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钢琴协奏曲op11 02 齐默尔曼

00:00
12:35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考拉的田园

考拉的田园

無門無派 一屆村夫 借古尋法 道法自然 自力耕新 修建田園 遊戲人生
关注
瑜伽音乐精选
110.7万
精选瑜伽音乐,可用于课中或冥想或放松休息等等
东西融合健康养生世界
17.3万
东西融合健康养生
竖琴协奏曲-Marisa Robles
9.1万
竖琴这一古老的乐器始终有一种让人无法抗拒的典雅之美,其音色平和、舒缓却又极富底蕴。数百年来,竖琴虽然在交响乐团中一直扮演着配角,但是它奏出的古典音乐却往往令听众如痴如醉。 这张由Decca公司出品的《竖琴协奏曲集》荟萃了Handel、Boieldieu、Dittersdorf、Mozart、Beethoven等名家的竖琴音乐作品,由玛丽莎·罗伯莱斯(Marisa Robles)担任竖琴独奏、艾奥娜·布朗(Iona Brown)指挥圣马丁室内乐团担任协奏,在2009年《企鹅古典唱片指南》中被推荐为四星带花,极高评价。 玛丽莎·罗伯莱斯是当代著名的竖琴演奏家,她在Decca录制了很多的竖琴音乐。在这张唱片中,竖琴的动态范围很大,从轻微的触碰发出的蛛丝马迹般轻微的声响到猛烈的弹拨发出的冲击,指法不同而在同一根弦上发出不同的声音,时而轻盈通透,时而猛烈丰满,时而悠扬余韵缭绕,时而急如珠落玉盘。自然松弛之余,清晰可辨长短弦之间前后的距离。 “Marisa Robles 的竖琴弹的玲珑百态、如歌如呤,音色丰润,造句典雅,透出一股大家闺秀的高贵灵气,恰巧,这里的乐队指挥:布朗 也是位女性,细腻而体贴,和竖琴的配合令人颇觉亲密、柔美。”------李杭育(唱片经典) 企鹅三星带花 DECCA 小银圈 头版唱片,使用专业的器材转成高品质的WAV,上传分享人世间中竖琴篇中高贵灵气的...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布赫宾德《巴赫、贝多芬、舒曼作品》
布赫宾德《巴赫、贝多芬、舒曼作品》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布赫宾德演奏巴赫《第三英国组曲》、贝多芬《第23钢琴奏鸣曲》、舒曼《交响练习曲》。这是布赫宾德2004年7月在萨尔茨堡音乐节的现场演奏录音。布赫宾德的演奏以《热情奏鸣曲》为中心,并加入巴赫《英国组曲》和舒曼的作品,表现出同样高度的技巧和思想。 巴赫《g小调第三英国组曲》BWV 808,约作于1720-1722年,由六首舞曲组成:前奏曲、阿勒曼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加沃特、基格。每段都优美如歌,其中加沃特舞曲被引用得最多,可以说是史上最动人的舞曲。这部组曲的所有乐思都跟G的小三和弦有关,它的原位是前奏曲的最初几个音符;它的倒影是阿勒曼德的最初几个音;它的转位形式是库朗特等舞曲的旋律骨干;加伏特是这母题的逆行后再倒影;基格把前奏曲的轮廓线音阶化;萨拉班德的骨干音则是它的移位。 贝多芬《f小调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作品57,作于1806年,是贝多芬中期创作的杰作之一。由于此曲前后两个乐章有如暴风雨般万钧之势,充满激情的斗志和英雄的气概,出版商给与了《热情奏鸣曲》的别名,流传至今。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莱茵河流域反封建运动对贝多芬的思想极有影响,自由、平等、博爱成为了他追求的理想目标。《热情奏鸣曲》在反映这一社会现实,表现社会矛盾冲突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在结构扩展、语汇创新和布局丰富诸方面也极大地推动了钢琴奏鸣曲体裁的发展。《热情奏鸣曲》不仅是贝多芬最有代表性的杰作,也是钢琴音乐史中占有最高峰的经典。 舒曼《交响练习曲》作品13,作于1834年。此曲是舒曼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其场面宏伟、气势磅礴,显露了他不凡的才华。这是他婚前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一次实验性极强的创作。此曲音乐元素丰富、旋律悦耳、技术难度高,可说是代表了当时钢琴技巧的最高水平,也是以后许多钢琴家爱不释手的珍品。
