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之彼端
217

云之彼端

主播:洪绍乾
洪绍乾,笔名:笔若,青年作家、诗人、音乐作词人。中国诗歌学会二级委员会委员、中国90后作家排行榜上榜人物之一,诗歌作品散见《中国文艺家》《中国作家网》《特区文学》等刊物。先后出版书籍《脚趾上的下弦月》《写给姐姐》等多部编著作品,作词《静谷云华》《雨落斜城》《黔山茶韵》《金色希望》《理化的春天》《执信童年》《飞阅黔村》《恒水坊》《马屯村新篇》等歌曲,出版书籍曾被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家一级、省市级40多家图书馆收藏。发行过音乐专辑《诗人与歌》,曾荣登《青年时代》杂志封面人物,连续3年被评为中国诗歌学会“年度优秀会员”、曾荣获第四届“尹珍诗歌奖”等。
节目(1)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洪绍乾

洪绍乾

洪绍乾 笔名:笔若,90后作家、诗人、音乐人、独立学者。
关注
衔泥读诗 | 洪绍乾《写给姐姐》有声书
168
衔泥读诗 | 喧嚣世界纯真读物——青年作家洪绍乾书籍《写给姐姐》有声书专栏
作家洪绍乾诗歌作品精选
286
洪绍乾,笔名:笔若,青年作家、诗人。中国诗歌学会教育委员、CI专员,中国90后作家排行榜上榜人物之一,作品散见《中国文艺家》《中国作家网》《农民日报》《特区文学》《参花》《青春诗刊》等刊物。先后出版书籍《脚趾上的下弦月》《写给姐姐》等多部编著作品,书籍曾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家一级、省市级40多家图书馆收藏。发行过音乐专辑《诗人与歌》,曾荣登《青年时代》杂志封面人物,连续3年被评为中国诗歌学会“年度优秀会员”,曾获得第四届“尹珍诗歌奖”等。
诗意黄杨
492
洪绍乾,笔名:笔若,青年作家、诗人。中国诗歌学会二级委员会委员、中国90后作家排行榜上榜人物之一,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秘书长、贵州省诗歌学会办公室副主任,作品散见《中国文艺家》《中国作家网》《特区文学》《参花》《青春诗刊》《齐鲁晚报》《华夏早报》等刊物。先后出版书籍《脚趾上的下弦月》《写给姐姐》等多部编著作品,书籍曾被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家一级、省市级40多家图书馆收藏。发行过音乐专辑《诗人与歌》,曾荣登《青年时代》杂志封面人物,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诗歌学会“年度优秀会员”、曾荣获第四届“尹珍诗歌奖”等。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妮寇拉·本内德蒂《巴洛克》
妮寇拉·本内德蒂《巴洛克》
这张专辑是苏格兰裔意大利小提琴家妮寇拉·本内德蒂与本内德蒂巴洛克乐团携手,2020年12月在伦敦录制的。她给专辑起了个简洁明了的名字《巴洛克》。妮寇拉·本内德蒂说:“演奏这些音乐的挑战在于要做到极致,还要有做到极致的勇气。”她表示,在十八世纪的威尼斯、那不勒斯和罗马,热烈、激情和美是世俗和宗教音乐的基石,在那个画家、作曲家和建筑师们把想象力推至极限的年代,巴洛克音乐代表着一种“表达的放纵”。 维瓦尔第写了很多D大调协奏曲,他总是会以一种很明快的方式使用这个调式,妮寇拉·本内德蒂介绍其中一首:“《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RV 211》采用了典型的三乐章形式,第二乐章很有亲密氛围,第三乐章则更有追逐感,有很多奔驰的十六分音符,更加轻盈、富于技巧。”在《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RV 386》中,维瓦尔第写了很多装饰音、琶音和模进,包括反复快速的十六分音符,“但第一乐章里距离结束一分钟左右的时候,时间似乎停止了。然后,突然之间,我们闯进了一个最戏剧化、最激烈的音乐与鼓点共同构成的世界,几乎有种流行乐的感觉。” 另一首《降B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RV 583》,妮寇拉·本内德蒂曾听过意大利小提琴家朱里亚诺.卡米诺拉演奏的录音,她感慨:“我觉得自己无法达到他的水平,但我真的尽力了。我打心底里喜爱这个乐章。它基本上是主题与变奏的形式,但美妙绝伦,犹如来自天使灵魂的声音。” 这张专辑除了展示维瓦尔第的四部小提琴协奏曲,还有另一位作曲家弗朗切斯科·吉米尼亚尼的《大协奏曲》(改编自阿尔坎格罗·科莱里创作的一组主题与变奏曲。“很多学琴的年轻人都很喜欢科莱里的作品,”妮寇拉·本内德蒂说:“但吉米尼亚尼的版本会把你带向科莱里不曾达到的极端,远比原作更为大胆。” 《d小调大协奏曲, H.143 “佛利亚舞曲”》是根据一段历史悠久的低音和弦行进改编的主题与变奏,在低音基础上演奏的西班牙萨拉班德舞曲式,其主题有种非常晦暗的感觉,妮寇拉·本内德蒂难以抑制地称赞道:“吉米尼亚尼在这部作品里触碰了变奏曲的极限,再多走一步,它就无法被称为那段主题的变奏了。”
