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庸》| “走进经典”系列
504

走进《中庸》| “走进经典”系列

一、【作者简介】 陈达隆,旅美学者,融会中西,深研中华传统文化数十年。其学以古圣贤为师,出入各家学术,贯通儒释道精髓。 长期讲学于国内外。在北京发起创立燕京同道书院和燕京读书会,十几年来致力于深耕社会有志青年,定期指导精读经典,组织国内外的学术交流,蜚声于京城国学界。 在长期教学中形成了独特的学习方法路径:对面亲聆,体贴古人。由此突破古今学术的局限,亲见中华古圣贤的境界传承,揭示中华传统的生命智慧之道。 二、【专辑简介】 本专辑《走进中庸》,是《走进经典》的系列课程之一。 29节精炼讲解,引领听众走进一个完全不同以往的视角,还原经典的内在脉络,亲见古人作经典的用心和境界。 每天10分钟,带给你耳目一新的学习体验。 《中庸》的作者是孔子的孙子子思,作于先秦春秋时期之末,历来被看作儒家典籍里面最为高妙而难读的经典之一。 可是这么重要的经典,长期以来被错误解读,因为读不通而被当作支离破碎的文献,还被扭曲成“折衷和稀泥”的市侩哲学。太可惜了! 我提出这个观点:《中庸》所要阐述的内容,一篇《中庸》的宗旨,叫做“圣贤之学”。这应当是我们研究《中庸》的一个出发点。 本课程循着文本的脉络展开,完整呈现了“中庸”这个用语的原初涵义:中庸者,君子以天命为本,以礼为用;无为而天下平。无为即“中”;天下平治,在日用平常之间,即“庸”。 天命存于礼,率性现于礼,修身在于礼,教化成于礼。 《中庸》一书不是绝妙玄远的天书(一般所谓“极高明”),不是讲遥不可及藐不可见的天理或哲学(一般所谓“超越”),而是讲述我们生命的本源依据(天命天道)如何体现于日用平常之中、如何从这个日用平常中学习修炼而得以把握、圣道的延续和复制又如何以日用平常的方式影响到社稷的根本福祉。这也就是圣人之道、中庸之道了。 希望这门课程开启您对生命意义的醒觉追求之路。 欢迎您关注我们的《论语》《孟子》《大学》《阳明学》《庄子》系列课程。
节目(30)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燕京同道书院

