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恩斯坦《舒曼交响曲全集》
492

伯恩斯坦《舒曼交响曲全集》

这张双CD专辑是伯恩斯坦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舒曼的四部交响曲。这个现场录音版本是舒曼交响曲全集中非常超值的选择,伯恩斯坦用相对比较快的速度和热情洋溢的风格,进行了非常优秀的诠释,洒脱自如而又令人振奋。
节目(17)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奈奥苏菲《1956-1965大提琴录音》
47
这套合辑收录了扎拉·奈奥苏菲1956年-1965年在柏林的演奏录音,包括德沃夏克、舒曼、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等的大提琴作品。 扎拉·奈奥苏菲(Zara Nelsova,1918-2002)美籍加拿大大提琴家。扎拉·奈奥苏菲出生于加拿大马尼托巴的温尼伯,父母皆为犹太裔俄罗斯血统,五岁时即在温尼伯进行了首次演出。奈奥苏菲最终随整个家庭移居英国伦敦,在伦敦大提琴学校师从校长赫伯特·瓦伦学习大提琴。经约翰·巴比罗利试听之后,奈奥苏菲被介绍给了帕布罗·卡萨尔斯,她从卡萨尔斯那里学到了额外的课程。1932年,年仅13岁的奈奥苏菲在伦敦举办了首场独奏音乐会,并且作为一名独奏演员和英国指挥家马尔科姆·萨金特麾下的伦敦交响乐团同台演出。二战期间,奈奥苏菲是多伦多交响乐团的首席大提琴手,1942年在纽约市政厅举办了美国首场独奏音乐会。1942至1944年间,奈奥苏菲为“Conservatory String Quartet”的大提琴手。 1949年奈奥苏菲搬到了伦敦,在那里经塞缪尔·巴伯、保罗·欣德米特、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以及欧内斯特·布洛赫等著名作曲家的指点,接触到了英国新音乐作品。1969的逍遥音乐节上,奈奥苏菲首演了英国作曲家休·伍德的《大提琴协奏曲》。1955年,奈奥苏菲成为美国公民,在包括波士顿、温尼伯、蒙特利尔以及纽约爱乐乐团在内的许多主要管弦乐团里担任独奏演员。奈奥苏菲还曾广泛巡演,1966年作为首位北美大提琴家在前苏联演出。在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还鲜为人知的情况下,早在杰奎琳·杜普蕾出现之前,奈奥苏菲即通过在音乐会及独奏音乐会上,以钢琴还原作品管弦乐部分的手法,来演绎、促进、提升了这首名曲的知名度。1966至1973年间,奈奥苏菲的丈夫是美国钢琴家格兰特·乔哈内森(Grant Johannesen),两人经常一同演出与录音。奈奥苏菲凝重内省的布洛赫《所罗门》(Schelomo)以及巴伯的《大提琴协奏曲》唱片,均为在作曲家的亲自指挥下录制。 奈奥苏菲的演奏用琴为一把斯特拉迪瓦里家族里的1726年“Marquis de Corberon”。1962至2002年间,奈奥苏菲在纽约朱莉亚音乐学院教学直至去世。1978年,格哈德·塞缪尔为扎拉·奈奥苏菲创作了独奏大提琴曲《In Memoriam DQ》,作品于1980年1月7日首演。
帕海贝尔《卡农绝赞》
340
卡农的作者,德国作曲家帕海贝尔(1653-1706)是巴洛克时期相当重要的作曲家,他的音乐影响了音乐之父巴赫。“卡农”是现今为止最受全世界的喜爱的古典音乐作品,曾称霸美国告示牌流行音乐排行榜长达百周以上。据统计,到目前为止世界上重新演绎的卡农版本达2000余种。如果帕海贝尔还在世的话,可能是全世界版税收入最高的音乐家。“卡农”并不是曲子的名字,而是一种音乐曲式,照字面上是“轮唱”的意思。简单说,就是有好几个声部的旋律重复出现,交织着演奏互相追随,让人有无退延伸的感觉。“卡农”全长仅五分钟,旋律简单仆实,却具备精密完美的音乐结构,十足表现出对位法的严谨与平衡,它不仅是一首男女老少雅俗共赏的曲子,也是初次接触古典音乐的最佳入门曲。
