写了九部交响曲 (以及一部所谓真正未完成的第十交响曲,暂且不算在内),其中第七部的原稿早就遗失了,仅有八部传世。舒伯特的交响曲有个很显著的特点,即前六首交响曲形式是古典的,受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人的影响很大,在配器上也多有仿效;到了第八、第九号交响曲时却有了较明显的浪漫情韵,独特的配器风格突然成熟,配器温暖而多彩。 舒伯特的交响曲,在伯姆和柏林爱乐乐团这对黄金组合的演绎下,散发出了非常美好的芬芳气味和温润的色彩,即使它其中多多少少总有那么一丝丝忧郁。 在面世的各种舒伯特交响曲辑中,伯姆指挥的这套综合水平是很高的,风格也是最适合的。 伯姆这套录音完成于大师60-70岁之间,这对于指挥家来说确实是黄金时期。封面上的写法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舒伯特八部交响曲》而并非《舒伯特交响曲全集》,这样写是最为严谨的方式,因为现存的这几部舒伯特交响曲,加上手稿遗失的《第七交响曲》是否是舒伯特的全部交响乐作品还存有疑问。伯姆和柏林爱乐乐团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柏林爱乐乐团的纪律性被大师津津乐道。伯姆处理舒伯特交响曲时十分注重乐曲结构的均衡,因为这可能是舒伯特交响乐作品的硬伤,只有体现出更完整和清晰的结构,才不至于使作品显得过于分散。对于早期作品,大师处理的很生动和优雅,旋律流畅自然,木管的演奏生动可爱,弦乐表情细腻,全奏富有能量,快乐章的演奏拥有滚滚向前的动力,生机勃勃。第八和第九交响曲似乎一下子跳到浪漫主义滚滚洪流之中了(也许遗失的第七交响曲是舒伯特的转型作品)。《第八交响曲》大师选择的速度偏慢,但也并没有使音乐流于悲伤,首乐章神秘而略带压抑的气氛烘托的十分到位,每次聆听舒伯特的第八交响曲总觉得这是一部“神秘主义”的作品,这部作品中有着马勒式的迷茫和彷徨,但并没有恐慌和不安,忧伤中透着一种静谧和安详,这部作品似乎在整个交响乐的历史中始终有着一种独特和难以言说的气质。《第九交响曲》是一部史诗般宏大的作品,伯姆把握宏大作品的能力在这里一览无余,除了对于铜管乐处理显得有些谨慎以外,大师对于“伟大”交响曲的诠释着眼大局,并没有过分强调音乐的外在效果,柏林爱乐乐团的演奏似乎也比较克制,但音乐表达到位即可,过于极端有时候会适得其反。
253530
法佐·赛依《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全集》(1)
法佐·赛依《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全集》(1)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法佐·赛依,演奏莫扎特的两部钢琴奏鸣曲。 《A大调第十一钢琴奏鸣曲》K331,作于1781-1783年。第一乐章,优雅的行板,A大调,主题与变奏。主题由2部分组成,第一变奏是以右手的16分音符动态为中心;第二变奏在左手三连音符伴奏下奏优美的旋律;第三变奏转为小调,16分音符的起伏;第四变奏再回到A大调,右手伴奏左手交互于高音部与低音部;第五变奏转为慢板,右手出现 32分音符动态;最后的第六变奏是快板。第二乐章,小步舞曲,A大调。以强有力的齐奏开始的小步舞曲主部有48小节,中间部为D大调,左右手交替。第三乐章,土耳其风格的小快板,a小调。主题表现与反复后,立即随独特的伴奏奏A大调插入句,接着继续一段由3部分构成的16分音符音群,以A大调插句再现而结束。再回到a小调,主题反复后转为A大调,奏插句音型变奏而进入尾奏,在插句所使用过的独特伴奏下,以新的音型收束。 《a小调第九钢琴奏鸣曲》K310,作1778年。第一乐章,庄严肃穆的快板,a小调,奏鸣曲式。先表现第一主题,经过这一主题音型所构成的经过部后,以关系大调C大调奏第二主题,以第一主题节奏所构成的小结尾结束呈示部。发展部第一主题节奏随转调和强弱变化,表现得多姿多彩,后半段用上了第二主题后半部的音型。再现部以原型再现。第二乐章,富表情的如歌的行板,F大调,奏鸣曲式。在第一主题之后,夹着经过句,出现属调的C大调第二主题,这一主题有细密的同音反复和颤音。发展部主要发展第一主题,后半段近似幻想曲,再现部第二主题回归于主调。第三乐章,急板,a小调,回旋曲式。回旋曲主题呈示,继续一段这主题所构成的音群不久,使以e小调奏出主题的高音和低音部成为副主题。然后回旋主题第二次出现,A大调而引出插句,回到a小调,第三次出现回旋主题,副主题亦以主调再现,通向尾声。