燕京同道书院

思想飘散,不知道该说点啥~
关注
走进《中庸》| “走进经典”系列
504
一、【作者简介】 陈达隆,旅美学者,融会中西,深研中华传统文化数十年。其学以古圣贤为师,出入各家学术,贯通儒释道精髓。 长期讲学于国内外。在北京发起创立燕京同道书院和燕京读书会,十几年来致力于深耕社会有志青年,定期指导精读经典,组织国内外的学术交流,蜚声于京城国学界。 在长期教学中形成了独特的学习方法路径:对面亲聆,体贴古人。由此突破古今学术的局限,亲见中华古圣贤的境界传承,揭示中华传统的生命智慧之道。 二、【专辑简介】 本专辑《走进中庸》,是《走进经典》的系列课程之一。 29节精炼讲解,引领听众走进一个完全不同以往的视角,还原经典的内在脉络,亲见古人作经典的用心和境界。 每天10分钟,带给你耳目一新的学习体验。 《中庸》的作者是孔子的孙子子思,作于先秦春秋时期之末,历来被看作儒家典籍里面最为高妙而难读的经典之一。 可是这么重要的经典,长期以来被错误解读,因为读不通而被当作支离破碎的文献,还被扭曲成“折衷和稀泥”的市侩哲学。太可惜了! 我提出这个观点:《中庸》所要阐述的内容,一篇《中庸》的宗旨,叫做“圣贤之学”。这应当是我们研究《中庸》的一个出发点。 本课程循着文本的脉络展开,完整呈现了“中庸”这个用语的原初涵义:中庸者,君子以天命为本,以礼为用;无为而天下平。无为即“中”;天下平治,在日用平常之间,即“庸”。 天命存于礼,率性现于礼,修身在于礼,教化成于礼。 《中庸》一书不是绝妙玄远的天书(一般所谓“极高明”),不是讲遥不可及藐不可见的天理或哲学(一般所谓“超越”),而是讲述我们生命的本源依据(天命天道)如何体现于日用平常之中、如何从这个日用平常中学习修炼而得以把握、圣道的延续和复制又如何以日用平常的方式影响到社稷的根本福祉。这也就是圣人之道、中庸之道了。 希望这门课程开启您对生命意义的醒觉追求之路。 欢迎您关注我们的《论语》《孟子》《大学》《阳明学》《庄子》系列课程。
走进《孟子》| “走进经典”系列
56
一、【作者简介】 陈达隆,旅美学者,融会中西,深研中华传统文化数十年。其学以古圣贤为师,出入各家学术,贯通儒释道精髓。 长期讲学于国内外。在北京发起创立燕京同道书院和燕京读书会,十几年来致力于深耕社会有志青年,定期指导精读经典,组织国内外的学术交流,蜚声于京城国学界。 在长期教学中形成了独特的学习方法路径:对面亲聆,体贴古人。由此突破古今学术的局限,亲见中华古圣贤的境界传承,揭示中华传统的生命智慧之道。 二、【专辑简介】 《走进孟子》,是《走进经典》的系列课程之一。 27节精炼讲解,引领听众走进一个完全不同以往的视角,还原经典的内在脉络,亲见古人作经典的用心和境界。 每天10分钟,带给你耳目一新的学习体验。 孟子生活在先秦的战国时期,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在后世被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一百多年来,随着西方文明输入“启蒙”,“圣人”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孟子作为教条退出去,出现越来越多批评孟子的声音。 这是出现在历史大转折时代的历史现象。 孟子对我们当代人,这个意义在哪里?这是我们今天要讲孟子的原因。 孟子的特点,一是“敢说话”,诠释尧舜、孔子等古圣人的思想,譬喻生动淋漓尽致,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二是他“善辩”,说理透彻,言辞犀利,因此也是历史上和学术争论关系最密切的一位人物。 围绕孟子之所以存在这么多的争议,这些解读或“诠释都出于某种时代的原因而陷于先入为主的框架之中,从来没有人老老实实地去听孟子讲话、去读懂孟子。一百年来的混乱现象,源于两千年来没有人真正了解孟子的原意。自然也就没有可能向后代传递孟子的真精神。 我们先要弄清楚,孟子在他那个时代是个什么人,他本来在讲什么。这个道理,是不是不难理解啊?好比一个说向南,一个说向北。你总得先找到北、先认得北。 我们介绍这个课程,具有正本清源的意义: (1)从源头上讲清楚,孟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孟子思想到底反映了什么样的人格境界,孟子到底在说什么。 (2)聚焦于孟子说“性善”的原理。 这是孟子全部思想主张的核心与基础。抓住这个核心,孟子究竟讲什么、主张什么就一目了然。 (3)孟子说“性善”,原本不是今人所谓“性善论”、不是“人性的哲学”。所有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诠释的,无论是反对还是维护孟子的,都读错了。 (4)我们要从经典文本入手,看看孟子究竟讲什么。
走进《大学》| “走进经典”系列
---
一、【作者简介】 陈达隆,旅美学者,融会中西,深研中华传统文化数十年。其学以古圣贤为师,出入各家学术,贯通儒释道精髓。 长期讲学于国内外。在北京发起创立燕京同道书院和燕京读书会,十几年来致力于深耕社会有志青年,定期指导精读经典,组织国内外的学术交流,蜚声于京城国学界。 在长期教学中形成了独特的学习方法路径:对面亲聆,体贴古人。由此突破古今学术的局限,亲见中华古圣贤的境界传承,揭示中华传统的生命智慧之道。 二、【专辑简介】 本专辑《走进大学.格物致知之道》,是《走进经典》的系列课程之一。 16节精炼讲解,引领听众走进一个完全不同以往的视角,还原经典的精神脉络,亲见古人的用心和境界,揭示对于当代人的意义和实践应用。 每天10分钟,带给你耳目一新的学习体验。 宋代大儒朱熹注释的《大学章句集注》,是八百年来影响最广泛的《大学》文本和注解。 朱子认为,如果用最简要的一句话概括“大学”,就只有四个字:“格物致知”。离开“格物致知”这个核心要点,讲修身和大人君子之道都是空中楼阁。 可见,要懂得朱子讲的“格物”工夫,才算是懂得朱子的学问。而这也是历来学术上的纠缠困惑之域。古今争辩“一草一木都有理”,几百年来,有谁真听懂了朱子说话:“所谓格物,便是要就这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 我们解读《大学》,特别安排这一门课程,讨论朱子对“格物致知”的解说。重点是介绍朱子“格物致知补注” 指示的功夫和见地,廓清误读,还原古人,传续大人君子之道。 中华圣人之学,从三代传承到孔孟,下启程朱陆王。“格物致知”像武功秘籍一样,传到后来变成了大家都认得字的模样、却不懂其意的秘密法门。 听我们揭开这个秘密: (1)格物的用力处,在打除人欲,穷究天理。 (2)天理,是关于“人类如何在天地间生存”的真理。 (3)格物,是复制古圣人学习的“状态”,而不是一个概念。 (4)致知,是亲见古人心地,惟精惟一,感而遂通。 (5)格物致知,不离日用平常,就是生活的内容。 我们这门课程,围绕朱子的“格物致知补注”,讨论四个部分:疏通朱子注的文意、历来关于“格物”的争议、朱子格物的方法和功夫、白话现代人格物致知的原理。 欢迎大家和我一起走进《大学》这部经典和“格物致知”的体验天地。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思考力  潮爆东京大学的思维公开课
思考力 潮爆东京大学的思维公开课
课程详情 为什么我们会感到自己空有一肚子墨水,可就是倒不出来?为什么我们时常苦于灵感枯竭,创意迟迟不出现?为什么有人一思考就头痛,完全无法在思考中体会到乐趣? 这些问题的答案即在于:其实我们并不懂应如何思考。 没有思考力,就无法捕捉一闪的灵感,只能被动等待机会出现。相反,具有思考力的人能够顺藤摸瓜,探寻问题的根源;能够旁逸斜出,从他人眼中的瓦砾中找到黄金,创造风靡世界的产品,破解前人未解的谜题,甚至颠覆人们的生活方式,化不可能成为可能,从思考和创造中体会到丰富而深刻的满足感。 本书的作者即是这样一位机智有趣的怪才,他凭借卓越的思考力,早早地在日本物理学界崭露头角;同时,他轻松游走于不同学科之间,从芜杂的生活和工作中拎出思考的线索,总结出一套思考力训练方法,引爆全日本! 这本小书就是作者献给那些尚未掌握思考能力之人的一本思维训练书。作者以多年的教育经验告诉大家:思考力绝对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培养出来! 即使是最不擅长思考的人,遵循作者提出的思考力养成法,也会形成脑洞大开的思考回路,在庞杂的信息洪流中,找到亟待发现的问题和闪光的点子,提升自我的创造力,无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中,都不再乱无章法,人云亦云。 这不只是一本智慧大全,更是一本典藏之书。
1.6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