1.1万28
霍尔绍夫斯基《肖邦、莫扎特、巴赫》
霍尔绍夫斯基《肖邦、莫扎特、巴赫》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霍尔绍夫斯基演奏肖邦、莫扎特、巴赫的钢琴独奏作品,录音时他已经年过九十,偶尔有些跑动不很清楚,但这也没什么可说的,年纪摆在那里,让人惊叹不已的是钢琴家演奏中仍旧耸立的东西。包括那明净的触键风格,立体的声部塑造,或许是源于莱谢蒂兹基的歌唱性,以及那个施耐贝尔、费舍尔活跃的年代里,典型的综合智性与灵感的风格框架。聆听他演奏的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在慢乐章中,钢琴家力求将每一指触都立稳,由此呈现他的歌唱思维,又在若隐若现的一些岁月痕迹中,将原作的抒情性表现为强烈的渴望,确实带给人非常特别的聆听体验。 米奇斯瓦夫·霍尔绍夫斯基(Mieczyslaw Horszowski,1892-1993)俄罗斯钢琴家。如果有人可称作天生奇迹,霍尔绍夫斯基当之无愧。他的演奏生涯是表演艺术界最长寿的。1993年5月22日(101岁)去世时,他的老师,著名教师莱谢蒂兹基的最后一个传人走了。莱谢帝兹基是贝多芬的高徒车尔尼的学生,活到八十五岁,在1915年去世。老师死后,学生又活了将近80年。在霍尔绍夫斯基生命的最后十年中,依然活动频繁,对如此高龄的人来说难以想象。他名副其实地一直演奏,教学到死。听众对他的音乐修养和诗情画意敬仰备至,他们多么希望抓住这个小个子,不让他走。永远令人难忘的是他那美丽纯净的歌唱音色,那是莱谢蒂兹基的教学标记。要领略霍尔绍夫斯基的纯净音色,请听他演奏的肖邦《降D大调夜曲》,录于他的晚年,是录成唱片的肖邦夜曲的最佳演奏。或者请听他在赫尔辛基弹的莫扎特奏鸣曲的现场录音,那些奏鸣曲到他手上都变成了小型歌剧。霍尔绍夫斯基是得天独厚的艺术家,几乎从孩提时期起,这个“当代的莫扎特”(人们常这样称他)便一直以其独奏曲目的演绎和室内乐演奏之默契颠倒众生。
165714
格鲁米欧《1955-1978年演奏录音》
格鲁米欧《1955-1978年演奏录音》
这套6CD合辑收录了小提琴家格鲁米欧与古勒室内乐团、新爱乐管弦乐团、瑞士浪漫独奏家乐团、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合作,1955-1978年间的演奏录音。曲目包括亨德尔、巴赫、舒伯特的《小提琴奏鸣曲》;巴赫、维瓦尔第、海顿、门德尔松、布鲁赫、柴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等经典作品。 作为20世纪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大师,格鲁米欧是一位技艺精深、情感丰富的盖世奇才。人们从他的演奏艺术中感觉到,无论在技术方面还是在艺术方面,他都拥有着引人人胜的特点和风格。在技术方面,他与许多伟大的演奏大师一样,具有着扎实的基本功和辉煌的技巧。他的左右手技术均匀协调,双手之间的配合天衣无缝。正是基于这些技术特点和优势,他的演奏有着声音饱满、纯净圆润的效果,同时也十分突出地体现出了坚定、有力和棱角分明的果敢气质。 众所周知,格鲁米欧是一位演奏风格十分高雅的小提琴大师。在他的演奏风格中,包含和体现着法比小提琴学派所特有的雅致、纤细、灵巧和层次分明的个性特征,以及他个人所独具的美妙抒情性,这些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艺术个性与风格,都大量融汇在他演奏的各种协奏曲、奏鸣曲、室内乐重奏曲及其它体裁形式的作品中。
6.2万108
20世纪伟大指挥家《尤金·奥曼迪》
20世纪伟大指挥家《尤金·奥曼迪》
