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曲:《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

00:00
12:08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VIP9999

VIP9999

人人都是蜻蜓主播,欢迎关注VIP9999
关注
时光茶馆
1917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段自己的时光。
杨哥的古典音乐龙门阵
62.5万
杨哥,资深古典音乐发烧友。痴迷于收藏音乐碟和乐队总谱,对古典音乐见解独到,以龙门阵的方式讲解古典音乐,有趣、生动、专业。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波切利《我的圣诞节》
波切利《我的圣诞节》
这张专辑是盲人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的圣诞歌曲辑。专辑同时囊括全美圣诞专辑榜与古典跨界专辑榜的双料冠军,超越了莎拉·布莱曼、约翰·威廉斯、伦敦管弦乐团所保持的纪录,成为古典跨界榜创榜以来拥有最多张冠军专辑的艺人。 这张专辑由波切利亲自选曲,架构出一个圣诞音乐地球村。而大卫·佛斯特独特细致的制作编曲功力,则赋予了经典另一种风貌,却又同时忠于原作韵味,质感浑然天成。从让教皇约翰·保禄二世感动落泪的招牌名曲《I Believe》,到13世纪传唱至今的圣歌《Adeste Fideles》,波切利展现了他多变而宽广的音域,在蝉连多年史上最畅销单曲的《White Christmas》中,可以听到波切利软语呢喃般的优雅声线;《Santa Claus Is Coming To Town》则充满感染力且趣味盎然;由金·凯瑞主演的电影《圣诞夜怪谭》主题曲《God Bless Us Everyone》,波切利魔力般的歌声为狄更斯的小说做了最佳注解;在《The Lord’s Prayer》中,更是超越歌唱极限,带来最具情感张力与流动力的声音演出。 如同拆开圣诞礼物般,波切利也为乐迷们带来惊喜,一次邀集了四大音乐领域的天后为专辑献声。与灵魂歌姬玛丽·布莱姬合唱震撼心弦的《What Child Is This》;和节奏蓝调女伶娜妲莉·高重新诠释父亲纳京高的畅销名曲《The Christmas Song》;还邀请了英国极受欢迎的威尔斯跨界女声凯瑟琳·詹金斯合唱《I Believe》;在DVD中则是和叱吒全美乡村乐坛30年的传奇天后蕾芭·麦肯泰尔携手合作《Blue Christmas》。此外,波切利还流露了童真趣味,与Jim Henson所创造的猪小妹、科密特青蛙等布偶群(The Muppets)一起合唱欢乐的《Jingle Bells》。 岁末时分,全世界都沉浸在节庆的欢愉氛围中,波切利衷心希望这张专辑能够暂时隔阻世间的纷扰,为人们带来喜悦和平静。收到这份美丽的音乐礼物,相信没有人会失望。
696916
杜普蕾《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海景”》
杜普蕾《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海景”》
这张专辑是著名大提琴家杰奎琳·杜普蕾演奏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杜普雷版《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堪称埃尔加最完美演绎版本。天才大提琴家杜普雷逝世三个月后,在专场纪念音乐会上,祖宾·梅塔指挥到一半就泪如雨下,无法继续。为纪念杜普蕾,祖宾·梅塔宣布他以后不再指挥埃尔加:“不堪回首的第一主题又在我耳边响起,那是杜普蕾拉给自己的宿命之歌。 这支曲子据说是埃尔加献给去世的妻子的,也是作曲家毕一生之力创作的最后的大型管弦乐作品,可以说是爱尔加献给妻子的安魂曲和自己的“天鹅之歌”。整支曲子情感起伏很大,真挚,同时又充满哲思,理性与感性的平衡很难掌握,因此演来难度颇大。杜普蕾用尽了一生的才华,演绎了这首“千古绝唱”。 这支曲子的很多版本,卡萨尔斯的版本,琴声质朴,文化底蕴深厚,但却有些暮气,罗斯特洛波维奇的录音, 压抑又充满激情,但却极富夸张,马友友的版本,抒情,优美,但却有些贵族气,不是特别投入(尽管他目前使用的是杜普蕾的那把琴),只有杜普蕾是全身心投入,甚至有些奋不顾身,既充满朝气,又不是女性的细腻表情,但并不是没有节制的放纵自己情感,显得颇有大度。实际上听她的演奏,那些所有的技巧、音色,音准等在其巨大感染力面前,消失的无影无踪。 大提琴质感非常好,音色超卓,泛音很美,再加上巴比罗利的坚强有力,富有激情的烘托,使整个音场宽广宏大。在慢板乐章中与杜普蕾一唱一和,互诉衷肠,极具感染力。另外这张唱片中还有英国著名歌唱家贝克(BAKER)演唱的“海景”(sea picture),同样是精彩万分的演绎。
