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世界
33.8万

听世界

全明星音乐台DJ菡子 带你《听世界》 橙讯电台 微信互动:minihudong 版权联络:0571-81506088
节目(78)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音湃工作室

音湃工作室

思想飘散,不知道该说点啥~
关注
美文先生
3.0万
听美文先生,过美丽日子 主播weibo:Hi柯磊 wechat私人号:minihudong
科学有意思
161.0万
科学有意思
创业时代
9.1万
创业时代,载誉回归!~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20世纪伟大钢琴家《哈丝姬尔(2)》
20世纪伟大钢琴家《哈丝姬尔(2)》
这张专辑收录了克拉拉·哈丝姬尔的演奏录音,包括莫扎特、贝多芬、舒曼、舒伯特的钢琴独奏作品。 第一首莫扎特《C大调钢琴变奏曲》以简单、纯真的曲风展开,紧接是一个带有舞曲性质的2/4拍节奏以及全音和声,这段简朴的八小节乐段正是这首变奏曲的主题。一般人或许认定这只是一首童谣,因为在英国系国家,《小星星》就是根据这首德国童谣《妈妈听我说》填词而成(但是作曲者的姓名已经无从考证)。莫扎特以这段简单的旋律为基础,创作出这首纲琴十二段主题变奏做为教材(时间约在1781年到1782年间,地点是维也纳)。这里收录的是哈丝姬尔在1960年5月的录音,她的演奏无疑弹出这首作品的价值,低音声部清澈透明的声音似乎也成为简单主题的一部分。在接下来的变奏里,主题仍然一再出现,但是是以各种不同色彩的声音来表现。哈丝姬尔努力地让键盘唱歌以弥补钢琴天性的不足,重视手指圆滑弹奏的程度更甚于依赖踏板。 《九段主题与变奏》是莫扎特1789年4月29日在波茨坦完成的作品,主题选自迪波尔为大提琴所写的六首大提琴奏鸣曲中D大调小步舞曲。它对演奏者的要求比起《小星星变奏曲》更严苛。虽然每一段变奏都有不同的个性,哈丝姬尔却贴切地表达出这首乐曲的精髓,主题一直呈现优雅的美感。负责低音声部的左手(例如:第二段变奏的十六分音符、第三段变奏的琶音与第四段变奏的断奏)为主题的发展奠定基础,主题在小调的变奏乐段呈现出忧郁的色彩,抒情的慢板则有朴实率直的平静。最后一段变奏是以欢乐的2/4拍写成,哈丝姬尔的诠释恰如其份,忠实的呈现出乐曲的欢乐气氛,从中完全嗅不到她日常生活的悲哀。 接下来是两部钢琴奏鸣曲。《第二钢琴奏鸣曲》K.280是莫扎特十九岁的作品,《第十钢琴奏鸣曲》K.330约在1783年创作于萨尔兹堡。两部奏鸣曲中间的慢板乐章结构都比前后两个乐章紧密与精细。《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甚快板”是根据低音主题进行转位发展,以3/8拍写成的终乐章滑稽且快速;在《第十钢琴奏鸣曲》稍快板乐章里,哈丝姬尔恰当而果断的弹奏出音乐里的活力。两部奏鸣曲的中乐章就像歌剧里的咏叹调场景。《第二钢琴奏鸣曲》慢板乐章是以f小调写成,风格正好与《第十钢琴奏鸣曲》的行板乐章形成对比,但是哈丝姬尔都浪漫地“唱”出这两个乐章,并且强调这两个乐章沉思的风格。这两部奏鸣曲都以三段体或两段体写成,哈丝姬尔的演奏不失其透明度,是非常有说服力的莫扎特诠释版本。
239733
布里姆《道兰德·鲁特琴音乐与舞曲》
布里姆《道兰德·鲁特琴音乐与舞曲》
这张专辑是古典吉他、鲁特琴演奏家朱利安·布里姆,演奏约翰·道兰德的鲁特琴音乐与舞曲。布里姆是把16世纪伊丽莎白一世时代的妙音佳作搬上现代舞台的第一功臣,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王牌作曲家约翰·道兰德的多情经典经由他的婆娑指尖闪耀今宵。 在布里姆时代,大部分世界顶级吉他演奏家们的右手都是塔雷加式的姿势,即,大拇指大幅度外放,其他手指相对并拢且与琴弦呈近90度角。布里姆、威廉姆斯、耶佩斯皆是如此,何况彼时的吉他皇帝安德烈·塞戈维亚有着甚于90度角的右手拨弦姿势。这种手势配合相应的指甲形状,让音色规整有力,坚而不炸、软而不塌、迅而不虚、缓而不粘,是以风靡那个时代。布里姆如法炮制,用同样的手法演奏鲁特琴。然而,他的鲁特琴是特制的,抑或说,那个时代的鲁特琴制作工艺都是以吉他的声学构思来仿制,介于文艺复兴鲁特琴与巴洛克鲁特琴之间,这样做出来的鲁特琴,有着跟吉他相似的琴弦张力和色彩变换,加上当时尼龙琴弦的普及,手指触感无二。以布里姆的手劲能让鲁特琴音色不破,足以证明那个时代的鲁特琴制作工艺是直接以吉他做参考,鲁特琴的制作更像是依葫芦画瓢。 从最广义的当代吉他发展史来说,布里姆功在千秋,“鲁特琴大家”当之无愧。沉睡几百年的鲁特琴能够在二战后的混凝土中再生萌芽,在新思潮的烟云间浊浪清霞,很大程度上拜他所赐。
