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向日葵一样温暖的活着

00:00
11:29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Werido

Werido

如果能使一颗心免于哀伤,我就不虚此生
关注
那些时候
1.3万
一首歌,一段故事,还有那些陪你走过的岁月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勃拉姆斯、德沃夏克《钢琴三重奏》
勃拉姆斯、德沃夏克《钢琴三重奏》
这张专辑是Z.E.N.三重奏演奏勃拉姆斯、德沃夏克的《钢琴三重奏》,并附带一首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第六号》。 由中国钢琴家左章、韩裔美籍小提琴家柳爱莎(Esther Yoo)、亚美尼亚大提琴家纳雷克·阿赫纳扎(Narek Hakhnazaryan)组成的Z.E.N.三重奏,三位成员都是非常杰出的青年演奏家。左章可谓是深圳人最熟悉的青年钢琴家之一,5岁起在德国柏林开始学琴,回国后师从但昭义教授,在深圳艺术学校毕业后,继续到美国深造。除了在茱莉亚音乐学院就读期间荣获第32届佩切克钢琴演奏大奖外,左章还获得了首届中国深圳国际钢琴协奏曲比赛第一名等多项大奖。柳爱莎1994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10多岁开始就与罗林·马泽尔、弗拉迪米尔·阿斯科纳兹等世界级指挥家们一起同台演出。1988年出生于亚美尼亚埃里温一个音乐世家的大提琴家纳雷克·阿赫纳扎,在2011年获得第14届柴可夫斯基国际大赛大提琴金奖,从此在国际乐坛崭露头角。这三人的合作演奏,精彩不容错过。 勃拉姆斯《B大调第一钢琴三重奏》作品8,作于1854年。作为勃拉姆斯创作的第一首钢琴三重奏,同时也是他发表的第一部室内乐作品,此曲确立了他早期的音乐风格,即明亮愉悦、极力追求古典主义音乐的均衡。这首三重奏的旋律非常朴实优美、内涵丰富,可形容为“彩虹飞架、彩蝶飞舞、夜莺歌唱”。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之间的对话悠闲动人,每次聆听都会被深深的感动。古典音乐的魅力就在这里,真正一部好的作品需要你去细心的品味,听得越多,越能品出个中滋味。还是那句话,流行音乐、轻音乐是听,味道甜得很,容易入口也容易厌倦;古典音乐是品,就像咖啡、美酒,只要你用心尝试,便会欲罢不能,它可以伴你一辈子,而且在每个年龄阶段、在不同的心境中都能品出不同的滋味来。 德沃夏克《e小调钢琴三重奏“杜姆卡”》作品90,作于1891年。名称中的“杜姆卡”来自捷克语,是流传在捷克和乌克兰地区的民间叙事诗,通常以弹拨乐器伴奏。此曲有6个乐章,结构庞大。音乐有如同史诗般的悲剧性气质。
1.2万11
(第62期) 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
(第62期) 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唱片是小提琴家希拉里·哈恩,与大卫·辛曼指挥的,巴尔的摩交响乐团合作,演奏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伯恩斯坦《小夜曲》。希拉里·哈恩的演奏,不仅风格刚健、技巧圆熟,更难得的是她那清新脱俗的小提琴音色。她的乐思稳健且直观,见解独特并能兼顾传统。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1,作于1806年。这是贝多芬唯一的一部小提琴协奏曲,被誉为小提琴协奏曲之王。此曲旋律柔美、格调高雅、规模宏大,颇具王者风范。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整个乐章的情绪是沉着、坚定的。 第二乐章,小广板。这是典型的贝多芬抒情曲,是一种宽广的抒情。整个乐章的情绪是冥想、平静的。 第三乐章,快板,回旋曲。主题充满了欢乐的情绪。 伯恩斯坦《小夜曲》,作于1954年。此曲是为小提琴、弦乐队、竖琴和打击乐器而作。聆听此曲,能够清晰了解伯恩斯坦不俗的作曲才华,创作灵感源于柏拉图作品。整部作品结构相对紧凑,充斥着神秘气息,引人入胜。 1、鲍萨尼亚斯的演说,缓慢的快板,赋格。说明爱与被爱的两重性。 2、阿里斯托芬,小快板。阿里斯托芬是就寝前讲故事的人,他引出爱情的神秘童话。 3、厄里什马克,急板。医生谈到身体和谐的科学典范。 4、阿伽通,柔板,简单的三部歌曲。这是最动人的演说,其颂词包括爱情的力量、魅力和作用等各个方面。 5、苏格拉底——亚尔西巴德,持续的快板。
59291
富特文格勒《RIAS录音全集》
富特文格勒《RIAS录音全集》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现在能听到某些唱片,也是托了唱片工业不景气的“福”。我认为其中最明显的,就是那些母带发行的历史录音。原本,直接使用母带为音源来制作唱片是极为罕有的。尤其在历史录音、现场录音这块,“母带发行”的珍贵就益发彰显。因为原本制作精良的商业录音,即便采用母带的复制品来做唱片,唱片公司也会尽量把握整个流程,让音效的损失减到最少(不知所谓的操作除外);反观历史录音,它的效果本来就因其古老而难以保证,制作唱片所采用的音源又很可能只是老LP或78转唱片。即便是广播录音,也很可能是二拷,甚至私人录制的带子。如果能够采用母带为音源来做历史录音,那基本就可以称为梦幻音源了。但在唱片工业未至危途以前,这往往就真的是一个美梦。 我自己买这套唱片实在也有点晚了(2013年才入手),只是在收藏途径的改变与收藏计划的调整中拖延至此,听过之后却不免感叹:为何拖到现在呢?这套录音的内容很丰富,反映指挥家战后的现场演出风格十分全面,12CDs的内容完全是Furtwangler&BPO的组合。诚然无论在萨尔斯堡、拜罗依特、伦敦、罗马,还是在斯德哥尔摩,或者埃及,都留下富特文格勒战后录音的光辉;有些是与维也纳爱乐合作,有些是与水平不一的当地乐队合作。这些录音都是不能忽视的,然而富特文格勒与柏林爱乐在他们大本营的演出对于指挥家的战后年代而言,还是有着坐标原点般的分量。这套录音囊括了太多名演,十二张唱片从1947年5月25日大师重返舞台,指挥贝多芬第五、第六交响曲的首场演出开始,到1954年5月23日,富特文格勒最后一次在柏林登台,指挥相同作品的音乐会结束。指挥家战后在柏林的演出也有些不是RIAS的,譬如1952年勃拉姆斯“第一”的现场,但本套唱片内容之丰富,品质之超凡,仍每每给我荡漾于珍宝馆中的感觉。
524117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