97279
德彪西、拉威尔《弦乐四重奏》
德彪西、拉威尔《弦乐四重奏》
这张专辑是布达佩斯弦乐四重奏团演奏德彪西、拉威尔的弦乐四重奏。 布达佩斯弦乐四重奏(Budapest String Quartet)于1917年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成立,原本由匈牙利音乐家组成,但是1930年成员都变成了犹太裔俄国人。1950年代,在首席小提琴演奏家Joseph Roisman的带领下,乐团达到了巅峰。1938年乐团迁往美国,在1938年至1962年期间,乐团以美国国会图书馆作为驻地,这让他们可以随意使用馆内珍藏的斯特拉迪瓦里名琴。无论是平日的演出,还是在录音当中,他们都使用这些名琴进行表演,很多录音在图书馆中进行。乐团于1967年成立50周年之际解散。 拉威尔《F大调弦乐四重奏》作于1904年,题献给他的老师福雷。这是拉威尔唯一的一部弦乐四重奏,从作品的流畅与对形式的掌握,使其成为拉威尔早期成熟的代表作,绝不是一个学生的涂鸦之作。此曲四个乐章基本保持了传统奏鸣交响套曲的组合原则,如注重各乐章速度、调性的对比,首尾乐章采用奏鸣曲式,中间乐章采用歌谣曲式等传统模式。但在套曲组合关系中也有很多特点,首先打破维也纳古典乐派常用的体裁与速度对比,即改变一般快板、慢板、小步舞曲。这里面有许多慵懒的惬意,而且旋律被和声装扮得光彩绰约,繁花似锦。仿佛是一个在树林里午睡的刚醒的女子,一脸天真无辜的模样,衣裙上还沾着细碎的草叶和花瓣,坐在地上,竭力要弄懂睁开眼后看到的这个世界。 德彪西《g小调弦乐四重奏》作品10,作于1892年。这部作品的旋律是复杂而非歌唱性的,第二乐章拨奏的铿锵和第三乐章的缠绵形成鲜明的对比。此曲选用法国近代乐派采用的循环主题法,共四个乐章。
20988
布伦德尔《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全集》
布伦德尔《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全集》
这套3CD合辑是钢琴家布伦德尔与拉特尔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演奏贝多芬的五部《钢琴协奏曲》。这是布伦德尔录制的第四套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全集》,与以前的三套录音有着同样的品质、感性、理智的严密性以及在大钢琴上铸就的辉煌,这也使得早期的唱片愈发妙趣横生。 一直以来,布伦德尔弹奏的所有五个慢乐章都极为优异,如同圣餐桌上的神父,吸引着管弦乐队中不同的乐器组环绕在自己的身旁,这次录音甚至比之前更好了。在两部早期的协奏曲中,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演奏甜美而魅惑;在宏大的后期作品中,指挥西蒙·拉特尔彰显出了自身的能量。布伦德尔在早期协奏曲中的演奏,使人回想起他那些早期奏鸣曲以及早、晚期钢琴小品的优秀唱片,但布伦德尔是一位非常私密的人,对传统习俗以及作为“公共”作品拘泥于形式的协奏曲缺乏容忍性。 在《第三钢琴协奏曲》中,人们进入了一个不同的世界。这是一场精彩绝伦的演出,主音c小调暗示着充满黑暗和恐吓的聆听体验,低音乐器在前部奏出、作为打击乐器的鼓则准备就绪可随时投入使用。尤其是慢乐章之后的终曲部分,是不祥的预兆(只有一根发出光泽的单簧管在独奏),全景色调然却有如此宁静,这样的演绎还很少听到。《c小调钢琴协奏曲》以英雄为模型;而降E大调的《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第一乐章的速度比先前的要慢,但效果并不理想。也许现在的诠释者们,和他们那些具有贝多芬式英雄特质的前辈们相比,要少了些许快乐。回到《第四钢琴协奏曲》的私密世界里,独奏家、管弦乐团以及指挥,状态都非常好。布伦德尔那熠熠生辉钢琴独奏部分的背后,是真实的热情和敏感性作为支撑。从各个方面来说,这套合辑都堪称一流。
