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 Mozart Piano Sonata K576 - 3. Allegretto assai

00:00
04:23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爱丽索·博尔科瓦茨的艺术
16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爱丽索·博尔科瓦茨演奏贝多芬、米歇尔·索尼、肖邦的钢琴独奏作品。其中《美之序言》是由爱丽索·博尔科瓦茨的恩师法国钢琴家、作曲家米歇尔·索尼创作的,她将这首乐曲诠释得淋漓尽致。 贝多芬《d小调第十七号钢琴奏鸣曲“暴风雨”》作品31第二首,作于1802年夏。此曲位列贝多芬最受欢迎的奏鸣曲之中,是当之无愧的,它是贝多芬最富有美妙诗趣灵感的作品之一,充满成熟的音乐风格和传递出来的浪漫主义精神,具有强烈的艺术特色,它代表了贝多芬的作曲原则和创作成就,在中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肖邦《f小调第四叙事曲》作品52第四首,作于1842年2月。此曲是一首悲剧性的叙事曲,全曲节奏跌宕起伏,时柔时刚,弹奏难度较大。整个作品中肖邦完全没有采用情绪的对比,只有一些抒情色彩相近、而音调完全不同的音乐形象相互交替,仅在末尾才出现肖邦大型作品中特有的悲壮、激昂和慷慨的形象。它是肖邦晚期心情的自我抒发,没有较为具体的标题性。 肖邦《b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作品58,作于1844年。此曲是肖邦与乔治·桑一起在诺安时创作的。正值华沙起义后肖邦流亡巴黎时期,作曲家把对祖国沦亡的极度悲痛、对侵略者的极度憎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部倾入作品中,音乐成为表现其爱国主义情感的核心。基本情调是明朗的抒情,其发展的结果是欢乐的、乐观的和肯定生活的。
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舒伯特·即兴曲
244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爱丽索·博尔科瓦茨演奏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奏鸣曲》、舒伯特四首《即兴曲》。 普罗科菲耶夫《d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作品14,作于1912年。此曲第三乐章的旋律使人联想到俄罗斯保姆的小声哼唱,由弱拍起,自然的句子段落,建筑在均匀的轻轻摇晃的摇篮曲节奏基础上的调式交替。左手的次中声部是伴奏的和声支柱,固定音型贯穿始终,造成规律的运动感。右手中声部的模进陈述同样具有独立的以两小节为单位的固定音型结构。主题突出于厚重的和声基础之上,委婉动听、独立存在。 “即兴曲”一词的含义是“随性而作的小曲”,在钢琴领域中它演变成为一种形式精致、体裁短小的抒情曲,带有自由发挥的特点。舒伯特在生命晚期的1827年创作了两集钢琴《即兴曲》,每集四首小曲,成为这一体裁的典范之作。这些小曲旋律如歌,意境唯美,结构简单,易于为听者所倾心接受。它们就像一首首浪漫又通俗的小诗,闪烁着特有的五彩缤纷的光辉。
穆拉文斯基《勃拉姆斯、柴科夫斯基交响曲》
16