这张专辑是匈牙利裔美国籍指挥家尤金·奥曼迪的录音精选辑。参与演奏的乐团:费城交响乐团、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 尤金·奥曼迪(Eugene Ormandy,1899年11月18日-1985年3月12日)匈牙利裔美国籍指挥家。奥曼迪的指挥是建立在尊重古典传统和坚实浑厚而又细腻的演奏风格之上的,他的音乐既不飞扬浮躁,亦不畏首畏尾。尤其是指挥俄国作曲家的作品时,更是感人肺腑。 奥曼迪这位本世纪著名的、具有传奇色彩的指挥大师,从1936年开始担任费城交响乐团的音乐指导和常任指挥时起,一直到1980年因年龄和健康原因卸去该团常任指挥职务而退居二线时为止,整整和这个伟大的乐团合作了44年,而且在这奇迹般的44年里,奥曼迪既不像伯姆那样中间有过间断,也不像卡拉扬那样同时担任好几个乐团和歌剧院的常任指挥,他与费城交响乐团朝夕相处、紧密相连,从没有离开过一步,将自己毕生的心血全都投在了费城交响乐团身上,为这个具有光荣传统的乐团,在半个世纪中始终保持着少有的顶尖级乐团的水平,做出了无人可以取代的贡献。奥曼迪经过44年的执著奋斗,将费城交响乐团的声望提到了历史上空前未有的高度,使那无比迷人的“费城——奥曼迪之声”响彻在全世界的每个角落中。 奥曼迪的主要指挥风格是纯朴、精致、细腻和富有光彩,他对于精美润泽的音色和感情丰富的歌唱性,都有着敏感的要求和内在的体验。从指挥曲目上看,他是一位“广博性”的指挥家,但再从中仔细地观察一番,便能够体会到他对俄国作品的偏爱,在这些出色的俄国作品中,他找到一种能够与他内心感情进行直接交流的东西。一般来说,他对于柴科夫斯基、鲍罗丁、拉赫玛尼诺夫、普罗科菲耶夫和肖斯塔科维奇等作曲家的作品,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和精辟的演释。他指挥的拉赫玛尼诺夫的交响曲,以无懈可击的艺术魔力,强烈地震憾着人们的心灵,使人们再一次感到了他那永恒的精神与崇高的品德。
63412
斯特恩《勃拉姆斯·钢琴三重奏、四重奏》
斯特恩《勃拉姆斯·钢琴三重奏、四重奏》
这张专辑收录了勃拉姆斯的室内乐作品:1、小提琴家斯特恩、大提琴家罗斯、钢琴家伊斯托敏合作,演奏勃拉姆斯的三部《钢琴三重奏》;小提琴家斯特恩、中提琴家拉雷多、大提琴家马友友、钢琴家艾克斯合作,演奏勃拉姆斯的三部《钢琴四重奏》。 《B大调第一钢琴三重奏》作品8,大约作于1854年,是勃拉姆斯发表的第一首室内乐作品。此曲糅合了贝多芬和舒曼的特点,旋律非常朴实优美,三件乐器之间的对话悠闲动人,每次聆听都会被深深的感动。 《C大调第二钢琴三重奏》作品87,完成于1882年。勃拉姆斯这时年近中年,正处于创作最活跃最激进的时期,经验日臻丰富,已经完成了两首钢琴协奏曲、三首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以及大量室内乐。勃拉姆斯是一位个性极强的作曲家,他追崇严谨的古典主义,远离浪漫主义的浮华喧嚣,创作风格与贝多芬、舒曼等前辈一脉相承。此曲格调庄重、内涵丰富,具有强烈的戏剧性。 《c小调第三钢琴三重奏》作品101,作于1886年,这一年勃拉姆斯五十三岁。步入晚年的勃拉姆斯,逐渐收敛了狂放的戏剧性特质,而转向诗情与灵动,追求情感的厚重与坚韧,糅合豪迈与豁达于洗练的结构中。由于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调性是c小调,出于内心的崇拜,勃拉姆斯多部c小调的作品或多或少都带有贝多芬的痕迹。 《g小调第一钢琴四重奏》作品25,完成于1861年11月。这是一部带有交响性创作思维的室内乐作品,选材丰富、布局严谨、形式广阔,包含丰富的个人情感。 《A大调第二钢琴四重奏》作品26,此曲与《第一钢琴四重奏》几乎同时创作,同时出版。这部作品与第一号形成对比,音乐中没有过多的悲情色彩,而是充满春意盎然的温暖和亮丽,生机勃勃、激情奔放。结构上采用严格的古典曲式。这部作品是勃拉姆斯来到维也纳第一年就带来成功声誉的作品之一。 《c小调第三钢琴四重奏》作品60,构思于1854年,1856年完成后试演不成功,此后便陷入到无休止的修改当中,直至20年后的1874年才改定出版。这是勃拉姆斯两首长时间创作的作品之一(另一首是《第一交响曲》,耗时22年),也是投入感情最多、最耗费心血的室内乐作品,其中饱含着他内心蕴藏的对作曲家舒曼的悲剧印象,对克拉拉·舒曼的爱慕情结,以及那种没有结果的爱带来的内心挫折与消沉情绪,因此这部作品有一个“维特四重奏”的称号,对应歌德的作品《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主人公。
618724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