199111
拉罗查《舒曼钢琴作品》
拉罗查《舒曼钢琴作品》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拉罗查演奏舒曼几部著名的钢琴作品。 《维也纳狂欢节》作品26 ,作于1839年,题献给莫南德·席勒,舒曼认为此曲是“一首伟大的浪漫奏鸣曲”,“一份浪漫主义的展品”。题目本身就是一种抢救行动,一开始这部作品定名为《狂欢节:四个音符的玩笑》,其中的“玩笑”据认为主要是掩饰第一乐章源自“马赛曲”的引语,当时在维也纳是严禁“马赛曲”的(舒曼在后来的三部作品中又引用此曲)。了解内情的人知道,此曲记录了1838年舒曼维也纳之行的观感,舒曼去维也纳时,曾想把他的《新音乐杂志》迁往维也纳出版,但是遭到梅特涅当局的无理拒绝。为了抗议这种压制出版自由的行径,舒曼把当时象征革命的“马赛曲”放到《维也纳狂欢节》中,含沙射影地讽刺梅特涅的倒行逆施,暗示维也纳将掀起推翻梅特涅政权的革命风暴。 《b小调快板》作品8,作于1831年。1831-1832年的整个冬天舒曼都在专心致志于《快板》的创作,起初是作为一首b小调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他希望能将全曲献给莫舍勒斯,结果1833年时他只出版了这一个乐章,题献给埃内斯汀·封·弗立肯,是舒曼当时爱上的一位年轻女性,舒曼曾说:“埃内斯汀简直是我童年梦想的化身!”从初稿上可看出《b小调快板》给他带来很大麻烦:他自己后来也说它“除了有好的意图外别无其他可说”。试图将如此狂热的素材组织在一个奏鸣曲式的结构内,舒曼事实上是在试做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他想找出完整的东西的意图是很清楚的:在这个离题情节中究竟有多少可追溯到引子,去发现这个情况是很有趣的。在结束时将其激动的b小调起始曲转入宜人的炽热的B大调是非常美的。主题材料被即兴想像的长河带着走而并未真正展开,然而,舒曼在中间部分不定的等音转调肯定产生令人叹为观止的五彩缤纷的颜色。 《升F大调浪漫曲》作品28第二首,作于1839年。为强调开端的中音区和反复简单而又感人的歌曲旋律的重要性,舒曼使用了三行谱表,这可能是为表达对他比利时朋友西莫南·德·席勒的惊异而采纳了他在自己作品中喜用的办法。此曲是以简单的三段体写的,有尾声,类似《为什么》和《梦幻曲》,是简练和干净利落的典范,没有一个音符是多余的。
288710
(第58期) 霍洛维兹《李斯特作品》
(第58期) 霍洛维兹《李斯特作品》
唱片收录了钢琴大师霍洛维兹,1950年至1981年间演奏的李斯特作品录音,时间横跨他中年到晚年。李斯特作品简直是太适合霍洛维兹了,这些作品大多炫技,可是要论炫技,霍洛维兹是完全不含糊的。在这张唱片中收录的《b小调钢琴奏鸣曲》,是霍洛维兹在中年,技术颠峰时期的演奏,非常完美,他创造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宏大的、壮丽的、瞬息万变的景象。他的力度不是砸,是一种“内力”,让他的演奏,可以快、可以狠,但是精致程度毫无含糊,绝不粗糙、也不暴力 。霍洛维兹从这首作品中,挖掘出别人难以洞察的深度和丰富的内涵,因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仅是首30分钟的奏鸣曲,而是整个从天堂到地狱、宇宙般的广阔景象…… 《b小调第二叙事曲》S.171 ,作于1853年。此曲是一部结构宏大的史诗性作品,音乐发展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且有强烈的戏剧性,感人至深。犹如远方的雷鸣,音乐以低音部半音阶开始,然后是高度技巧性的部分,李斯特以其特有的手法,将抒情柔和的部分与半音阶巧妙地混合在一起,描绘出色彩斑斓的诗般意境。 《降D大调第三安慰曲》S.172第三首,作于1849年。这是六首安慰曲中最著名的一首,在纯净的琶音之上,盘绕着一条婉转的旋律。这种风格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肖邦的“夜曲”,它带有冥想的意味,却没有一丝躁动。李斯特的这类作品向人们了他性格的另一个侧面:超凡脱俗的、对彼岸世界的神往,对至真至美爱情的歌唱。 《诗与宗教的和谐》S.173第七首《葬礼》,这是唱片中唯一的单声道录音。霍洛维茨的演奏,显然带上了不可想象的暴力色彩,左手的八度简直可以砸碎一座高山。 《第一梅菲斯特圆舞曲》S.514 ,作于1861年,取材于李斯特最喜欢的一部文学作品,歌德的《浮士德》,这个故事详细地写在李斯特的乐谱上,大致内容是:浮士德和梅菲斯特进入了一家乡村酒馆,当时那里正在进行婚礼。浮士德被黑眼睛的美人迷住,梅菲斯特抓过一把小提琴演奏。舞者沉醉在这魔鬼般的音乐中,婚礼集会成了狂乱宴会,疯狂的舞者跌倒在草地上,李斯特以双音的颤音表现了梅菲斯特回荡在空中的笑声。最后,夜莺的歌声唱起,强烈的欲望将他们击垮,他们被淹没在像大海一样的汹涌澎湃的感情之中。
1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