这张专辑收录了伟大的俄罗斯指挥家叶夫根尼·穆拉文斯基指挥列宁格勒爱乐乐团,演奏的两部浪漫主义经典作品: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勃拉姆斯的《第四交响曲》优雅而充满智慧,与柴科夫斯基的《第五交响曲》富有的、感人肺腑的激情交相呼应。这两个录音展示出列宁格勒爱乐乐团的演奏织体极为明净、结构严整,具有纯净的音色和超强的感染力,穆拉文斯基的指挥风格稳重果断、精密严谨,处理乐曲富有清晰的层次与健康明快的色调。 勃拉姆斯《e小调第四交响曲》作品98,完成于1884-1885年间。此曲是勃拉姆斯所写的四部交响曲中最伟大的一部,也是最伤感、最古雅的一部。其实在勃拉姆斯所有的音乐创作中,伤感的情绪随处可见,但在这部作品中,伤感成了主宰一切的情绪,它渗透于作品的每一纤维中。 柴科夫斯基《e小调第五交响曲》作品64,作于1888年。是柴氏“悲怆三部曲”中最复杂的一部,而终曲又是最具矛盾、最不平衡的一个乐章。这“表现生命、欢乐和幸福”的音乐十分动人,无数历经苦难的人们倍感亲切。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柯尔托《50周年纪念版》
柯尔托《50周年纪念版》
这套合辑收录了钢琴家柯尔托1919-1959年的主要录音,是为了纪念他离世50周年而发行的鸿篇巨制。 阿尔弗雷德·柯尔托(Alfred Cortot,1877-1962) 法国钢琴家、指挥家,法国钢琴学派的代表人物。法国钢琴学派最能体现古典音乐中的贵族精神:有技不炫,尊重与钻研传统艺术,追求每一个有个性有想法的音符,具有深厚文化修养,并且内在的情感力量也绝不含糊。 世上所有钢琴家都弹肖邦,问谁弹的最好?普通乐迷会说,鲁宾斯坦;资深乐迷则推荐:柯尔托,只有柯尔托。他弹的肖邦不是最完美,却是最迷人的。不可方物、不可捉摸,也不可模仿。 柯尔托的演奏,刚中带柔,又柔中带刚,触键时的声音晶莹剔透,闪闪发光,再加上他对于肖邦作品独有的想象力,从而使之成为柯尔托独有的风格。柯尔托对肖邦尤其情有独钟,他演奏的肖邦以自由节奏闻名于世,与鲁宾斯坦的肖邦作品是截然不同的风格,是以性格和智慧取胜,而不是以准确见长。 柯尔托的演奏追求高贵的气质、抒情性与迷人的音色的结合,他演奏的肖邦的作品,突出了其亮丽和细腻,强调了丰富的表情。曾编注许多钢琴作品,讲述钢琴技巧、表现颇多卓见。他的演奏把作品中优美的抒情和高贵的诗人气质表露无遗。正如柯尔托的弟子所说的那样:“他指间的错误正如上帝所犯的错误。” 钢琴家傅聪说:“最喜欢柯尔托,他弹肖邦,没有谁可以比他更好了,鲁宾斯坦很高贵,但鲁宾斯坦却不是诗人,不够诗意,柯尔托却是个大诗人。”
3655763
绝对的声音2019
绝对的声音2019
挪威女作家Kjersti Annesdatter Skomsvold所写的《发丝与希望》,由钢琴大师凯特尔·毕卓斯坦谱写音乐,搭配女歌手Eva Bjerga Haugen的演唱,交织出一幅“诗中有乐、乐中有诗”的唯美画面,引你进入《TAS 2019》的音乐梦境中。男高音爵士三重奏为你献上拿波里名曲《芳唇》;Venus唱片当家花旦妮基·派洛特演唱《负心人》,用绝美迷离的歌声迷惑你;殿堂级唱作歌手亚伦·泰勒重新诠译老歌《留最后一支舞给我》。经典克莱兹默《伊札克先生曲调》,前段低迴沉吟,后段慷慨激昂,哀伤的曲调中又带着阳光的气息,贴切的表现出犹太人乐天知命的个性;《托罗尔哈根的婚礼》是格里格送给妻子的礼物,用琴音描写婚礼的浪漫场景。老虎鱼唱作歌手伊恩·史密斯用真挚的歌声献上《勇闯世界的你》,向勇敢追梦的女性致敬;丹麦男歌手班尼·查斯与玛琳·莫坦森则用声音玩出一场精彩的男女对唱;音响迷最爱的英格·玛丽冈德森用最迷人的嗓音演唱《最后的初吻》。挪威最会唱歌的男人福罗塔演唱奇普·泰勒经典歌曲《早晨的天使》,用歌声占据你的灵魂;北欧小提琴家亨宁·克拉格鲁德则为乐迷带来《哥德堡变奏曲》弦乐版,展现弦乐绵密质感。凯特尔·毕卓斯坦将诗人Harald Ulrik Sverdrup的《和服》入乐,展现出诗乐一体的至高境界;乌克兰美女小提琴家安娜斯塔西亚·切博塔列娃则用精湛的琴艺,演绎坂本龙一的《末代皇帝》电影配乐。最后以马勒《第一交响曲》的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向已故指挥大师杨颂斯致敬。