968015
菲舍尔-迪斯考《舒伯特艺术歌曲集》
菲舍尔-迪斯考《舒伯特艺术歌曲集》
这套合辑是男中音歌唱家菲舍尔-迪斯考与钢琴家杰拉德·摩尔合作,演唱舒伯特的艺术歌曲,1951-1958年的录音。菲舍尔-迪斯考一生共五次录制舒伯特的《天鹅之歌》,这版录音是最早完成的一份,也最特别,因为这是唯一的一版单声道录音,也是他第一次和钢琴家杰拉德·摩尔的合作。同时,这版录音是从他1951到1958年,七年间多次进录音室灌录的作品中集结起来,而不是一次录成的。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情形出现,是因为1950年代多半学者不认为《天鹅之歌》是一阙联篇歌曲集,所以并没有歌唱家进行全册的演唱和录音。而以杰拉德·摩尔当时二十六岁之龄,演唱这套歌集叙述年轻男子失恋心情的写照,他在热情中透露出一种对他演唱技艺的尊重与圆熟掌握,让整版演唱录音越发值得珍藏。 菲舍尔-迪斯考最璀璨的成就——艺术歌曲,尤其是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是每一个爱乐者历历可数的珍藏。菲舍尔-迪斯考的钢琴伴奏者换过几任,比如杰拉德·摩尔(Gerald Moore)、约尔克·德穆斯(Jorg Demus)等等,演唱的高水准却始终如一,更可贵的是,不同版本的舒伯特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时而高贵典雅、时而质朴流畅;有些刻意唱得纯熟圆滑,另外一些则显得宽广沉厚。这一切来源于他对自己的高要求。即便已经那么熟悉的同一首歌曲,他还是说:“在舒伯特的每一首曲子中我都能学到新的东西,所以,我从来不会以一模一样的方式唱第二遍。”菲舍尔-迪斯考所演唱的《美丽的磨坊女》与他录了十多次的《冬之旅》成为他招牌性的曲目,其甘醇柔美的嗓音、不着痕迹的技法运用、对乐句的严谨控制、对吐字发音的悉心打磨,以及所倾注的充沛感情成为了舒伯特作品演绎中的一代经典。有趣的是,他有一次向记者承认自己是一个“在骨子里很害羞的人”,并不合群,但一到舞台上就会拥有别样的自信。
1.2万461
努内斯《维瓦尔第·巴松管协奏曲》
努内斯《维瓦尔第·巴松管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巴松管演奏家古斯塔沃·努内斯与托莫·科勒指挥的圣马丁室内乐团合作,演奏维瓦尔第的6部《巴松管协奏曲》。 大管又称巴松管,来自意大利文(fagotto)的原意为“一捆柴”,非常形象。大管是木管乐器中的低音乐器,是交响乐队中的重要乐器之一。其高音区音色哀伤痛楚,中音区温和甜美,低音区严峻阴沉,断奏时则具有幽默顽皮的效果。 同样是低音乐器,大提琴有不少独奏场合,相较之下,巴松管似乎多担任乐团陪衬的角色。事实上,专门为巴松管而作的曲目也不在少数,很多音乐家都为巴松管神秘、低沉的音色深深着迷,赋予它在舞台上尽情发挥的机会。但相信很多人可能不会猜到,为巴松管写下最多协奏曲目的,正是以演奏小提琴著名的巴洛克时期作曲家维瓦尔第。当今研究维瓦尔第音乐最为深入的英国音乐学者Michael Talbot是这样说的:“如果认为维瓦尔第是最重要的巴松管协奏曲作曲家,绝对是低估了维瓦尔第,因为在这个领域中,几乎不存在其他竞争对手”。 此话说得一点也不错,因为他为后世留下了39首巴松管协奏曲,在他写下的350首独奏协奏曲作品中,数量仅次于小提琴协奏曲(共230首)。维瓦尔第笔下的巴松管协奏曲不但数量丰富,而且具有极高的音乐价值,除了展现丰富的音乐情绪,而且每一首协奏曲都考验着巴松管不同的演奏技巧,架构纯熟,可见维瓦尔第十分喜爱巴松,也对这个木管乐器的特性十分熟稔。 为何维瓦尔第写下了这么多巴松管协奏曲呢?除了维瓦尔第很有可能迷恋巴松管神秘性感、接近人声音域的音色外,根据考证,还有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方面,巴松管的前身——一种英文称为“dulcian”、意大利文称为“dulciana”的低音双簧管乐器,于十七世纪逐渐消失,而现代巴松管的雏形则在17世纪后半德、法开始兴起,并于17世纪、18世纪交界开始传入意大利。向来勇于接受挑战、在音乐事业展现过人精力的维瓦尔第,相信在看到这个新发明的乐器时,一定大感惊奇,便为它写下如此众多的协奏曲。
729319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