莉斯蒂莎《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协奏曲》
541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莉斯蒂莎与弗朗西斯指挥的伦敦交响乐团合作,拉赫玛尼诺夫的四部《钢琴协奏曲》和《帕格尼尼狂想曲》。 这版录音给人的第一印象很好。听者可能会觉得《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开头有点低调,但很快就会发现,莉斯蒂莎的演奏表现出不寻常的敏锐和魅力。随着作品的进行,指挥家弗朗西斯和伦敦交响乐团无疑提供了令人激动的协奏,这只是强调了莉斯蒂莎强烈的诗意表达。最让我高兴的是,这里没有自我膨胀的炫技迹象。的确,她的演奏有一种轻盈和自然的感觉,与伦敦交响乐团每一个转弯处的明亮声音相匹配。行板让我屏住呼吸,这是它动人的可爱时刻,与温暖、天鹅绒般的录音(在艾比路传奇的1号录音棚)一起是非常诱人的。 在《第三钢琴协奏曲》里,莉斯蒂莎对节奏、触感和乐句的控制同样不可思议,流畅的快板奔跑着、旋转着。伦敦交响乐团的回应是尖锐的,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即演奏者在独奏期间全神贯注。莉斯蒂莎的演奏音量虽然不是很大,但是柔软的、美好的声音,以几乎不可能想到的方式,她点亮了这部最熟悉的协奏曲。 在这个令人陶醉的演奏事业中,弗朗西斯是一个富有同情心和柔顺的伙伴,他对节奏和动力的控制在任何时候都有很好的判断。梦幻般热情洋溢的中间部分是如此的简洁,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这是一种遏制的气氛——也许是太多的保留——只是增加了这一表演美妙的内在张力。很少听到这些音乐的瞬间,伴随着如此轻盈的舞步跳舞,或者片段的衔接如此天衣无缝。同样,有些人可能会发现结尾太含蓄了,但它宽度上的欠缺,在迷人的形状、细节和色彩上得到了弥补。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平诺克《亨德尔·水上音乐》
平诺克《亨德尔·水上音乐》
这张专辑是英国指挥家平诺克与他组建英国协奏团合作,演奏亨德尔《水上音乐》。录音中由小提琴家Simon Standage、Elizabeth Wilcock担任独奏。平诺克与英国协奏团所演绎的巴洛克作品在专业评论界是拥有极高评价的,平诺克对古乐深厚的研究以及英国协奏团清澈、明快的音色,在录音中显露无遗,他们的合作将这部充满欢快旋律且舞蹈性很强的作品演绎的行云流水。这张专辑完整包含了《水上音乐》所有的三组曲目,极具收藏价值。 《水上音乐》HWV 348-350,是一部管弦乐组曲,作于1717年。传说是在英国伦敦泰晤士河上为新即位的英皇乔治一世演奏的,故称“水上音乐”。《水上音乐》与亨德尔的其他器乐作品相比有很多不同,其中采用大量的铜管乐器便是最突出的特点。因为要在露天表演,所以需要整个乐团拥有比较大的音量,因此作曲家刻意增加了铜管乐器的数量,这在当时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创举。在音乐艺术性方面,《水上音乐》曲调新颖,情绪积极、活泼明快,充满着巴洛克宫廷贵族气息。其实根据一些文献的记载,《水上音乐》最早的原始手稿早已丢失,目前演奏的版本主要采用卡尔·莱德利希·克里塞德核定、整理并改编的复原版本。全集共计19首曲子,根据亨德尔前后参加过三次水上夜游的经历,又分为三套组曲。其中第一组曲包括前10首F大调的曲子,第二组曲则包括5首D大调曲子(11-15),G大调的最后四首曲子(16-19)则为第三组曲。
65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