3.5万14
布鲁克纳《弦乐五重奏、间奏曲》
布鲁克纳《弦乐五重奏、间奏曲》
这张专辑是梅洛斯弦乐四重奏与中提琴家恩里克·圣地亚哥合作,演奏布鲁克纳《弦乐五重奏》、《d小调间奏曲》。梅洛斯弦乐四重奏(Melos Quartett)1965年成立于斯图加特的弦乐四重奏团,团名的灵感来自希腊歌谣《Melcher and Voss》。成员为:Wilhelm Melcher(第一小提琴)、Gerhard Ernst Voss(第二小提琴)、Hermann Voss(中提琴)、Peter Buck(大提琴)。 布鲁克纳《F大调弦乐五重奏》WAB.112,作于1879年。此曲是受当时的奥地利著名小提琴家,维也纳音乐学院院长所托写下的作品,公演于1881年维也纳。布鲁克纳深受莫扎特的六首弦乐五重奏的影响,尤其是莫扎特的几首使用两把中提琴的“中提琴五重奏”,布鲁克纳在写下他的第五交响曲之后写下了这首弦乐五重奏。热衷于谱写大块头交响曲的布鲁克纳,对自己仅有的这首弦乐五重奏相当满意,称之为“五把弦乐器的交响曲”。 这部弦乐五重奏今天似乎知名度不高,但实际上却是在布鲁克纳有生之年便大受欢迎的极少数作品之一。布鲁克纳一心营造交响圣殿,肯定是不善于写室内乐的。除了早年习作《c小调弦乐四重奏》(及附加的《c小调回旋曲》)外,唯一的成熟室内乐作品便只有完成于第五、第六两部交响曲之间的《F大调弦乐五重奏》(及替换谐谑曲乐章的《d小调间奏曲》)了,它的诞生事出偶然。
2.8万5
奥伊斯特拉赫《巴赫双小提琴协奏曲》
奥伊斯特拉赫《巴赫双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大卫·奥伊斯特拉赫与儿子伊戈尔·奥伊斯特拉赫合作,演奏巴赫《小提琴、双小提琴协奏曲》,由鲁道夫·巴塞尔指挥莫斯科室内乐团担任协奏。 奥伊斯特拉赫父子的演奏,对作品吃的很透,演奏极为“捻熟”。独奏与合奏更默契,声音分布很均衡,推进如行云流水,从头至尾毫无粘滞之处,你感觉不到在很多版本里都有的、第二小提琴明显弱的地方,除了两把琴音色不同与位置感外,演奏则是相互推动与相互“叫劲”,呈显出一股特别的优雅、方正与灵巧。 巴赫现存的三部小提琴协奏曲(BWV1041-1043)的创作年代定位于科藤时期的1720年前后,但根据20世纪末以来的最新音乐学研究,学者们开始怀疑这些作品应该属于后来的莱比锡时期(1723-1750),或者折衷的情况是这些作品最初创作于科藤,在莱比锡期间巴赫又对它们进行了重新修订。对此,直接的证据在于这些作品最原始的乐谱只能回溯到1730年左右,而巴赫在1729年3月恰好接管了莱比锡的大学音乐社(collegium musicum),又增加了给大学社每周的例行音乐会安排乐曲的任务,为此他修订和新创作了大量作品并专门为演出准备了分谱,其中包括这三首小提琴协奏曲。另一方面,从创作风格上来看,在这几部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崇高深刻的艺术取向以及炉火纯青的复调技巧显然有别于科藤时期所惯常的那种热热闹闹无伤大雅的宫廷社交氛围(如《勃兰登堡协奏曲》等),这尤其体现在《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BWV1041)和《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BWV1043)中。
1.5万9
20世纪伟大指挥家《卡尔·伯姆》
20世纪伟大指挥家《卡尔·伯姆》