5376
勃拉姆斯、德沃夏克《钢琴三重奏》
勃拉姆斯、德沃夏克《钢琴三重奏》
这张专辑是Z.E.N.三重奏演奏勃拉姆斯、德沃夏克的《钢琴三重奏》,并附带一首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第六号》。 由中国钢琴家左章、韩裔美籍小提琴家柳爱莎(Esther Yoo)、亚美尼亚大提琴家纳雷克·阿赫纳扎(Narek Hakhnazaryan)组成的Z.E.N.三重奏,三位成员都是非常杰出的青年演奏家。左章可谓是深圳人最熟悉的青年钢琴家之一,5岁起在德国柏林开始学琴,回国后师从但昭义教授,在深圳艺术学校毕业后,继续到美国深造。除了在茱莉亚音乐学院就读期间荣获第32届佩切克钢琴演奏大奖外,左章还获得了首届中国深圳国际钢琴协奏曲比赛第一名等多项大奖。柳爱莎1994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10多岁开始就与罗林·马泽尔、弗拉迪米尔·阿斯科纳兹等世界级指挥家们一起同台演出。1988年出生于亚美尼亚埃里温一个音乐世家的大提琴家纳雷克·阿赫纳扎,在2011年获得第14届柴可夫斯基国际大赛大提琴金奖,从此在国际乐坛崭露头角。这三人的合作演奏,精彩不容错过。 勃拉姆斯《B大调第一钢琴三重奏》作品8,作于1854年。作为勃拉姆斯创作的第一首钢琴三重奏,同时也是他发表的第一部室内乐作品,此曲确立了他早期的音乐风格,即明亮愉悦、极力追求古典主义音乐的均衡。这首三重奏的旋律非常朴实优美、内涵丰富,可形容为“彩虹飞架、彩蝶飞舞、夜莺歌唱”。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之间的对话悠闲动人,每次聆听都会被深深的感动。古典音乐的魅力就在这里,真正一部好的作品需要你去细心的品味,听得越多,越能品出个中滋味。还是那句话,流行音乐、轻音乐是听,味道甜得很,容易入口也容易厌倦;古典音乐是品,就像咖啡、美酒,只要你用心尝试,便会欲罢不能,它可以伴你一辈子,而且在每个年龄阶段、在不同的心境中都能品出不同的滋味来。 德沃夏克《e小调钢琴三重奏“杜姆卡”》作品90,作于1891年。名称中的“杜姆卡”来自捷克语,是流传在捷克和乌克兰地区的民间叙事诗,通常以弹拨乐器伴奏。此曲有6个乐章,结构庞大。音乐有如同史诗般的悲剧性气质。
1.2万11
卡米诺拉《维瓦尔第·小提琴协奏曲》
卡米诺拉《维瓦尔第·小提琴协奏曲》
这套专辑收录了意大利小提琴家朱利亚诺·卡米诺拉与快乐马卡合奏家乐团演奏的维瓦尔第小提琴协奏曲。 提起意大利著名的水都威尼斯,人们首先想到的大多是波光粼粼的河道纵横,与上下人声唱不歇的点点游船。不过若将时光回溯至十七、十八世纪,这片水乡留给我们的便不只是一方美景,还有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大师维瓦尔第。这位生于此地,并在故里度过人生大半时光的作曲家,在世时就是出名的小提琴家,他的作品也以器乐协奏曲见长,除了最有名的《四季》,他还创作过近五百首协奏曲,其中约有一半是小提琴协奏曲。 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作品大约作于1725年,是维瓦尔第大约五十岁时发表并献给波希米亚伯爵W·冯·莫尔津的一套大型作品《和声与创意的尝试》共十二部协奏曲的第一号到第四号,合称《四季》。这四部协奏曲是维瓦尔第最著名的作品,其中的旋律至今仍长盛不衰。四部作品均采用三乐章协奏曲形式的正宗标题音乐,不仅照给定的十四行诗配上音乐,而且还运用了不少描写手法。维瓦尔第在总奏与主奏交替形成的复奏形式上,巧妙地配以标题。在维瓦尔第之前,还没有人以标题音乐的方式谱写过协奏曲。由于维瓦尔第的《四季》属于标题音乐,所以从形式上看,自然较其他协奏曲显得自由而且不平衡,但这样反而更能表现出巴洛克的特色及魅力。这四部作品画意盎然,激发出人们对巴洛克时代音乐的浓厚兴趣。 《四季》的标题分别为: 《春》E大调、《夏》g小调、《秋》F大调、《冬》f小调。其中以《春》的第一乐章(快板)最为著名,音乐展开轻快愉悦的旋律,使人联想到春天的葱绿;《夏》则出乎意料之外,表现出夏天的疲乏、恼人;《秋》描写的是收获季节中,农民们饮酒作乐、庆祝丰收的快活景象,这个乐章欢快而又活泼;《冬》描写人们走在冰上滑稽的姿态,以及由炉旁眺望窗外雪景等景象,其中第二乐章非常出名,曾被改编为轻音乐而广为流传。
16154
埃德温·菲舍尔《莫扎特钢琴协奏曲》
埃德温·菲舍尔《莫扎特钢琴协奏曲》