107622
佐尔坦·科奇什《德彪西钢琴独奏作品》
佐尔坦·科奇什《德彪西钢琴独奏作品》
这张专辑是匈牙利钢琴家佐尔坦·科奇什演奏德彪西的四部钢琴独奏作品。科奇什对节奏有极强的把握能力,他的演奏有一种清新的感觉,其中音粒的效果和节奏跳跃的效果尤为迷人。 《贝加马斯克组曲》作于1890年。“贝加马斯克”是形容词,指的是“18世纪宫廷的事务”。这部组曲共8行4首曲子,依序是《前奏曲》、《小步舞曲》、《月光》和采用法国传统曲音调注入崭新气息的《巴瑟比舞曲》。其中的第三曲《月光》令德彪西名满天下,在宁静温柔的乐声中,仿佛能见到月光在湖面上荡漾,而那流动的瑟音,则带领着听众轻轻悠游。这个曼妙的乐音,至今还令无数的人们着迷不已,不但是印象音乐中精湛的作品,更是流行文化媒体的爱用配乐。 《被遗忘的意象集》作于1894年,题献给伊凡娜·雷罗尔小姐。这是德彪西在进行歌剧《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和管弦乐作品《牧神午后》的创作之时开始构思创作的,是最早完成的一部“意象集”,同样是由三首曲子组成,但均无标题,仅标以相应文字介绍。作品在当时并没有发表,其中第二首经修改后成为1901年发表的钢琴组曲《为钢琴而作》中的第二首“萨拉班德舞曲”,第三首中的某些片断被用于1903年发表的钢琴组曲《版画》第三首“雨中花园”中。乐谱于1877年方出版,并命名为《被遗忘的意象集》。 《为钢琴而作》组曲,作于1901年1-4月。在德彪西的创作进程中,一直被认为是一部关键性的作品。其中有不少是华托和魏伦的《华丽节日》世界中的精神,形式上回到了“古钢琴家”的世界,处理时,古典的观点则占有上风,显然,这在德彪西的印象主义的乐曲中就不是那样显著的。同事,作为德彪西式的主要方面的和声寓言,在运用键盘乐曲来显示其中所具有的任一因素,《为钢琴而作》是第一部作品,如:不协和和弦不仅不予解决,而且可以在音程不变的情况下作连续进行;全音音阶,无声音阶以及随意性的音阶都被采用了,并且还接触到双关调性的手法。由三首作品组成。
2.5万13
尼尔森、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
尼尔森、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薇尔德·弗朗与爱文德·加尔伯格·詹森指挥的丹麦国立交响乐团合作,演奏尼尔森、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这是薇尔德·弗朗的第三张个人专辑,延续前两张专辑侧重北欧曲目探索的脚步,这张专辑她将目光移往更重量级的另一位北欧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并以更具现代感的丹麦作曲家尼尔森的《小提琴协奏曲》搭配。虽然两人的曲风常让人觉得一个是在十九世纪、另一个是二十世纪,但其实,柴科夫斯基也只比尼尔森早二十五年诞生,较年轻的尼尔森出生于1865年,前半生其实都是属于十九世纪作曲家。 身为德国小提琴天后慕特钦点的继承人,动用她的慕特基金会让弗朗留在德国求学,并经常私下指点她,弗朗可以说尽得当代名家的真传。她在汉堡高等音乐院的老师是Kolja Blacher,布拉赫本人虽是德国人,但在十五岁后就赴茱莉亚音乐院拜在狄蕾门下,返欧后又到萨尔兹堡拜在Sandor Vegh门下,这让他的小提琴结合了美国-奥地利两派之长,而再加上慕特的指导,弗朗的提琴中可以听到兼容并蓄的特色。而这点尤其在她的柴可夫斯基中能听出来,她弓法的灵动性和落弓的那种豪放力道,以及带着一丝任性的鼻音,特别适合这部协奏曲的惯用语法。而且她在这版柴科夫斯基演奏中,末乐章最后的尾奏前,更是拉起如火般的快速热情,尽扫任何先前对她以二十六岁挑战这部名作是否能够胜任的疑虑。 一直自认音乐基因里对北欧音乐有强烈认同的弗朗,想必在与慕特等德国提琴家接触时,也一再被肯定她这个直觉的正确性,更因此加强了她对自己诠释北欧曲目的自信,弗朗拉奏的尼尔森同样得利于她琴弓运用的那种灵动性和多层次掌握,再加上她非常柔美抒情的琴音,以及对于此曲中很难掌握的旋律歌唱性和断句处理,她的这份尼尔森,来得比前人的录音更为隽永而且深刻。
37577