这张专辑是奥地利指挥家卡尔·伯姆的录音精选辑。参与演奏的乐团:爱乐管弦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科隆西德广播交响乐团、德累斯顿国家歌剧院乐团。 卡尔·伯姆(Karl Bohm,1894年8月24日-1981年8月14日)奥地利指挥家,二十世纪著名的指挥大师。卡尔·伯姆指挥音乐作品,给人以纯正、端庄、沉稳、深厚的感受,而不会给人们带来不安和浮躁的情绪。伯姆的音乐手法是简洁、清爽、有力,排斥了浪漫主义的过度伤感,也不沉溺于放纵的技巧表现,实现了平衡巧妙、音响柔和、节奏稳固的音乐效果。 在音乐内在意义的表现方面,伯姆的方法是不过份地注入感情,不牵强地借助理念和逻辑来表达作品,而是从作品固有的形式中去把握其内在的美;例如在指挥瓦格纳歌剧时,伯姆也不是突出、夸张瓦格纳的激情和虚华的浪漫情感,而是化泛滥为收敛,将纯粹的内在音乐精神凝聚起来,表现出紧张、庄重的美。 卡尔·伯姆是一位对艺术极其认真严肃的指挥家,亦是一位典型的继承维也纳传统的指挥家,他的指挥风格是严谨、端庄、自然、质朴和深邃。伯姆诠释作品时,总是抱着一种客观笃实的态度来研究作品的内容,并力争用一种明确朴素的手法来引导乐队表现出作曲家的意图,从这一点看来,他是一位富于理性的指挥家,而正是这种有着极强控制力的理性,才使他将古朴的维也纳风格保持得那样正统、完好和自然;伯姆的指挥有着异常高雅的意境和气质,人们可以从他指挥演奏的乐曲中感受到一种丰富的艺术修养和深邃的思想性,总是力求作到朴实、稳重和深厚。 伯姆在20世纪指挥艺术史上,是一位引人注目的德奥歌剧和交响乐指挥权威;在歌剧方面,他对莫扎特、贝多芬和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有着权威的演释,而这其中又尤以莫扎特和理查·施特劳斯最为突出——对于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来说,他的演释具有特殊的积极意义,这位大作曲家兼大指挥家,不但是伯姆在艺术上的一位恩师,同时也是他的一个志趣相投的朋友。 伯姆作为交响乐指挥家也有着极为光彩的业绩,他对于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和理查·施特劳斯等人的大量交响音乐作品,都有着很有特色的演释。伯姆虽然一生中指挥了大量的作品,然而他却不是一个指挥曲目丰富的指挥家,这种情况是与他本人的个性、气质和精神素质有着很大关系的;他一生基本只指挥德奥作品,对于其它国家的作曲家他几乎是从不过问的,在富于理性的德奥作品中,伯姆却真正找到了适合他个性发展的途径。
629111
霍洛维兹《私人收藏》
霍洛维兹《私人收藏》
自1945年3月28日,至1951年3月5日,霍洛维茨请卡内基音乐厅录制了在这段时期内他在音乐厅的所有独奏音乐会,作为自己收藏研究用。后来,霍洛维茨似乎遗忘了这16场音乐会的录音,也没有计划将它们发行为唱片。这样,这些珍贵的录音一直尘封在霍洛维茨家中一直到1986年,钢琴家重新记起这些录音,并将它们捐赠给了耶鲁大学的朋友,录音师Tom Frost。到了1989年,霍洛维茨已经去世。Tom Frost将这些录音全部聆听了以后,意识到这些录音的价值,于是准备将其中一从未发行过的曲目整理发行为唱片。这些曲目大多数在50年代以后霍洛维茨都没有再演奏过,所以价值更不一般。这就是私人收藏的来历。 在私人收藏中,有巴赫、克莱门蒂、肖邦、李斯特、门德尔松和拉赫玛尼洛夫的作品。巴赫的托卡塔与赋格是霍洛维茨留下的所有巴赫录音中,唯一一个未经改编的曲目。霍洛维茨展示了他对巴洛克音乐独到的表现能力。而克莱门蒂的奏鸣曲,显然是霍老的拿手好戏。短小的几分钟小品,在他手中变成了色彩万千的画卷。肖邦的f小调幻想曲对于大多数肖邦演奏者来说都是一个评价其演奏肖邦的能力的标准。而霍洛维茨仅仅为我们留下了这一个现场录音。这个录音不听倒罢了,听了这个录音让人大吃一惊:这还是F小调幻想曲吗?霍洛维茨的处理实在超乎任何一个人的想象,一首如歌的曲子,陡然摇身一变成了史诗一般的宏大。这就是霍洛维茨的魅力。习惯了老式肖邦的听者,可能初听霍洛维茨的演奏会觉得很别扭,然而我却是第一次听就被震撼了,我想这个录音是不可超越的。
2.2万13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