这套专辑是钢琴家埃德温·菲舍尔1933-1947年间的录音室录音全集,他与多支乐团合作,演奏莫扎特的五部《钢琴协奏曲》、《回旋曲》、《小步舞曲》、《幻想曲》、《浪漫曲》、《第10、11钢琴奏鸣曲》;海顿《D大调协奏曲》。埃德温·菲舍尔并不是一位手指技巧过硬、手指犹如机器般精确完美的钢琴家,也没有所罗门那种晶莹优美的音色。既不是技巧大师、也不是音色大师,那他的名望是建筑在什么之上的呢?我觉得是一种对音乐表情、气氛、情境的准确理解、表达,有一种类似人声叙说般的合理分句和生动“语气”——在富特文格勒的指挥艺术中,这也是很突出的一个特点。当我说到“类似人声”,并不是说类似人声歌唱的“优美歌唱性”(这也是一些演奏家的特长),而是指类似人声“宣叙”“朗诵”的语气。乐句的呼吸停顿、抑扬起伏,都有着合乎作品内容需要的语气,因此能借此塑造出作品的氛围、情境、艺术意境。所以聆听他的演奏(包括聆听施纳贝尔的演奏、富特文格勒的指挥等),要注意的是他如何塑造乐句。不要去特别关注那些技术细节,而要去注意大的乐句、大线条的语气和起伏。 埃德温·菲舍尔最好状态的录音,是1930年代。尽管他的硬技巧欠佳,但在某些情况下,他的发音之美几乎无人能及,展现了自由速度和音色变化的完美结合,演奏既表现出那种至深至高的探索,又完全不显得沉重。莫扎特的作品也是埃德温·菲舍尔所擅长的,他曾被描述为“为演奏莫扎特而生的钢琴家”,这3张CD中的精彩录音就证明了这一点。
222929
勃拉姆斯、斯特拉文斯基《小提琴协奏曲》
勃拉姆斯、斯特拉文斯基《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希拉里·哈恩与马里纳指挥的圣马丁室内乐团合作,演奏勃拉姆斯、斯特拉文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知名乐评泰瑞·蒂侨特(Terry Teachout)在Time时代杂志中赞扬道:“希拉里·哈恩是当今美国最杰出的新生代古典音乐演奏家!她的曲调轻盈甜美,她的演出创新时尚。即使是烂醉如泥,甚或是愤世忌俗的乐评家们,都要融化在她动人的音乐中。这位小提琴天才演奏家,在她如日中天的音乐生涯里,依然循著自己的步伐前进,丝毫不受压力阻扰而有所窒碍。” 经历前几张专辑演奏巴赫、贝多芬与伯恩斯坦等人的作品而声名大噪之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希拉里·哈恩听到了斯特拉文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不凡的旋律,让她立即决定要在自己的专辑中演奏此曲。再加上她十岁时第一次听到便无法忘怀的勃拉姆斯协奏曲,一张深具挑战,且完美无双的录音作品就此诞生。这两首协奏曲是勃拉姆斯与斯特拉文斯基于颠峰时期完成的代表作品,希拉里·哈恩说“我一直梦寐以求,希望能有机会得以演出这么美的不可思议的大师杰作,它融合愉悦却又忧郁的曲调,深深令我着迷。” 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77,作于1877至1878年,是他一生中创作的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乐曲具有浓厚的田园牧歌风味和匈牙利民歌情调,那种安详与厚重相得益彰的感觉,正是勃拉姆斯所独具的特色。在这部作品中,勃拉姆斯成功地将浪漫主义的激情与古典主义的严谨结合起来,并在曲式上有很多大胆创新。 斯特拉文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931年。此曲浓缩并实践了这一时期斯特拉文斯基在创作上的理念和音乐审美倾向,作为古典主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也不可避免的成为后人了解这一时期各种音乐现象和特征的窗口。这一作品的诞生,是继勃拉姆斯和巴托克等作曲家之后又一例作曲家与演奏家成功合作的典范。毫无疑问,《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所提供的创作经验,不论是对于斯特拉文斯基本人,还是对于同代及后代的其他作曲家来说,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是一部当之无愧的小提琴创作精品。
40937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